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正德1506 > 第一章 陆家有子初长成 忘年交酒谈神童

第一章 陆家有子初长成 忘年交酒谈神童

    …

    村口。

    “叮铃铃”的声音响起,牛车上的老汉丝毫不耐烦,一步一步地从车子的边缘下来,让仆人拉上车削。

    老汉想要到那村肆的酒店中沽饮一杯,于是移步行来。

    刚入木门,只见座上吃酒之客,有一人起身大笑,接了出来,口说:“奇遇,奇遇!”

    李老汉忙看时,此人是贵州府文会中的老熟人,姓宋名单,旧日在贵州论学时相识。

    李老汉最喜这宋单是个有作为大本领的人,学识渊博,旧日里,故而常常带此人回家秉烛夜谈,抵足而眠。

    而这宋单却枉为人物,与老汉的妻子荀氏背地里行有苟且之事,老汉却被蒙在鼓里。而后宋单离别时,老汉啜泣不已,没想到今日又重见。

    李老汉忙亦笑问:“老兄何日到此?为兄竟不知。今日偶遇,真妙哉也!”

    宋单道:“去岁年底到家。今因还要入应天府,从此转路找个敝友说一句话,承他的情,留我多住两日,听哥哥曾言县里有个叫做陆羽的神童,不知兄长可听否?”

    七年前,宋单进顺天府,陆羽刚满四岁,自然不让人记得,却是李老爷信封中提及过,便有了刚才一番话。

    一面说,一面让李老汉同席坐了,另整上酒肴来,二人闲谈慢饮,叙些别后之事。

    “倒是有这一号人物,的确是县中有名的孩子,莫非贤弟便是去探囊观物?”

    “害,李老哥可别寒碜小弟了,所谓的神童多是沽名钓誉,为博取名声罢了,有甚么好看。”

    “贤弟,此言差矣,这陆家小子可不一般,名副其实。”

    “哦?”

    宋单笑了笑。

    然后拉着李老汉坐在凳子上,热情盏上了杯温酒。

    宋单道:“李兄,不扯官话,咱们兄弟乃忘年交,明日必定登门拜访。”

    李老汉忽然啜泣不已,拉着宋单的手不松,道:“何须明日,今日即可,我让贱内备好新酒菜,今晚来个二道。”

    “多谢兄长费心,令正可安好?”

    “哈哈,都好,且犬子嗜书,像极了当年的贤弟。”

    李老汉朝小仆人招了招手,吩咐了了。

    宋单眨了眨,恍然大悟地笑了,两人久别重逢,喜不自禁,自然是好一顿聊絮。

    宋单道:“李兄,陆羽此子年何?”

    老汉吃了杯温酒,笑道:“年近,便是束发之年。”

    “可曾受学?”

    “唉,陆小子曾入县中社学,犹记得未满始龀岁便可听人读书而重复之,有过目不忘之才,老汉有幸识得陆小郎君风采。”

    “陆小公子家境贫寒,早年父母便撒手人寰。七岁时,始学字,过目一遍,便能背诵《千字经》,《孝经》,次年岁就过了童子试前两道坎,然后效仿朱文公在书额题字自勉:“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可信否,神童之名?”

    “莫不敢大言,便是确凿。”

    “诗虽糙了些,不过年纪轻轻,便有这番信念,倒是好想见上一面。”

    老汉心情大畅快,虽不满妻子昨夜,说是不归家,但想着,仍然决定带今晚携挚友之手,畅谈一夜。

    “说来也巧,前几日我在过马桥遇到陆小子,你猜老朽看到什么?”

    “兄长,说来听听,倒是有趣之事,就别卖关子了。”

    宋单为老汉又盏了一杯。

    李老汉是此处有名的田地大户,靠着父辈的荫庇,大半辈子过得有滋有味,虽读书没有出落,但骨子里崇尚读书人,居于杭州府时,养过了不少清客文人,整日咬文嚼字,吹曲弹唱,好不快活。

    “这小子在桥下摆摊子,下贱的活营生,有辱斯文。”

    “哦!量他年纪小小,能做什么活计,帮闲可都没人要呀。”

    “嘿,你倒是小瞧了那小子,陆小商贾一样名为“三不沾”的玩意,味道倒是不错。可惜浪费灵气了,可惜可叹。”

    李老汉活了五十来岁,在这个年代算是长寿的,为人不坏,县里有什么灾情,也愿意施粥布斋。但为人迂腐了点,总觉得读书人不应碰那些下贱事,要不是因为陆羽性格倔强,早就资助陆羽读书。可惜因为杭州府老家出了官司,花费了四五年时光和钱财才回来,没想到陆郎君竟然,唉…

    “陆小子家境贫寒,总要想办法讨生活,也不能总靠街坊邻居接济,非乃长久之计。虽委屈经营,但若有向学之心,可谓是兰草之姿。”

    “贤弟高见,愚兄惭愧。”

    “哥哥可别这样说,当年多亏哥哥和令正的雪中送炭,小弟才有今日的出头啊。”

    在明朝中后期,关系亲密的兄弟见面,口头上便是称呼哥哥,弟弟,书面上称呼兄长,兄台之类。

    宋单为人谨慎,虽然考取举人功名,但也给足了李老汉面子,毕竟当年帮过自己,而且嫂子温柔如水,自然不能孑然傲气。

    “哈哈,不提不提,愚兄不行了,快,回家。”

    李老汉毕竟年纪摆在那里,几杯烈酒下肚,自然顶不住,但还强撑着和忘年交的宋单鲸吞酒水,但宋单也不傻,沾一半拂一半去,不像李老汉杯杯入肚。

    “还是有可耻的事,这陆郎君可笑可笑,竟然说县里有女子的才学高过社学的两丑兄弟,满嘴荒唐言,可惜了天赋的慧根。”

    李老汉被宋单撑着扶上牛车,仆从已经回来。

    “禀老爷的,夫人说酒菜备好了。”

    年轻的小厮看起来十分机灵和清秀,宋单忍不住多看了几眼。

    “好俊的种子,哥哥这里果真是读书的妙邸,连仆从都是如此养眼。”

    “哈哈,拿给你了。”

    “小六子,以后你就跟你跟着宋贤弟,听到没。”

    李老汉大笑,晕晕乎乎地被搀扶着爬上牛车。

    “老爷,这…”

    名为小六子的小厮很是为难,老爷的醉话能当真吗,小五的衣服还躺在过马河里,现在还没被捞起来起呢。

    “无妨,不要当一回事,李哥哥醉了。”

    宋单笑了笑,给人如沐春风,连平日畏畏缩缩的酒馆小样都笑了,连连直夸。

    “咦,你这小帽上是哪位学士写的,你家老爷清客中竟有这等才学?”

    宋单把李老汉转扶给小厮,不经意间瞥见。

    李老汉家里养的那群散人清客,才学有几斗,宋单是摸底的。向年旧日里,能和宋举人过招的也就武秀才。

    只见小厮的帽檐上写着一段小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小子,下阕是什么?”

    宋单火热的眼神盯着小六子说话都结巴,一时间愣是说不出。

    “小六不知,是…是…是陆公子的帽子,刚刚回去给妇人回话,路过在过马桥时候,陆公子见我淋着雨,便把帽子送给我戴着。”

    “陆羽?”

    “回宋老爷的话,是的。”

    小六子低下了头,总觉得这位宋单大人有些奇怪,时而威严,时而和蔼,让人捉摸不透。

    “先送你家老爷回寨。”

    宋单如愿以偿地来到了李老汉的府寨,还是和当年一样的精美雅致,古韵古香。

    一位打扮整整齐齐的妇人,挽着发髻,掠过一眼,面露羞涩,约莫三十来岁,正是半老徐娘的年纪。

    “嫂嫂,别来无恙。”

    宋单笑了笑。

    …

    …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今夜正是元宵,好不热闹,连雨水都停了。

    距离李寨稍远的东边便是县周,一处安静的小吊脚楼,仔细一瞧,面如凝脂,眼如点漆,神态专情的小郎君正坐在木椅上,借着月光,翻着书,哗的一声,书页随着嘴角上扬。

    “没想到,这明朝的三国,居然这么有意思,果真还是原版的有味道。”

    陆羽手中捧着正是刻着章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书卷,桌上还散落不少,上面有竹棚遮着,少年神采奕奕,时而摇头,时而露出恍然大悟的神色,远看,有嵇康之谈“风入松”之形貌。

    元末明初,罗贯中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基础上,吸收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故事,写成《三国演义》。最早刊本是嘉靖元年(1522年)刊刻的,称为嘉靖本,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

    陆羽手中便是嘉靖本,“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陆羽忍不住吟唱起这首十几年后才出现的词句。

    静谧的夜晚,流唱着古怪的腔调……

    有五言律诗为证:少时为御史,年少学幽栖。元亮非耽酒,宵安自煮鸡。夜灯风雪道,读易水云溪。书剑江湖远,何人更废题。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