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科幻灵异 > 盗艺江湖 > 第241话 天下文章属浙江

第241话 天下文章属浙江

    “哈哈哈哈”老人家笑起来,连说我们两个会说话。

    满桌菜肴没有大鱼大肉,很小盘的几样荤菜,自家风味的腊肠,果然味道特别。青菜十分可口,不像大多数地区那样重油重辣,女主人让我们尝尝唯一有红辣椒点缀的青菜,说那是油冬菜。

    看着只是普通的油菜,心里想也许是当地叫法不同,居然是腌制过的,吃到嘴里味道绝美,两人连连竖起大拇指。

    桌子边上的一盘蚕豆,尝过一颗,立刻被豆子的软糯鲜香所折服,从未吃过如此美味,老板娘的厨艺独具一格,甩开筷子一颗接着一颗。

    看我吃的很多,老爷子告诉我那叫茴香豆。这个名字好熟悉呀!半天才想起来,鲁迅先生孔乙己的最爱。

    “我恨我的语文老师”我说道。上学的时候,没弄明白茴香豆究竟是什么,直到现在还以为是水煮花生米呢!

    “哈哈哈”丁晓东大笑道:“你应该恨历史老师,一文钱可以买得到一碟那么好吃的下酒菜,清末跟本不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大清有都是钱!

    嘴巴塞得满满的,丁晓东也不忘套近乎,转头说自己大学时期有朋友学医,老爷子的腿如果不麻,不会是通风或者血栓,慢走没问题,很可能是关节软组织损伤,这样的症状可以缓解。

    “关键是静养”丁晓东道。下棋、钓鱼、听小曲,这些都是对身体有益的活动。况且涌泉镇一定有好多绝佳钓位,老爷子应该多钓钓鱼。

    “吃吧!”我说道:“这时候提什么老人家的腿”。

    赶快转移话题,说我们在城市里呆久了,那些现代的大板楼小区实在没什么意思,对到处水泥建筑的城市只有厌烦。偶然听人说起此地,尤其江南水乡小镇的风土人情,平时对这些很着迷神往,才特地在假期到此游览。

    今天来到,果然名不虚传,进入小镇,心情立刻变得轻松愉悦!

    老人家哈哈大笑,连说没关系,这条腿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病,有时候修养一段时间就好转,也没当回事。

    我们和老人家提起,之前靠近池塘的一家主人说过,多年当中来过很多专家学者样子的人,那些专家学者,有没有给江家考证过到底是怎样的情况吗?

    听我说对江南水乡着迷,老人家特别高兴,要说起世代武将的江家先人,哪还用的着专家学者。江家大宅在当地很久以前就是名门望族,不光是杨老爷子一家,就是整个涌泉镇的老人,都能说出一点这最大最老的宅院里曾经的故事。

    不是因为江家大院在涌泉镇是最大的院落,而是江家主事也是乡里的族长。封建社会里的名门望族,不管在哪个地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拥有大片的土地!

    老人家如数家珍,说起江家的来历,和涌泉镇的故事密不可分,江家人正是元末才来到此地。有关元末义军的故事,老人家知道我们现在已经听过了,义军并不是涌泉镇的最早居民。当时江家跟随义军首领到此,首领的确是个孩子。

    “记得江家最后一次回来人,还是93年夏天,那次江家人住了一段日子”老人家一边说一边在回忆,话说得很慢。也是在那次江家从海外回来人,老人家才从江家后人口中得知涌泉镇的故事详情。

    江家先人来到涌泉镇之后,受小孩子首领的派遣,带领一部分义军家眷,在废墟上重建了涌泉镇。

    从定居涌泉镇开始,历代江家男丁都要从军,而且军阶都不低。尤其是在明初,江家的先人还要求家中男丁会说外语,那是因为江家人加入义军之前,世代居于海上,经常和洋人打交道。

    我的心里有些吃惊,不是因为老爷子说的江家先人会说外语,而是老爷子说的江家先人来到此地之前的情况。

    居于海上、明初、会说外语、加入义军、跟随小孩子首领来到涌泉镇,所有情况集合在一起,江家先人的身份可以确定。宋元时期,东南海上生活着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世代住在海岛或者船上,不能上岸,一旦上岸就会背负谋反的罪名,他们被称为‘海民’。

    而宋朝时期的繁华,吸引着无数外国商贾,尤其是海上来的船队。在外海活动需要人手,所以常常雇佣那些不能上岸的‘海民’。

    宋朝时期的泉州,是外国人的天堂!

    元末义军当中,就有数支由海上生活的人组成的队伍,当中名气最大的是陈友谅。

    老爷子只记得那时候自己不到十岁,父亲从江家人手里接过大宅院的时候,很多桌椅家具都没带走。江家人走得匆忙,又和老爷子的家人是远房亲戚,所以江家人特别请老爷子的父亲,照料好大院里的东西。

    “哎呀!”老人家叹息一声说道:“江家人走的时候,只带了几副‘家国柱石’的牌子”。

    至于我们问得画像,也是许多年前,江家后人回到这里祭祖,将画像装裱起来,提出要带走。至于为什么后来没带走,老爷子也没记住其中原委。

    90年代游客纷至沓来,杨家将画像找出来挂在前院的正堂,用来吸引游客,以示江家大院,曾是将门世家。

    关于自己家挂着别人祖先的画像,杨家还商量过很久,最后还是老爷子考虑到最前面的小楼不住人,不犯什么忌讳,当做一处参观场所,况且祖上也粘亲,没什么大不了的。

    来过江家大院的专家学者,的确给画像做过鉴定。说江家不是武将世家,很可能是‘官商’。

    稍微过了一会儿,老人家转身对杨老板问道:“周家的老太公叫什么来着?活了一百多岁”。

    杨老板直摇头,说他只记得小时候有那么个老头,叫什么早忘了。

    “呵呵!也对!那我们叫他周太公吧!”老人家说道。周太公是光绪年间生人,在北洋初期,是县城文宣部公干,负责编写职务。

    那时候的公干,是一些非政府职员的人,应要求帮助一些部门工作,没有酬劳只有补贴。

    周太公有一次听游览的专家学者提起!

    靖康二年,战事如火如荼,大批北地民众乘船南下谋生。后来的建炎四年,很多朝庭大员都频繁往来于绍兴和周边地区,他们购置田产,兴办私学,从中敛财。北宋靖康之后,的确有很多人南迁,类似于‘衣冠南渡’的事情在历史上不止一次。

    之后的事史书有记载,绍兴元年,开创了绍兴作为南宋政治经济中心之一的篇章。

    专家学者当中有人断定,那些人很可能是北宋灭亡之时,南逃的学党。之所以选择这里,是人的原因。如此便断定,北宋末年此地才有人类居住。

    “只是一句话,惹恼了周太公,为此争得面红耳赤”老人家说道。

    在当时文宣部编写县志,执行的是北洋政令。为什么是北洋初期编写县志,当时浙江省是由奉系某大军阀委派一名姓卢的督军镇守,老人家忘了叫什么,只记得周太公说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出于为编写县志工作的严谨,当时从浙江近邻的几省,耗时半年多,在官家和民间征集了很多古籍古物,一一勘验记录,查到很多相对应的记载。

    最让人难以弄清楚的,是编撰县志的时候,收集上来的一些古籍和实物。要说那些古籍古物是北洋政府收集保护的,那叫不切实际。

    清末时局动荡,沿海地区洋人活动频繁,但凡有点价值的古物,都留不住。

    这时我才想起,自己曾经研究过《洪宪元年宪法》,中国第一部具备现代法学的宪法。司法制度那时候才刚刚确立,很多职能部门还不完善。

    保护文物,具体的细则应该还没有!

    听到老人家说的,证明判断正确,那时候很多珍贵的文物,畅通无阻的去向海外。

    辛亥革命之后,政府大员祭拜明孝陵,北洋当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编撰县志,只是一件公事。周太公帮助政府编写县志,发生在一个特定的年代。至于民国县志,老爸说我家之前也有几本,那上面连什么时期哪里出过状元榜眼,发生过哪些大事,还有大军功之人都要记录。

    绍兴周边的县志,恐怕更难编写!

    因为自古‘天下文章属浙江’,从科举的道路上,浙江出过的人才数不胜数,想要把一个地方的人文记录清楚,工作艰巨。

    据周太公讲,在征集来的古物当中,有一些青铜器来自偏僻的山野乡村。可从青铜器的颜色和铸造工艺,明显又是商早期的产物。商早期的祭器礼器,多见饕餮纹云雷纹,‘雪鸮纹’的器物应该不是商人的产物,但是又是商早期的技术。

    北洋政府的公干当中,不乏学识渊博的大师,那些大师从未见过那些器物。并非礼器祭器,只知‘雪鸮纹’在青铜器上,即使在商早期也很少见。

    编撰县志是为了追本溯源,至于当地人类的起源,那些东西让人难下定论,但又恐怕出错。所有人都怕落笔草率,因为当时的中国,太需要重建中华躯骨。

    “因为清末有句话,四万万同胞,一盘散沙而已”我说道。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