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怀玉藏锋 > 第二十三章 商业的战略

第二十三章 商业的战略

    这是刘璋来到这里之后,吃的最幸福的一顿饭了。

    大哥刘范是自小护着自己的人,长兄如父。现在他负责京城治安,天天忙的不着家,今天专门赶了回来。二哥刘诞是从小教导自己学问的人,二人聊起文学,更是亲近。

    兄弟三人簇拥着费氏热热闹闹的吃了一顿饭,饭没吃多少,话却说不完。

    刘璋劝了大哥二哥一起去益州,却被拒绝了。

    刘范语重心长的说:“兄弟分仕的道理,你不懂吗?”

    刘璋坚持劝他,说自己预料洛阳将会有变故。刘范却只是喝酒吃菜,刘诞也是笑而不语。

    喝到一定程度,刘范忍不住借着酒劲,凑近刘璋耳边,轻声说:“父亲的事,有你,我放心。这边的事,需要我……”

    刘璋不解其义,外加上喝的多了,便没再强求,后面只说着兄弟情感。

    刘范又讲起了刘璋小时候的事情,这些是之前的刘璋经历的,此时的刘璋回顾着,却好像就是自己的亲身体验,看着眼前的家人,无比的亲切……

    次日,大哥一早就出去值巡了,二哥也回了御史台。

    刘璋起来的时候,听说锦帆们已经来了,母亲正在接待,赶紧赶往前厅。

    前厅,陈实等人正在喝茶,这陈实长得老相,看着跟费氏差不多大。

    此刻正一口一个老夫人,叫的亲热,刘璋来了都没注意,还在跟方平等人讲着:“咱们刚来洛阳的时候,真是要钱钱不够,要关系没有,兄弟们个顶个的傻眼了。洛阳啊,跟别的地方真不一样。结果你猜怎么着?是老夫人,天天来咱报馆,给兄弟们送钱、送饭,生怕咱们缺了东西,还派府上的人来帮忙,司州报馆,这才建起来。”

    费氏看到刘璋,示意他坐。

    陈实这才看到刘璋,施了个礼,接着说:“洛阳的官多,手续也多,老夫人就告诉我,办不了的事,就直接找二公子,二公子能办。有人闹事,就找大公子,大公子能平。好家伙,都这样了,我要再办不好,死了得了。”

    刘璋感激不已,原来母亲为自己默默的做了这么多。

    费氏问道:“吃过饭了吗?”

    刘璋恭敬回话:“简单吃了两口,昨晚喝多了,没什么胃口。”

    费氏慈祥的笑着:“不饿着就行。去忙你的吧,这帮孩子等你半天了。”

    “好。”刘璋答应下。

    锦帆们施了个礼,去门口等着,刘璋这边也准备走,费氏又叫他:“璋儿。”

    刘璋停下:“啊?”

    费氏有点不好意思:“母亲想问你个问题。”

    “母亲但说无妨。”刘璋笑着。

    费氏停顿了一会,才说出:“把大象放进衣柜里,到底需要几步啊?”

    原来是报纸上的脑筋急转弯,费氏苦思冥想也没有得到答案。

    刘璋一愣,随即笑起来:“三步啊!”

    “哪三步?”费氏不解。

    “把衣柜门拉开,把大象装进去,把门带上。”刘璋回答。

    费氏琢磨了一下,双手一拍,心说是啊,可不是这三步吗!装什么东西不是三步啊?

    刘璋笑着说:“母亲快去登记领奖!”

    费氏摆摆手:“去去去,忙你的去吧。”

    考察了洛阳分部之后,刘璋发现,洛阳形势复杂,确实不好干,不来没发现,一来发现了好多隐患。

    京畿重地,总有不守规矩的人,你让这帮有钱有势的人听你的安排,不可能的。

    这就导致了,陈实等人在这里苦苦支撑,难以按照计划发展。

    刘璋思索着:汉灵帝快不行了,董卓要来了,按照历史的发展,董卓抵挡不住诸侯联军的讨伐,一把火烧了洛阳城,携带百官和天子逃去了长安。

    此时,把产业的重心之一放在洛阳,未来是要受到冲击的,只能停下了,提前止损。

    刘璋当即定下战略:司州分部将报馆提前转移到长安,重点观察未来洛阳到西凉两点一线间的新闻。

    未来的中转仓也将建立在长安附近,主打司州、凉州两地商务。司州分部的战略性西迁,将原定给司州辐射的徐州改为由荆州分部和冀州分部发展。

    陈实对此并不理解,认为刘璋是不满意自己的能力,不断追着刘璋:“公子,我知道自己办事不力,公子把我换下来吧,咱们兄弟里有能办事的,洛阳的报馆刚刚建设好,万万不能放弃啊!”

    刘璋反而肯定他,开口说道:“陈实,你知道司州这地方的负责人,需要具备什么品质吗?”

    “有脑子,能干成事?”陈实回答。

    “错!”刘璋否定道,“司州不比南方的荆州四通八达,人流量大,也不比北方各州的形势复杂。司州地处中央,朝廷所在,有他特殊的战略意义,未来也会有更多变的局势,我不需要在这里搞多大,我需要的是,这里必须有我们的人,必须克服万难,死守在这里。”

    陈实自然是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的,想不通其中原委,但也坚定地表示:“公子放心,我一定能把报馆守好!”

    刘璋这才说道:“我要的就是你这句话。等我从北方回来,接母亲回益州,你们就着手搬迁的事情吧。”

    “是。”陈实抱拳。

    刘璋想了想,又交代了几句:“我会尽快回来,但是如果路上耽搁了,无论发生何事,还望陈老兄,保护好母亲。”刘璋一抱拳,深深的施了一礼。

    陈实赶紧还礼:“公子放心,老夫人的安危,陈实以命担保。”

    交代好事情,刘璋没有在司州多留,他必须抓紧时间,去下一个关键的地方——冀州。

    洛阳北部,过了黄河就是河内郡,这是司州东北方向最后一个郡。

    从这里到冀州分部所在的邺城,有两条路走:一条是先往东走一点,走到司州河内郡最东边,直接进冀州;另一条是直奔冀州,这样会路过一段并州的上党郡地界。

    刘璋看着地图,明白了,用现代的政区划分来看,要么在河南省内绕路,贴进河北,要么直走跨过山西,斜着进河北。

    对于路线选择上,刘璋和陈实产生了分歧。

    陈实希望,由自己多送刘璋一段,直接送到冀州。

    刘璋却有不同想法:“我急着进冀州,从并州上党郡过,更快,也正好看下并州的情况。”

    陈实立刻提出:“那我马上联系并州兄弟。”

    刘璋拒绝了:“并州分部在晋阳,从这里通知,再让他们从晋阳赶到上党,路程甚远,实在是不值得,时间上我也等不起。”

    晋阳就是现在的太原,上党是现在的晋城,这可是大半个山西的距离。

    现在最珍贵的就是时间。

    陈实还想说话,刘璋安慰道:“我带着方平他们从上党走,没什么危险的,先把冀州的事务安排好,回来时走你说的路线,到时候你在河内接我。”

    “好。”陈实没再多话。

    自打刘璋进入了并州,方平四人就提高了警惕,以往嘻嘻哈哈的四人变得严肃了起来。方平一趟趟的探路巡逻,陈全的手就没离开刀柄,王强恨不得贴在刘璋身上,而聂申,刘璋也不知道他藏哪了。

    这种状态一直保持到进了上党城,四人才稍稍放松。

    刘璋也适时的打着哈哈:“进城了,没事了,走走走,找个地儿吃口饭。”

    说着就一马当先,带着四人走向城中央,挑了最大的一个馆子。

    几人挑了个桌子坐下,要酒要菜,大快朵颐。

    刘璋趁着上菜前的空档,安抚众人:“不要这么紧张。”

    陈全凑近刘璋,解释道:“公子有所不知,自打进了并州以来,这习武之人就多了起来,此地不像益州,民风尚武,小心为妙。”

    刘璋疑惑:“我怎么没发现?”

    “公子并非习武之人,自然没有察觉。”陈全回答。

    刘璋点点头,越往北习武的人就越多,这是必然的,尤其是到了北境幽州一带,几乎人人都愿意多练两手,究其原因还是为了抵御异族入侵。

    刘璋看向锦帆四兄弟:“辛苦诸位兄弟保护。”

    方平赶紧表示:“公子说的哪里话,公子对待我们兄弟的一言一行,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保护不好公子,我们也没脸面回去见兄弟们了。”

    “那你们对现在的生活满意吗?”刘璋突然好奇,笑问。

    方平回答:“满意啊!”

    又看向陈全等人,几人纷纷点头,刘璋闲聊着,让大家放松下来:“你们习武是为了什么?”

    几人支支吾吾的,也说不清楚。

    方平心思活络,忙问刘璋:“公子,您说,习武为什么?”

    刘璋心说,我哪知道啊,我又不是习武之人!

    闲聊吧,扯扯淡。

    “武者嘛,大汉之屏障,民族之脊梁。没听过一句话嘛,好铁要打钉,好男要当兵,男儿习武的最高境界自是保家卫国。”刘璋慷慨陈词。

    方平想起初见刘璋时,公子说的那句: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至今难忘。

    刘璋喝了口酒,咂摸了一下滋味,朗声道:“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这四句一出,旁边食客们纷纷侧目,有人听的带劲,直接干了碗酒,还有人猛地拍了下桌子,表示赞同,一老者唤来身边的小厮,耳语几句,那小厮点了点头,出门而去。

    这是唐代号称“诗鬼”的李贺所作,《南园十三首》的第五首。

    一向少言的王强都猛地拍了下手:“好!”

    是真的好。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