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关平之暴击三国 > 第51章 大炼钢铁

第51章 大炼钢铁

    因此,关平特别注意提拔下层人才。士兵有一定领导能力的,都可以提拔为士官、军官,官职当然与薪饷挂钩,官越大工资越高。

    如果士兵将来能够立下军功,都先记录下来,将来依照功勋大小授予爵位;爵位与土地挂钩,这样就可以培养出一个新兴的军功阶层。

    当然,东汉末年是世家大族上升为士族统治的形成阶段,什么四世三公、世仕州郡的大家族势力极其庞大,想要从他们的势力范围里分一杯羹也不那么容易;

    不过事在人为,自助者天助,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没有理想的咸鱼不是好咸鱼。

    骑兵的训练渐渐走上正轨,装备方面当然也要改善。轻骑虽然不披马铠,但基本的防护也是要有的,最低也得搞个马面帘和挡胸之类的。

    面帘可以给马的面部以防护,而马匹低头冲锋时又可以护住脖子;挡胸嘛自然可以护住马胸,这样整个正面就有了一定的防护。

    不过上庸的铁工场规模有限,生产不了这么多马甲护具,所以关平决定这些马护具还是先采用皮革制品,有限的铁原料还要用在兵器、盔甲的制造上。

    上庸的铁矿资源不少,但人手方面不足,大规模地开采加工还难以实现。毕竟现在还是古代,不是工业格命时期。

    一支军队的战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兵器装备和披甲情况。古代士兵也并不是人人都能穿上像样的铠甲,也不是人人都能持有精良的兵器的。

    像十几万、几十万那样大规模的军队,恐怕也只有少数精锐才能得到比较好的装备,其他非精锐也就马马虎虎罢了。

    关平兵力不足,每个人都宝贵的,必须要倍加珍惜才行。要想提高战场生存率,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军队的披甲率;

    要想有效地消灭敌人,首先要能保护好自己;同样的训练水平,人家有铁甲,你只有皮甲甚至只有布甲,那谁先倒下还用说?

    为了扩大钢铁产量,关平将一批山贼——哦不——山民出身的兵士调给廉康使用,除了挖矿将来还可以组成掘子队,挖坑道攻城一举两得;另外又调了一批身强力壮的兵士给周仓起炉炼铁,打铁还须自身硬嘛!

    当然为了省工省时,水力锻锤也是必不可少的,这就需要关平指点迷津了,身为穿越人士的他也曾经研究过一些早期的机械知识。

    还好上庸一带山间水流不少,正好可以引来带动水车;至于水车用的木料自然有王老令公送来,完全不用担心。水车通过传动轴带动车间内的大型齿轮,齿轮上的凸齿便可带动锻锤抬起和落下,用于锻打铁件。

    当然水车带动的锻锤只是对铁件进行粗加工,若是做一些初级铁器这种锻打也算是马马虎虎够用;这种锻锤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大大节省人力,对大规模的铁器制作必不可少。

    不过若要进行精细加工,则须要有经验的优秀工匠继续手工锻打了。

    说到优秀工匠,那就不得不说说古代的匠户制度了。

    所谓士农工商,工匠的地位虽然排在第三,但实际上是最低的;他们世代为工,想要脱离匠籍极其困难,而且收入微薄,还要轮番服役,受到各级管理人员的层层盘剥,地位等同于农奴。

    试想这种环境谁还愿意真正出力?谁还愿意费劲扒力地去研究技术?

    总之这种体制根本不可能发挥工匠的主观能动性,工匠们对上面派下来的差事能应付就应付,应付不了就只能弃家逃亡,因此古代社会的技术发展缓慢甚至长期停滞也就不足为奇了。

    关平身为穿越者,自然对这种不把人当人的事情深恶痛绝。

    他首先宣布废除匠户制,所有匠户一律改为民籍;同时他设立招聘制,由工官招聘优秀工匠来军中打工,按工匠的技术高低来定下级别、工资啥的,学徒工也按计件制发给工资。

    同时他还鼓励有技术有手艺的工匠自立门户开办私人手工作坊,有钱有实力的甚至可以开办私人手工工场,平时为百姓提供各种民用产品,战时接受官府和军队下达的订单进行规模化生产;总之就是计划与市场并行,充分发挥民间力量的作用。

    在关平看来,除了一些关系到保密什么的重要军用部门,其它工场万不可官办;

    就是有再大的资金、再好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干出来的东西和利润不归自己,谁会去认真干?因此官办就代表着人浮于事、效率低下、铺张浪费乃至贪污腐败,永远也干不好。

    关平设立的“经济开发总行”,严格地来讲不能完全算是官办企业,更多的方面应该算是一个管理部门。

    虽然上面有官员管理,但下面具体的工作还主要是靠民间力量;官府只是对一些民间力不能及的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等到一切成熟稳定后,这种“开发总行”就应该转成类似工商局这样的专业管理部门。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关平现在也只能起到一个带头领路的作用,一切还要看后续的发展,希望能有个好结果吧;

    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要有了开始,相信所有事情都会慢慢走上正轨,将来终有生根发芽、瓜熟蒂落的一天。

    由于关平的新政,上庸军中的铁器工场初具规模,工匠们每天都抓紧时间打造兵器铠甲和各种军用产品。

    中国在东汉时期已经推广了“炒钢法”,至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又出现了“百炼钢”;“炒钢法”和“百炼钢”使得铁器的产量和质量都有了极大的提高。

    所谓“炒钢”,即是指将生铁加热至熔化或基本熔化状态,在熔池中加以搅拌,古人称之为“炒”,借助空气中的氧将生铁中的碳氧化掉,从而得到熟铁或钢;

    不过在古代技术条件下控制碳的含量十分困难,所得到的钢只是低碳钢,因此还需要进一步进行锻打加工。

    由此“百炼钢”技术也应运而生,基本的方法就是对原料进行加热锻打、挤去杂质、加强组织、渗碳提高刚度,然后制成器物;

    同时要多次加热折叠锻打,提高最终产品的质量,然后还要进行“淬火”以提高硬度。此之谓“百炼钢”。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