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都市言情 > 这个明星有点儿怪 > 第二十章 恐怖的销量

第二十章 恐怖的销量

    袁胜坐在家中,听着李愁电话里汇报的《围城》成绩,心中同样震撼的无以复加。

    他很确定《围城》会火,也曾幻想过《围城》发售之后,会被人哄抢一空的场面,但是现实往往来的要更加震撼一些!

    《围城》不仅火了,而且还火的一塌糊涂!

    短短不到两天的时间,杭市以及苏市两个主要销售点,所有书店的《围城》一书,都销售一空!

    两天...

    五千本...

    这才两天的时间啊!

    而且第一天,才卖出去不过两百本,等于说,五千本《围城》,差不多是一天就已经买光了啊!

    而且现在所有书店门口,都堵满了想买书的人,那些书店的老板们都快急疯了!

    同样着急的,还有聚文出版社的人。

    《围城》一书的总负责人,谭睿之现在非常后悔。

    当初他要是听了袁胜的话,他今天也不会被社长指着鼻子一顿破骂,而且还把之后所有印刷相关的工作,都丢给了他一个人去办。

    这简直差点没把他累死好吗?!

    不过他是《围城》一书的总负责人,出了问题,的确是他的责任,所以他也只能老老实实的亲自跟进印刷《围城》的进度。

    一天下来,谭睿之差点累成了狗,但好在通过他的努力,《围城》又一次印刷了两万册。

    通过这一次的市场证明,他这个主编也不再怀疑《围城》这本书的能力,初印的五千本,几乎在一天的时间里,就被哄抢一空,卖完两万本,应该不算太难。

    就算最后市场饱和了卖不完,那也应该剩不了太多,而且不管这两万册卖不卖的完,他们出版社都是绝对大赚的。

    首先是赚了书的销量,其次是赚了‘袁胜’这个人。

    然而,让他意想不到的是,距离两万册《围城》印刷完成的第三天,又开始陆续出现书店的店主来进货,说是书又卖完了。

    起初,他还以为是这些书店进货进的少,才卖的这么快,但是渐渐地,前来进货的书店越来越多,人都快堵住他们出版社的门口了,他这才反应过来。

    两万册《围城》,又卖完了...

    “这...”

    看着眼前《围城》的销售数据,谭睿之忍不住咽了口口水。

    两万五千本书,不到一周就卖光了,你他丫的是打了鸡血啊!

    于是乎,本来马上就要休假的谭睿之,不得已放弃了休息,加班加点的负责起了《围城》的第三次印刷。

    ……

    李愁呆呆的坐在电脑面前,看着《围城》自发售日以来的销售数据,心中的惊涛骇浪无论如何也停不下来。

    六天的时间,总销量已经突破了两万五千册,而且几乎看不到市场饱和的迹象,每天都有无数书店的老板前来催促进货。

    而且这次,不光是杭市以及苏市这两处集中销售点,全国各地的许多加盟书店都开始给他们出版社打电话,想要购入一些《围城》实体书。

    《围城》火的速度势如破竹,打了他们出版社所有人一个措手不及。

    第一天销量不过200本的书,谁也没有想到短短不到一天的时间,就能够传遍大江南北,许多人坐飞机来到杭市、苏市,竟只为买一本《围城》。

    李愁还发现,网络上也已经有许多论坛建立了《围城》相关的版块儿,更有许多专业的学术人士,在微博、论坛以及一些其他平台,对《围城》做出了长篇的书评。

    其中,以一位北大教授的文章点赞数最多。

    这位教授说道:

    《围城》一书,最近我也算是有所耳闻,最初,还是我那个不成器的儿子推荐给我的。于是乎,我千辛万苦托着关系,让人给我弄着一本,迫不及待的想来观摩一下这所谓的《围城》,究竟是怎样一方‘土地’。

    不谈剧情,我读完了第一遍《围城》,用比较官方的说法就是:作者以幽默、辛辣的笔法讽刺时态弊端,语言风趣幽默,妙趣横生。人物形象丰富、生动、饱满,让我忍不住扼腕赞叹的精辟比喻,十分精妙的反语、双关、谐音、对仗、警句格言,古今中外的典故、逸闻,纷至沓来。

    用比较传统的说法就是:我在这里,仅以个人,对能够写出这本书的作家,表示一个高度的认可,他的文学素养在如今,当真是难能可贵。

    书中,有许多话值得我们去深思,去解读。

    书里说,天下只有两种人。

    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

    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

    不过呢,事实上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他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从恋爱到白头偕老好比一串葡萄,总有最好的一颗,最好的只有一颗,留着做希望,多么好?

    譬如,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张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愚笨寡陋都掩盖起来。

    话虽说得刻薄一些,但也大体不差,现代社会,缺了这片“树叶”,还真是寸步难行。但看如今的招聘广告,你如果没有一两片像样的“树叶”,人家理都不会理你。无怪乎时下真文凭大贬值,假文凭满天飞,文凭买卖红红火火。

    呵呵呵,短短几个字,却讽刺的真是到位。

    总的来说,我不后悔花了整整一天时间去《围城》的土地走上一遭,更是通过它,看到了许多平时自己想说,却又因为自己这块儿‘遮羞布’而不敢说的话。

    对于那些还没有看过这本书的人,我发自内心的推荐你去《围城》的土地走一走,或许会看到与至今为止,不一样的土地。

    ……

    李愁也给这篇文章点了个赞,同时不禁感叹,北大的教授,竟然对《围城》这本书的评价这么高。

    这篇文章的阅读量高达10万+,点赞数高达6万,对于《围城》这本书来说,也算的上是一次不错的宣传。

    可别小看一位北大教授的影响力,能成为华国最高学教授的人,哪一个不是桃李满天下,绿野追唐裴?

    又是一周过去,《围城》的影响力也在持续增长着,第三次总计五万册,在两天的时间内,被发往全国各个省份的书店,几乎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又一次销售一空。

    短短不顾半个月的时间,《围城》销量已经高达七万五千册,而且市场远远还没有饱和,仿佛根本看不到什么时候是个头。

    李愁以及出版社的几位主编都已经麻木了,所有人都把羡慕的目光投向谭睿之,因为他这次是《围城》的总负责人,《围城》能够有这个成绩,他的功劳肯定也自然是最大,这个月的业绩,也肯定要高出他们所有人一大截。

    然而当事人谭睿之,却一点都高兴不起来。

    因为前期工作做的很少,只印刷了五千本书,而且根本没有为之后会再印刷而准备,谁也没想到,《围城》会火成这个样子。

    所以,之后的印刷、打印、书封、logo等等,几乎都是由他一个人在操办,差点没把他给累死!

    从《围城》发售日起,他已经有半个多月没有休息,更没有一天睡过一个好觉,几乎每天都是凌晨七点起,晚上一两点才能睡。

    要不是他年轻的时候身体底子好,估计现在早就坚持不住,趟医院里了。

    干这一行这么久以来,他从来不知道,原来做主编还可以这么累。

    相比于谭睿之,李愁这个责编最近则是要轻松很多了,每天都只用负责给袁胜打个电话,汇报一下昨天的销售情况。

    此时,李愁无比的庆幸,自己当时选择跟袁胜保持友好的关系,只是他依旧有些后悔,当时分开的时候,没有强硬一点,把袁胜带回家吃顿饭,喝点小酒,培养一下感情。

    现在的话,就算让他把自己家里珍藏了多年的酒给拿出来,他也绝对一百个愿意。

    毕竟几瓶酒才不过几万块钱,而能够结交一位未来的大作家,这是几瓶酒都换不来的。

    就在这时,他忽然想起第一次和袁胜见面的时候,袁胜对他说过的一句话:

    “除此之外,我还可以再跟你透个底儿,围城这本书,只要出版,不出三个月,必定会火遍全国!”

    那个时候,看着青涩脸庞的袁胜,他始终觉得这个少年有些不知天高地厚。

    再次回想起他那句话,李愁心中顿时感慨万千,苦笑一声:

    “他真的做到了啊,而且还只用了一个月,呵呵呵,原来井底之蛙一直都是我啊...”

    ……

    差不多到十二月份的时候,《围城》的销量终于开始减慢,印刷的速度渐渐追赶上了出售的速度,甚至可以开始预留一些存货了。

    而这个时候,《围城》的销量,已经来到了恐怖的十二万册。

    这个数字,让出版社所有的人都震撼不已,而且,这还只是前一个月的销量,虽然目前,书卖出的速度开始减慢,但是每天的销量依旧十分可观。

    出版社专业的数据统计人员预估,在今年年底,也就是十二月末的时候,销量预计可达到恐怖的二十万册。

    所有人都在感叹,《围城》这本书简直是天降奇书,一举直接打破了聚文出版社曾经最高初版初印发行量的记录。

    然而,只有一个人脸色并不太高兴。

    谭睿之坐在办公室,眉头紧皱的看着一份合同。

    这正是当初与袁胜签订的‘版税分成’合同,一般来说,出版社是不会和新人作家签订版税分成合同的,因为当时谁也没有想到,《围城》的销量会高到这么离谱。

    而现在,《围城》的销量已经高达十二万册,如果根据合同的分成模式,出版社将会‘亏损’一大笔经济收入。

    他想了许久,拿出手机,给袁胜打了个电话。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