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朕有钢铁洪流怎么输啊 > 第七章 银行的设想

第七章 银行的设想

    “有事起奏,无事退朝!”

    秉笔太监王瑾高声喊道。

    这是三日一次的朝会,早在明朝洪武年间的时候,朱元璋作为历史上最能肝的皇帝,几乎秉持着每日一朝的规矩。

    当然,除了能肝之外,主要还源于他权利欲望大的惊人,废除了自秦以来的丞相制度。

    等于是把国家大事所有的都抗在了自己身上。

    百官都是苦不堪言,但是朱元璋却乐此不疲。

    到了朱棣的时候,虽然他是明面上的皇帝,但是因为经常北征,国家大事基本上是交给常务副皇帝朱高炽管理。

    疲于应付各种朝会的朱棣创立了内阁制度,起先只是挑选一些品级较低的官员入内阁协助处理朝政。

    后来明仁宗上位后,因为当时内阁的官员都是他东宫时期的老臣,悉数政务都由阁臣先行处理。

    到了杨士奇时期,内阁权利日益加重,朝会也由每日一朝改成三日一朝。

    明朝后期的时候,嘉靖皇帝几十年都不上朝,大小事务悉又严嵩等阁臣处理,遂内阁大学士成了真宰相。

    当然内阁也有内阁的好处,譬如朱瞻基就挺喜欢内阁制度的。

    国家大小事务先有内阁批阅一番,等内阁传上来的时候,他就只需要批阅内阁所给出的意见是否合理即可。

    合理就批上朱批盖上印玺发出去,不合理则由自己再批阅一次或发回内阁重新处理。

    由此自己的工作量就大大的减少,每天只需要处理一个时辰左右的朝政即可。

    “皇上,臣有本奏”

    杨士奇站了出来。

    看了眼底下的杨士奇,朱瞻基知道昨日关于报社的事情,他们内阁已经讨论出个结果来了。

    “爱卿所奏何事?”

    杨士奇先是从怀里掏出来一份折子递了上去,才开口道。

    “陛下昨日交代报纸一事,臣与内阁已整理出一份结果,请陛下过目。”

    “嗯”朱瞻基接过折子仔细看了起来。

    下方除了杨荣、杨浦几个阁臣之外,其他百官皆是一脸疑惑,不知道这报纸所谓何事。

    站在杨荣身后的夏原吉(原时空的夏原吉此时已经去世,这里作者君稍微进行了魔改,实在是舍不得这位朱棣的财政大臣)轻声问:“杨阁老,这报纸是何物啊?”

    杨荣听后微微侧头,同样轻声答道:“维喆,此事是昨日士奇入宫,陛下所言……”

    “好!”朱瞻基看罢赞许道:“士奇,你给众人说说这份提案。”

    杨士奇行了一礼后朗声说道:“这所谓报纸,是以刊载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的定期向公众发行的印刷出版物。”

    百官中有人出言道:“这不就是邸报吗?”

    “不错。”杨士奇点点头,接着道:“报纸与邸报相似,但却又有所不同。”

    “邸报对于百姓而言,太过官方和正式,而报纸则不同。

    虽然同样是记载新闻时事,邸报几乎只有国家有大事发生或官府有新政策是才会刊登。

    而报纸每三日一刊,以时效性著称,上到文武百官,下到普通百姓,只要有时事、趣事,皆可刊登在报纸上。”

    如此一说,百官都明白了这报纸之事。

    有些人不由想到,这报纸出来后,普通百姓也能了解到各类官员的事情,那岂不是形成了一种监督制度?

    如果有什么贪官污吏,只要在报纸上一刊登,朝廷立马就知道了。

    许多人暗自点头,这东西好是好,可是无形中对百官们也形成了一种制约。

    绝大多数官员听到后都是赞成,只有少部分心存反对,不过这是皇上提出来的,连内阁也通过了,只怕反对也没什么用。

    当然,这些官员们因为时代的局限性,只想到了第一层。

    还有一层就是有了这报纸,朱瞻基就掌握了舆论的风向。

    可别小看这舆论的重要性。

    像明末的时候,天下舆论都掌握在东林党的手里,基本上这些读书人是什么就是什么。

    崇祯皇帝被这些东林党左一句众正盈朝,右一句众正盈朝说的真以为这些人是什么好官,清官。

    直到自缢煤山之时才豁然领悟道“百官误朕。”

    户部尚书夏原吉奏道:“不知这报纸该如何运作?”

    看了眼夏原吉,杨士奇道:“户部尚书提到了点子上,臣与内阁商量后得出,我们可在京师设一直属机构。

    专门负责报纸的刊登发行,通过收集国家时事新闻后发表出去,再在全国各地设多处报亭。

    每一报亭处由专门人员管理,每三日更新一次,百姓可在此购买,根据各地消费不同,作价三到十文不等。

    其次,除中央直属的报刊外,还可让各省直隶也成立当地的报刊,刊登的是各地的时政新闻。”

    “好!说的好。”朱瞻基重重的点头道。

    “朕看呐,就在十二监四司八局中再设立一局,曰‘报局’专门负责此事,设一局长,品轶五品,再设左右副局长两名,从五品。

    佥书,掌司若干如何。”

    群臣皆无异。

    此后又讨论些许事,退朝时朱瞻基道:“三杨与维喆留下。”

    待百官散去后,朱瞻基看着四人笑道:“大伴,给几位阁老搬个凳子,诸位坐着说。”

    “朕留下你们四人,是有一想法想和你们探讨探讨,看看可行与否。”

    杨士奇等人屁股半落在凳子上,身体微倾,拱手道:“不知陛下所言何事?”

    朱瞻基抬了抬手,王瑾给几人递上了一份折子。

    “这是朕昨日想到的一后世之物,名曰‘银行’。几位不妨先看看朕昨晚所写的关于银行的一些简略构思。

    具体如何,还要与众卿商讨一二。”

    几人都认真的看去,只见上面写道:

    所谓银行,乃集借贷、储蓄为一体之物。

    若银行成立,则基本可取代目前现有钱庄。

    百姓悉数把钱存入银行内后,根据所存本金,按所存方式每年给于一小部分利息。

    而银行则可通过百姓所存之钱,去进行各种钱生钱的买卖。

    长此以往,银行越来越有钱,百姓从中得利后,越发把家资存入银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