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篇、难的80年代

    晚饭是不能去食堂吃的,不然的话家里会透支,而且这年月大家都不富裕,基本没有地方去透支,所以就等着后半个月扎脖子挨饿吧!

    自己做总归要便宜很多,所以早晚都在家吃,中午不得已才去食堂。基本上都是去吃面条儿,因为这样,好把米票留着回家做粥喝。

    在厂里,李小玉家算是外来户,父母是当兵转业到厂里工作的。住在前一排的刘叔家早来几年,可情况差不多,都曾经当过兵,所以走的比较近,同样是转业兵的还有一些,最好认的是厂里的支书,王伯伯,因为他从来不穿厂里的工作服,只穿旧军装,还屋里屋外,春夏秋冬,都戴着没有帽徽的军帽,一身的绿色,在厂里显眼极了。据说他是参加原子弹试验的军人转业,因为受到辐射影响,头是秃的,所以总戴着帽子。

    小玉爸妈都是南方人,不太会做面食,但是每个月发的米票和面票都是有数的,也没办法把面票变成米票,所以就去食堂吃点儿面,买点馒头。

    爸爸妈妈一个是高工,一个是会计,按说挣的都不少,可是小玉家算是困难户。这年月工资差别不太大,困难不困难,关键看你家里有多少负担。新中国的工业建设刚刚起步,农业补贴工业,家里是农村的话就会比较困难。大家都削尖了脑袋,想要做城里人,拼命的考大学参军,走独木桥。

    奶奶在这边的时候,因为她没有粮食计划,所以小玉全家粮食都要省着吃。小玉也一直没有去幼儿园,每个月15块钱还是自己留着吃饭实惠。

    这不,眼看月初买粮的时候又要到了。家里的米缸也要见底了。

    80年代的生活真心艰苦,所有的收入基本都用来基本的吃和穿。

    房子大小靠分配,安工龄、厂龄、学历、子女、户口、等等条件排队。好多年轻人都为了分房排队早早领了结婚证。

    买饭盒、水壶、脸盆、锅铲、手表、自行车之类的工业产品要赞好久的钱,基本上都是从牙缝里省出来的,即便工资高点的人,凭票买的东西也没办法多买。

    什么三转一响多少条腿,难为死了多少小伙子。

     

    小玉小时候从没见过爸爸妈妈吃煮鸡蛋,最多做鸡蛋羹的时候尝一口。

    她的小朋友欢欢,好大了还固执的认为她的妈妈不爱吃苹果,只喜欢吃苹果皮。

    小玉重生回来这才没有多少天,其他的都好接受,大家都差不多,调好心态也就忍了,太热了还可以躲空间里,可是这吃还真不行,太素,到冬天更惨,不仅素,还单调,只有大白菜和土豆。

    不行,上辈子就矮,身体不好吃大亏,得想想办法,人小是障碍,低调是难点,要找机会才行。

    比如偷偷往粥里加点无糖的蛋白粉、炖菜的时候加一勺板油、包包子的时候多拌进去点肉馅。还积极学习打鸡蛋,争取多掺一个进去。

    妈妈:“咦,今天我和的面是够数的呀?怎么馅多出来了?”

    哥哥:“今天的粥好喝,有点奶味。”

    爸爸:“肉都化了吗?这白菜好吃!”

    姐姐:“小玉,你怎么又往厨房跑,当心烫到!”

    小玉天天心惊胆战,奶奶的,都啥人啊,全家福尔摩斯吗?

    人多眼杂,真是太难了,要想办法搞点采购权才方便。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