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暴君万历:让服徭役的百姓喝白粥 > 第十一章 裕王爷刑满转狱

第十一章 裕王爷刑满转狱

    嘉靖的贴身太监黄锦,昨日突然到裕邸传旨,宣王爷至乾清宫觐见。

    裕王府上下顿时鸡飞狗跳。

    当事人裕王最为紧张,二十多年从来没有见过,待会儿见了父皇应该说些什么呢?

    在李妃伺候更衣时,裕王一会儿问李妃是不是冠服不对,一会儿问冯保见了陛下改用何种礼仪,旁人可以明显感受到裕王心中的不安。

    朱一钧叹了口气,他真想对他的父王说,殿下您稍微快点吧,再磨蹭真就见不到了。

    事实上,父子二人还真就没有见上最后一面。

    嘉靖帝一直迷信的“二龙不相见”谶言,最终应验了。

    ……

    今天,内官来府上宣读嘉靖帝的遗诏。

    “朕以宗人入继大统,获奉宗庙四十五年……本惟敬天助民是务,只缘多病,过求长生,遂致奸人乘机诳惑……既违成宪,亦负初心……每思惟增愧恨。盖愆成昊端伏,后贤皇子裕至。仁孝天植……即皇帝位……”

    就在昨日,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修了一辈子仙的嘉靖皇帝,终于去了他心心念念的仙界界,得寿一甲子,享国四十五年。

    朱一钧默默听着这份遗诏,不禁感慨自己这位皇爷爷,修玄一生,最后修了个天怒人怨的结局。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向来是死者为大,为尊者讳,纵使有什么过错,盖棺定论的时候都会一笔带过,阁老们草拟的遗诏,简直就是指着嘉靖帝的鼻子骂街。

    骂的好啊!朱一钧在心里默默点赞。

    嘉靖帝以藩王身份入继大统,抓住礼制的制高点,成功的分化了群臣,牢牢地把持朝堂几十年,才智不可谓不拔擢,谋略不可谓不高绝。只是他的心里有文臣、有武将、有神仙道士、有虚无缥缈的长生,他把大明的一切都放在心里,只忘记了一样东西。

    忘记的,便是百姓。

    嘉靖嘉靖,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

    王府哭声震天,朱一钧同样也流下了眼泪。

    由于王府众人要即刻进宫,王府上下一道道指令分发了出去,像一个拧满发条的生锈齿轮,缓缓转动了起来。

    府里太监们忙着跟宫里的太监对接仪仗,贴身管事太监们正在生火烧掉一些敏感的文书,朱一钧则跟着母妃,在屋里简单收拾行李。

    木工房里敏感的物件都已烧掉,需要带走的也早早安排封箱装好,寝室里的东西更没有甚么紧要的,与自己相关的只有联习的一些抄写记录。

    对了,手迹!

    朱一钧蹦到桌边,翻出一张微微发黄的宣纸,看到了上面狗爬一样的字迹,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张纸将来如果拿出去拍卖,怕是能值不少钱。

    这一句是大学的首句,也是四书的纲领,是跟张师傅所学的第一句经义,也是他书写的第一个完整的句子。

    这句话讲天下之人的本心都是明亮的,但由于物欲所蔽,不再如降生时那般明亮了,所以君子必须时时勤勉,充开气禀,克去物欲,用工夫去明自己的德。亲是新的意思,明己德,新民德,正人先正己,不到那尽善尽美的地步便不停歇。

    朱一钧叹了口气。儒家的思想就是这么朴实无华,仿佛只要领导者化身那道德上的完人,便能使天下太平,四方来朝。

    天启皇帝任用阉党也不妨碍他给大明续命,崇祯皇帝任用东林群贤也没有改变吊死的结局。

    纵使皇帝的道德指数拉满,但只要手中没有护道德手段,道德层面的批评都只是不疼不痒的空谈而已,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恰好,自己手里面握有超越整个时代的武器,那就是青铜仙鼎!

    豪情万丈的朱一钧看向脑海里的仙鼎,却发现这鼎,还在那里一动不动,仿佛熟睡了一般。

    看来一日不到帝境便一日用不了这鼎了,也罢也罢。

    望向自己这一世的生母李妃,她的表情有些许凝重,显然还没有从刚刚悲伤的氛围中缓过来。

    现在的李妃远远不是后来的那位母仪天下的李太后,她现在只是一位年仅二十一岁的……额,少女,刚适应了王府生活不久,又要随夫君踏入那深不可测的黄宫大内。

    李妃凝重的表情中显然含有对于前路的兴奋与惶恐。

    惶恐未来又有谁可以依靠呢?裕王爷么会是自己的依靠么?世子会是自己的依靠么?

    望向年仅三岁的世子,发现这世子也安安静静地注视着自己,目光平稳坚毅,仿佛在安慰自己。

    见母妃望向自己,朱一钧展颜一笑:

    “母妃莫要担心,一切有我。”

    听到这句贴心话,李妃不禁觉得好玩。回想起三年来世子的点点滴滴,心中的阴霾顿时一扫而空。

    王府的车驾终于启程,由于本就离皇城不远,不一会儿便抵达了目的地。

    这是朱一钧三年来第一次出门,他好奇的拉开帘子,观察着五百年前的北京。

    此时的京师像一座巨兽,经纬纵横的道路是它的经脉,鳞次栉比的建筑是它的血肉,来来往往的小贩和马车供给着巨兽所需的营养。

    但斑驳的砖墙、面有菜色的居民、可以不时见到的乞儿。

    让朱一钧明显感受到巨兽雄壮的外表下的虚弱与无力。

    大明建国已有二百多年了。

    此时的大明朝已不再是那个驱除蒙元、恢复华夏衣冠朝气蓬勃的少年大明。

    也不再是五征漠北、七下西洋的壮年大明。

    现在的大明朝,北虏南倭麻烦不断,荆襄腹心之地流民百万,更有无数的士绅、官吏、勋戚趴在身上吸血。

    能为大明提供元气的,只有那下无立锥之地、上无片瓦遮身、三餐不得饱腹的贫苦百姓。

    就在朱一钧悲天悯人之际,宏伟高大的朱红色宫墙映入眼帘。

    城楼上的建筑堂皇大气,建筑屋檐边处有雁翅般的翘起,城楼的牌匾精作细制,无时无刻不在凸显皇家的庄严。

    紫禁城,到了!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