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怀玉藏锋 > 第二十八章 此设凌烟阁

第二十八章 此设凌烟阁

    走向公司大门,保卫科的老张正抱着茶杯坐在门口。

    刘璋招呼着:“开下门,张大爷。”

    “好嘞。”老张放下茶杯,不紧不慢的开门,打开门的一瞬间,正好瞧见了张任。

    张任低着头不说话,刘璋还介绍:“老张,给你介绍下,这是我师兄,叫……”

    “张任。”老张直接说道,“你小子还知道回来啊!”

    张任突然变得有些怯懦:“我……”

    老张打断他:“少废话,先干你的正事去,忙完再来老子这,别耽误了公子的大事。”

    “要不……”刘璋的意思是,让张任在这里待会。

    张任赶忙道:“师弟,快请!”

    说着快请,拉起刘璋的手就跑。

    刘璋不解:“你认识老张?”

    “他是我爹。”张任说着,快步离去。

    刘璋跑着还指路:“这边是仓库,那边才是大会议室。”

    老张看着张任二人的背影,喝了口茶:“小崽子,还算是有眼光,终于让老子省了一回心。”

    以前在公司里,老张就谁也不惯着,后来公司里的人就更不敢得罪老张了,因为一个传言被坐实了——老张有关系。

    大会议室里,还是原来的地方,只是红布都被统一的换上了白布,撤去了所有椅子。

    益州刘氏实业集团,除了还在外州的锦帆外,全员到齐。

    刘璋站在台上,肃穆的看着众人:“我这一趟出行,已经完成了实地考察,后续计划已经在进行了,这本是一件属于我们所有人的喜事,可接下来的消息几乎使我崩溃,我们尊敬的师长董扶先生逝世了,我们的三个好兄弟牺牲了。”

    没有人说话,静静的听着,就连锦帆们也没有一点动静,他们早就自发的取了铃铛,将锦缎换成素衣。

    所有人都知道董扶做出的贡献,最为公司里最年长的人,却最是拼命。

    刘璋评价董扶:“董师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他的永远心系百姓,他的一生都在奉献自己的光芒,直到最后一刻,他也没有停下脚步。”

    董武在台下,泣不成声。他跟董武本是无亲无故,被董扶收养,教自己读书,教自己道理,董武今天的一切都是董扶所赐。

    刘璋接着读出了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马钧也是董扶的学生,虽然时间不长,但不善言辞的马钧,深刻的感受到了董扶的好。哪有士人心疼穷人?董扶就是少见的,心疼他们这些穷人的士人。马钧默默流泪,被董武搂在怀里,这一下,就好像被董扶护着的感觉,马钧放声大哭。

    刘璋又讲起了锦帆四人组的事情,四人是怎样忠诚,怎样义气,怎样奋不顾身,怎样舍己为人,多好的兄弟啊。

    所有人当看向了锦帆们的队伍,最前方,严肃的甘宁和独臂的王强站在那里,就像一座山,巍然不动,屹立不倒。

    当大家再看向刘璋的时候,刘璋又一次落下了泪水,坚定的看向众人:“我们应该牢记他们,牢记每一个为我们这个集体做出贡献的人,牢记那些为了伟大事业牺牲的人。你们不是问过我,为什么在公司里最中间的位置,留下一座大厅空着吗。我实话告诉你们,我本想以后作为展厅,接待来宾,但现在,我有了更重要的用途。”

    众人目不转睛地看向刘璋,蔚儿没有掏本子,这种情况下刘璋说的话,她一定能记得牢牢的。

    刘璋擦干了眼泪,庄重的宣布:“在并州的时候,方平问我,什么叫凌烟阁?凌烟阁就是记录有功之人的场所,今日起,公司最中间的那座大厅,命名凌烟阁。董师和方平、陈全、聂申三位兄弟,皆入此阁,以纪念我的师长、兄弟。为我刘璋奉献过的人,我刘璋,永不忘记!”

    甘宁看着刘璋,震撼又感激。

    刘璋又看向王强:“王强。”

    王强上前一步:“在!”

    刘璋走下台,站在王强面前,看着他:“就以凌烟阁做个见证,因我而伤者,我必厚待之。具体慰问补偿的实施,以后都由你来负责。”

    王强红着眼眶:“是,公子!”

    刘璋忍着泪水,心疼的不忍直视,悄悄地对王强说:“把老娘接来,咱们养她。”

    王强的泪再也没忍住了。

    大家互相诉说着逝者的故事,共同缅怀逝者,直到追悼会结束。

    人们走出会议室,看到厂中那大厅已然挂好了牌匾,刘璋亲手书写的凌烟阁三个大字,悬在正中。大家纷纷进去,墙壁上挂着四幅画像,下面醒目的标注着他们的姓名以及生平简介。

    张机作为后来的人,刚到益州就见证了这一幕,实在感叹:终于知道刘璋和别人有什么不同了,他真的是一个心里装满了人的人,而不是装满了利益。刘璋有仁心,也像个医者,自己医病人,他刘璋会医什么人呢?

    洛阳方面,此刻新皇登基,一切平静地进行着。

    可这平静的表面下,两股暗流,正在悄然汇聚。

    大将军何进杀了宦官蹇硕,是不满足的,也是不能停下的,外戚和宦官,这两大集团的生死角逐已经拉开了序幕,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何进当然想斩草除根,找到了已经当上太后的妹妹,这何太后,就是当初的何皇后,却不同意何进的计划,她觉得宦官很有用,反对杀宦官。何进还有个弟弟,叫何苗,时任河南尹、车骑将军,何苗收了宦官的好处,也反对杀宦官。

    在这么关键的时刻,何进竟然想到了放弃。

    一旁的袁绍可急了,宦官势大,大家都知道的,袁绍是力主杀宦官的人,成功了也就罢了。可你何进这个时候放弃,等宦官缓过劲来,不仅你何进要死,我袁绍也得被搞死。

    于是袁绍又提起了他之前的计划——借刀杀人。

    借外地的刀,杀本地的人,借西凉军董卓的刀,杀宫里张让这些太监的人。

    袁绍话说的好听啊:“召集天下英雄之士,勒兵来京,尽诛阉竖。此时事急,不容太后不从。”

    何进听的也开心。

    董卓更开心,他在西凉早就蠢蠢欲动了,有了这个理由,立刻跨过长安,驻兵在河东郡,距离洛阳也就是弘农这一郡之遥。

    张让这些人也得到了消息,立刻假传太后懿旨,把何进骗进宫。何进可能是喝多了假酒,在这个节骨眼还真去了。其实何进是觉得胜券在握,有些得意忘形,大摇大摆地就去了,结果就是,被尚方监渠穆拔剑斩于嘉德殿前。

    八月的一天,中黄门把何进的脑袋扔到了赶过来的官员面前,说“何进谋反,已伏诛矣。”

    大将军何进,自此身亡。

    何进死了,何进的部将吴匡和董旻生气了,带兵杀入宫中,诛杀太监,所有没胡子的人都被他们杀了,其中还包括何进的弟弟,那个吃里爬外的何苗,那个毛发不是太旺盛的何苗。

    大将军虽死,可他的命令还是在的,至少,董卓坚持认为,任务必须继续。董卓此刻就在夕阳亭,离洛阳也就是二十里地,他可舍不得走,谁劝也不走。

    董卓日日盯着洛阳的方向,他心中自有计划,八月二十八日,旭日缓缓升起,董卓借着日光看到洛阳上空浓烟滚滚,才得知朝廷发生重大变故,于是急忙下令进军。天未全亮,董卓抵达显阳苑,打听到中常侍张让等人劫持少帝刘辩上了北芒山,于是又拔军向北芒山赶去。

    北芒山下,十常侍见到董卓杀来,自知无路可逃,投水自尽。

    少帝刘辩哪里还有一点点皇帝的样子,这还只是个13岁的孩子,刚刚被挟持出宫,惊魂未定,又看到董卓的西凉铁骑浩浩荡荡的杀奔过来,吓得大哭。

    董卓最先找到了少帝刘辩和刘协这两兄弟,接着追过来的群臣也赶到了。

    为首的叫崔烈,看到董卓的数千骑兵围在皇帝身边,便呵斥他回避。

    董卓可不服他,大声朝崔烈咆哮:“我日夜兼程跑了三百里路,你现在说什么回避?信不信我砍下你的脑袋!”

    群臣不服,纷纷指责董卓。

    董卓又说:“诸位公卿身为国家大臣,不能匡正王室,致使国家动荡,天子流落在外,你们哪有让我退兵的理由!”

    接着董卓也不废话,直接走在迎接队伍前面,第一个拜见皇帝。

    刘辩吓坏了,他今天可算是知道了太监有多坏,但眼前这个胖子,看起来比太监还坏。他被董卓亲切的拉着,吓得说不出话来。董卓还想去抱九岁的刘协,刘协躲在闵贡怀里,就不让他抱,没办法,董卓只好跟闵贡并驾入城。

    一路上,董卓问他们事情经过,刘辩作为皇帝哥哥语无伦次,刘协年龄更小,反倒是说的很清楚。董卓知道刘协是董太后养大的,自认为自己和董太后都姓董,算是同族,所以当时就有了让刘协当皇帝的想法。

    这一入洛阳,董卓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可他匆忙赶来,只有几千人,此时忠于皇上的部队还有数万人。

    你董卓的西凉边军是精兵,我们禁军也不是吃干饭的,比方说袁绍的部队、鲍信的部队、再比方说来支援的,丁原的并州精骑,董卓就打不过,就算是能打过,也不剩多少人了,洛阳还怎么待?

    这个问题,摆在眼前。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