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以德报怨2

    扫把星来到隔壁张三家门外,远远看到院侧墙边有根鱼竿。一根竹竿顶端系根丝线,丝线比竹竿短一小截,丝线一端系竹竿,一端系着一个小钩子,丝线上差不多中间往小钩子那边还系着一戳鸡毛。扫把星眼睛骨碌一转,有了借来一用,还省的自己去做。

    扫把星走进院子里,看到慈祥地张大爷在逗孙子玩。小娃娃手里的拨浪鼓叮咚叮咚地响着,嬉笑着。

    扫把星走到张大爷跟前客气地说:“张大爷,你院子墙边的鱼竿借我一下呗。”

    张大爷笑道:“小吴啊,你去买个渔网捕鱼,一网下去应该捕很多哦。”用这鱼竿钓鱼,能钓几个呢!

    扫把星挠了挠头,没事,这鱼竿也管用。钓多了鱼,我分你两条。

    “那你拿去用吧。”张大爷又接着说:“小吴,你这头发难看死了,跟个鸡毛掸子似的。”

    哈哈,我这发型酷呆了,我得引领潮流。扫把星拿起鱼竿,开心地往家走了。

    到了家门前,扫把星找了一个锄头,跑到后院挖蚯蚓,一会儿就挖满一小盒。

    扫把星拿着鱼竿,带上一小盒蚯蚓,还拿了一个桶。他就来到祁连山旁边的西海钓鱼,按照时辰规律表所示,午时钓鱼,位置大柳树下,定能钓个盆满钵满。果然,如书所说的一模一样。他钓了一大桶湟鱼,回村落后,送张大爷两条。鱼竿也还回去了。

    张大爷来到小吴家中,还带了一壶酒。他客气道:“小吴,真乃性情中人,好客。”小吴看时辰规律表,回头应了一声。乡邻乡亲的,不必客气啦。

    张大爷看着小吴在看书,上望了一眼。他连忙说道:“哎呀,你这书怎么无字呢,哦,封面画着一条大鱼。”

    小吴心想:“原来这书观看还有权限,凡人看不透的。”

    “这是个账本,我用来记录每天抓鱼的条数的,于是小吴就用毛笔写写画画的。”

    明天,如果我明天捕得更多,还送你两条湟鱼哈。

    “捕得鱼多的话,下次带上我儿子张三,张大爷说。”

    “好的,好的。”

    张大爷放下了壶酒,回家去了。

    下午,小吴买了一张渔网,估计是明天要大干一场了。

    次日清晨,渔民三五结伴去西海捕鱼。张三看见小吴独自一人去捕鱼,上前问道:“小吴,你怎么一个人捕鱼,和大伙一起,有个照应。”

    小吴自信地说:“我去西海捕鱼,我知道哪里鱼多。”

    身旁其他渔民听后,摇了摇头。李四尴尬地说:“他是怕我们渔民抢他的鱼吧。”大家哈哈大笑,再也没搭理小吴了。

    小吴仍旧按照时辰规律表捕鱼,这次所示在西海望海亭,巳三刻下网。小吴,看着望海亭旁边摆放的圭表刚到巳时。他闲庭信步地在望海亭徘徊,一副志在必得的神情。

    张三和李四看见了,张三连忙问:“小吴,你怎么不撒网哦?”

    小吴神秘说:“时辰未到,再等等。”

    他们感觉是小吴个怪人,张三和李四去那边捕鱼了。

    小吴站在望海亭向西海海面望去,宛如一面巨大的镜子。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波光粼粼。远处的一只翠鸟,向海面飞速俯冲一下,再起飞叼到了一条小湟鱼。

    小吴看了一眼圭表,巳时三刻。他心里想:“差点误了时辰。”他拿起撒网朝海面撒去,顿时撒网散开落入海中。小吴往起拉网,感觉有些沉重,还以为撒网勾到了海底礁石。于是,他使劲往上拉撒网,当撒网漏出海面一半时,湟鱼在撒网里乱跳。

    哈哈——小吴更用蛮力将差不多半撒网湟鱼拉到了望海亭里。他把湟鱼装进了木桶,满满的一桶。小吴收好撒网,拎满满一桶湟鱼,美滋滋去往村里走。

    张三和李四看见了小吴这早收网回村,张三向前问候道:“小吴,捕捞了不少湟鱼吧。”

    小吴自信满满地对张三说:“就撒了一网,这木桶装不下了,再打多了我也拿不了。”

    李四看着小吴装满满一桶湟鱼,眼睛睁的溜圆。

    李四惊呼:“一网打这么些,我几乎一天都没打到这么多。”

    张三又问:“小吴,你捕鱼有什么诀窍吗?”

    小吴说:“没什么诀窍,明天你们跟着我捕鱼便是了。”他头也不没回,就往村落里走。

    张三和李四一共就捕捞了六七条湟鱼。张三对李四说:“小吴,一网下去,就捕捞一木桶湟鱼。”咱们折腾一上午,就弄这么点。

    李四说:“你回去问问小吴,有没有什么捕鱼诀窍。”你们是邻居,他应该会告诉你的。

    “嗯嗯,有道理,张三说。”他们也各自回家了。

    张三回到家后,张大爷看儿子就捕了几条鱼。他问:“儿子,咋回事,才这么点鱼。”

    张三说:“运气不好,捕不到鱼了。”那个小吴一网就捕了一木桶湟鱼。

    张大爷说:“是前几天来我家借鱼竿的那个丑小伙吧”

    张三说:“是的,老爷子。”

    张大爷说:“小吴,拿个鱼竿钓鱼都能钓到好多鱼。”你明天跟着他后面捕鱼,肯定有更大的收获的。

    “嗯嗯,好,张三坚定地说。”

    小吴回到家中看着捕捞湟鱼,一时半会儿也吃不完。他拎着那桶湟鱼,往集市走去。

    一会儿,小吴到了集市。鱼商贩看见小吴拎着一桶湟鱼,连忙上前问道:“这位小哥,卖湟鱼吧,我要啦。”

    小吴随意地说:“多少钱一斤,自己称,称完给钱。”

    鱼商贩就拿着称杆秤了一下一桶湟鱼,之后把湟鱼倒了出来,称了一下木桶。

    “小哥,这鱼20斤,一斤湟鱼8个铜钱(开元通宝),总共160文铜钱。鱼商贩数了160文铜钱递给了小吴。小吴都没在重复数一遍,就放在腰包了。

    鱼商贩劝告道:“小哥,捕捞到鲤鱼要放生哦。”

    小吴说:“辛苦打捞的,为什么去放生。”

    鱼商贩恳切地说:“小哥,第一次卖鱼吧!”因为皇帝都姓李,而鲤鱼又和皇帝的姓谐音,所以普通老百姓是不允许买卖鲤鱼吃的。如果老百姓吃鲤鱼的话,就会和皇帝的名字相悖,说得好听点是犯错,说难听点是造反,因为吃鲤鱼就相当于把坐拥皇位的李家吞并。因为要避讳的,所以捕到鲤鱼要放生。

    哦——原来如此。小吴心想:“封建迷信,误人子弟,吃个鲤鱼还吃出造反了。”民间习俗还是要遵循的,不然哪天皇帝老儿杀到家了,还不知道为啥来的呢!

    小吴卖完湟鱼,美滋滋地回家了,还长了不少见识。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