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都市言情 > 行走山川 > 第二十三章 故地重游

第二十三章 故地重游

    第二天按照预先安排,杨杰森在江大地质系一楼多功能厅作了一个学术报告。报告厅门口竖着一块展板,杨杰森照片下面用英文写着他的简历:JasonYang,AssociateProffecor,江大博士毕业……在Nature、Geology等杂志发表百篇论文。报告还没开始,能容纳一百多人的多功能厅就被师生们完全坐满了,中间过道也坐了人,许多人只能站在最后排。

    报告会由方致远教授亲自主持,他登上讲台,手拿麦克幽默地说:“以前杨杰森是我的学生,今天他回学校来作报告,我也要当学生,认真听他讲课。希望大家也都认真听,从中有所收获……不但要学习报告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多学习做学问的思路和方法!”讲台下面的年轻师生们频频会意点头。

    热烈的掌声中,杨杰森开始了他的报告。可能是在美国大学习惯教书,他极其擅长演讲,报告深入浅出。先是从在江大地质系读书时学习的一些构造地质学基本概念谈起,当大家都觉得已经是很完美的知识体系的时候,他开始引导大家分析出其中缺失的几个关键知识链条,再讲到国际同行这些年的主要探索,最后是他自己最近的研究思路、结果和收获。

    报告开始的时候,他口中还是中英文掺杂,讲到入神了,不自觉就全部变成了英文,但台下众人仍是听是津津有味,沉迷其中。

    报告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张继阳坐在下面听得也感觉极有启发,甚至觉得以前自己的许多工作都太盲目,结合着最近的一些思考,可以按照杨杰森的思路串在一起形成一个更完整的体系。以前读书做研究,大方向都是方老师定,自己主要是钻研工作计划,把方法运用好、把数据做准确就能写论文,现在才觉得自己以前做的几乎是瞎子摸象,而整个“大象”什么样,都是方老师在考虑。看来要想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研究者,他还远远不够,仍然需要继续锤炼。

    中午,系里领导请客,在交流中心餐厅包间订了一桌饭。方老师不喜欢这样的场面没有参加,就由张继阳陪着师兄。当大家非常热心开了瓶白酒举杯劝酒时,杨杰森却微笑着说他不喝白酒。见众人端着酒杯很是尴尬,张继阳只好说他代师兄敬各位领导,并解释说他们一会要直奔机场还要去野外,所以就不能多喝了,又悄悄劝杨师兄喝杯啤酒表示一下。杨杰森听言称好,笑着端起一听新打开的啤酒,重新跟大家干了一杯,桌上气氛才又活泼起来。张继阳不由暗自感慨,杨师兄每每谈起学术问题都极为精通,可回国来一到这种场合简直就完全摸不到门道了。

    中午饭局结束,张继阳陪着杨师兄匆忙上楼回房间取了行李,乘车赶往机场。因为带着地质锤之类的野外工具,他们先要去办行李托运。预定的航班是到湘西的一个小城市,登机口排在机场的偏远角落,要走很远,等进了登机口才发现还得坐摆渡车。下了摆渡车,又是一通慌乱,人们争先恐后地涌向登机舷梯,张继阳陪着杨师兄认真排着队,结果所有人都抢在他们前面先上了飞机。终于等到最后上了飞机,两人已是疲惫不堪,加上之前喝了点酒,飞机还没起飞就已倒头睡着。飞机开始降落时,张继阳先醒过来,转头看杨师兄还在酣睡,估计他的时差还没完全倒过来。

    飞机着陆打开手机,收到司机老六的短信,说已经等在机场出口。老六是当地一个越野俱乐部的资深会员。张继阳已经记不清他叫什么名字,大家都这么叫他,手机上通信录上也是显示老六。前些年到这边出野外,基本上都是租他的车。老六爱玩车,爱越野,他的车况和车技都非常好。而且他还特别喜欢跟着这些科考人员去山里转,租车费也收得不多。前几天,张继阳仍是联系定的他的车。

    机场很小,下了飞机舷梯,大家直接步行进了小小的航站楼,等行李车过来,大家又一窝蜂抢上前找到各自行李,转身就是出口,就见到老六站在一群涌上来接机的人群后面,非常显眼。远远看见张继阳他们出来,他才挤到人群前面,一边热情打招呼一边接过行李。老六样子没变,三十多岁年纪,脸色黝黑,下巴留着一缕胡子,身架精壮,穿着全套的户外迷彩服,竟显得比张继阳他们更像是要出野外。

    来到停车场,看到老六开来的是一辆白色国产切诺基。打开挂着备胎的后门放下行李,车内仍是十分宽敞。老六还记得杨杰森,两年前他们来,也是他开的车,老是听不懂杨杰森说英语,还背后悄悄叫“假洋鬼子”。老六开门把杨杰森安排坐在驾驶座后面,知道他喜欢坐那个位置。张继阳自己坐上副驾,拉上安全带,侧头对老六说咱们不进城,按原计划直接出发去刘大伯家。

    老六口中应声好嘞,驾车出了停车场,折向西南,直接上了奔向山区的高速路。

    一路上车很少,老六边开边跟张继阳闲聊着这两年山区的变化。他说最近还带着另外一拨地质考察的人进过山,说是从哪个叫不出名字的大学来的,在山里转了七八天,这才走了没半个月。还有就是这两年修了不少新路,许多过去下点雨就非常泥泞的路面都已经做了硬化,不用像以前时时提防车陷进泥里出不来。杨师兄坐在后排听他们聊着并不插话,过了一会儿,张继阳一回头,看到他已经又侧头倚靠住车门睡着了。

    车开了一个多小时,下了高速,转上了进山的县道。这时候,太阳已经将近落山,车在山路上蜿蜒穿行,不时被阳光照着要拉下遮阳板,转个弯,又躲进山的阴影中。这片山区植被非常好,山坡上密密麻麻长满了树丛,几乎不见裸露的地面。虽已近初冬,南方的树木仍是郁郁葱葱,间或有一片片梯田,地里庄稼已经收割,只留下草黄色的根茬。橙黄色的夕阳光线从山峰间挤过,照向山谷另一侧山峰,像是为山上加了一个金顶。打开车窗,吸入鼻中的是混着青草树叶味道的清新空气,又有些潮气扑面而来,然后往衣服里渗进去,让人凭添凉意。

    又开了半个多小时,车猛然拐进了一条更细窄的水泥路。沿路盘山转了许多弯,就进了一个不大的屋场。村头有一家院子,比别家开阔许多,院里三层的小楼也非常显眼好认。老六把车直接开进了院子,刘大伯老两口听到汽车声,已经迎了出来。

    这个家庭式旅馆是张继阳第一次来山里跑野外时偶然发现的,后来每次过来都喜欢住在这里。刘大伯三个孩子都出山去城市里打工了,孩子们湊钱在老家屋场盖了大房子,自己住不过来,就把几个空置的房间当成了客房,偶尔有些到山里收购药材的和做小生意的人来住上一阵子,有时候还接待上面来的对口扶贫干部。

    老两口手脚勤快,喜爱整洁,不但床单被罩都洗得干干净净,房间里外也都打扫得清清爽爽,更难得的是还按城里标准安装了带热水器的卫生间。他们没打算挣多少钱,更多地是乐得有人来往图个热闹,所以收钱不多还管一日三餐,特别是大妈做的一手农家饭菜更是让人吃了还想吃。

    来之前,刘大伯接到张继阳电话,已经把三个房间提前备好,被褥也换了全新的。杨杰森上次来这里住过后也是印象极佳,说完全没想到国内偏远的农村还能住到如此好的环境。这次一见到刘大伯,马上掏出一沓钱交给他,说就做这次吃住费用。刘大伯推辞说哪用这么多,杨杰森也不会说客气话,硬是把钱塞进了他手里。

    天完全黑下来,刘大妈在院子里爬满青藤吊着几个青葫芦的木架下安了张桌子,端出中午杀好炖了半天的一大盆土鸡,配几样地里新摘的鲜绿蔬菜,又从坛子里捞一盘清脆的泡菜,顿时让人食欲大开。伴着满天灿烂的星河,几人边吃边聊,不觉吃得肚涨难以起身。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