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玄幻奇幻 > 世界有点不一样 > 第二十一章 惰性元素

第二十一章 惰性元素

    蔡校长接着跟众人商议学生管理章程。最后决定参照独立团。十人一队,十队一班,十班一连,十连一团。

    第一批志愿者八十四人,除王团长蔡校长,其余八十二人两两分组,每组负责一个班级。剩余九十四人四级以上觉醒者替补。

    实行出线制,以一月为期,班级觉醒人数前十名出线,可暂时退出教官行列,替补补位。

    这是众人最关心的。毕竟都是局级干部,习惯的是安排人做事,而不是伺候学生。所以如果有退出机会,那还不得使出浑身解数。

    章程一定,开始分组。刘局早跟陶钧点过头,两人分作一组。

    书记员拿出花名册,给学生分班,基本按地域划分,原则上班主任首选当地各局长。所以武安县二十八人加沙市七十二人组成甲二十五班,刘海洋刘局长,现在不能叫局长了,叫刘教官,陶钧不叫陶局长,叫陶教官。

    人员落实,接下来讨论觉醒计划。沿海区并不知道为何自己觉醒概率远高于内陆区,直到天京大学生物实验室从海族大脑组织提炼出X元素,再到哈牛大学生物实验室在沿海空气中发现X元素。

    有了这些发现,苏杭特事局立即对海水进行了检测,发现X元素含量微乎其微,说明X元素的水溶性非常低,主要的来源还是空气。于是想过提炼空气中的X元素,发现无法完成。

    X元素就是一种惰性元素,不跟其它元素分享电子,甚至对同类元素也漠不关心,以单个原子态存在。

    也想过把人置入压缩空气环境,可惜人的肺泡完全承受不了。

    所以目前两大实验室的发现对自然觉醒没有具体指导意义。

    在两大实验室的成果之前,沿海对觉醒有两个猜测。

    因为沿海不像内陆觉醒散发,沿海觉醒的密度频率很高,特别是近一年来。所以大量的数据让研究有了统计学上的意义。

    通过对比发现,大部分的觉醒都发生在意识清醒状态下,而且绝大部分是上午。所以推测觉醒的必备条件之一,发生在意识思维最活跃的时候。其二,大部分的觉醒发生在体育课之后,体育成绩越好的学生觉醒的概率越高,所以推测身体素质跟觉醒有关。

    当地有计划的延长军训时间,军训完毕之后做各种各样的小游戏提高思维活性,果然得到验证,实验组觉醒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这是苏杭军关于觉醒的全部经验,已毫无保留告知众人。

    陶军听后有一点猜测,是内啡肽。有句古话叫做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现代社会已经不讲究,或者口头上不讲究要做人上人,讲究人人平等。但是吃苦仍然是所有的精英对自己,包括对后代,最大的要求。因为他们明白吃苦的意义,更明白吃苦的快乐。吃苦的快乐是什么?就是内啡肽!

    当你压榨自己的身体精神,克服一系列的困难,大脑会分泌内啡肽,内啡肽是所有自强不息的人最大的快乐。所以陶钧猜测内啡肽的含量对觉醒至关重要。

    当然这些话他不能说,这个世界并没有发现内啡肽,这是其一。其二,发不发现内啡肽不影响,这里做的,就是提升内啡肽。

    如此,荆湖军校的方针已定,上午是军训,下午是游戏,培养学员的各种兴趣爱好,培养激发学生各种激情。

    对有些不爱学习的,不爱文化课的学生来说,这里简直就是天堂。

    估计对叶娟娟来说就是如此。陶钧问过叶娟娟,她去年高中毕业,既没有去上大学,也没有去读职业学校,就是因为不爱学习,当然也有可能是初二的时候突然觉醒,沉迷修炼,耽误了学习也说不定。

    讨论到此时已经夜深,虽然还有独立团的事未做讨论,王团长蔡校长还是宣布散会,约定明晚再议,早有等待多时的下属引导各人去了宿舍。

    第二天,陶钧早早跑到食堂。食堂留守了整个班子,热腾腾的早食已开始往外搬。已经有不少早起的老师学生过来。

    正吃着早餐,教务处沈主任,原书记员,把熬夜整理的分班名单帖在了食堂告示牌。陶钧吃完找到甲二十五班,三栋五楼,先去探探路。

    找到甲二十五班教室,随便往后排一坐,心里想着教学计划。

    陆陆续续有学生赶来,有认识的,更多不认识的,所有人都很老实,找了座位窃窃私语。

    这些学生基本是觉醒知情者,从小在家长的叮嘱下慎言慎行,有些也见识过觉醒者的力量,懂得机会难得。

    随着人越来越多,教室将要满员,陶钧指挥学生把桌子往楼下搬,暂时就放在教学楼之间的空地,其它也有班级在做着同样的事。他们暂时不准备安排文化课,桌凳就没必要了。

    学生全部来齐,自由散乱的站着。老刘在他们搬桌凳的时候已经来了,他拉着陶钧往讲台一站,全场立马鸦雀无声。

    老刘同志非常满意,他没学过师范,自然不知道怎么引导学生,学生自觉那是最好的了。

    “同学们,多余的话我不说了,我们来到这里,就是来觉醒的,我们一定要觉醒,才能对得起父母家人的期盼。方法教官们已经给你们找到了,这也是苏杭的经验,是苏杭人民给你们的礼物。望同学们有所成就之后,不要忘记苏杭这个地方,不要忘记苏杭人民对我们的无私帮助,当有一天苏杭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尽我们的绵薄之力。”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