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风中独 >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六章

    当夜,数骑出城往北边而去。这些人都是京都北镇抚司锦衣卫精骑,这一夜都被派往北阳打探李淳忠的消息。

    京都之中洪武被罢后,闭门不出,就连洪承绶也进不了那扇门。今夜却有人悄悄从洪府后门偷偷去见了洪武,来人身披着黑色斗篷,在洪府后门敲了几下,便有人开门将他接了进去。

    太子府上,徐汝臻萧何从二人手上的茶续了又续还是等不到太子殿下,听下人说太子下了早朝就没有回府,二人一直等到了深夜,还在等着,估摸着今晚见不到太子殿下是不会离开太子府了。

    梁茂卿自从搬进尚书苑,便令家中亲人只要是有人上门拜见一律不见。

    就连平时门庭若市的洪承绶府上也一片寂静。好像京都之中在静悄悄地发生着一些变化,但是又好像什么都没有变。洪武撤出了尚书苑,梁茂卿搬进了尚书苑,但是奏疏却一直不批。

    又过了几天,六部的折子已经堆积如山,梁茂卿还是置之不理。出来兵部北边送来的折子其他一概不理。满朝文武都在弹劾尚书苑,即便如此隆庆帝还是任由梁茂卿这样下去。如此过了半月,隆庆帝终于召见了梁茂卿。

    而李子风在长宁野猪岭也将那个乱葬坑清了出来。数百具尸骸,如数尸检完才又重新安葬在野猪岭之上。野猪岭上林立着数百座新坟,安葬着故去数月之久的亡魂,他们终于在这一天魂魄安息,不再曝晒。李子风心中的一块石头也算落了地。

    而在清理野猪岭的乱葬坑时,江南四大世族又在悄悄地做着一些可以全身而退的事。

    江南之地闻风鹤唳,都知道了这位病虎要对江南四大世族三大文豪下手了。自古以来与朝廷作对的都没有几个能有好下场,但是四大世族盘踞江南多年,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谁胜谁负都说不定。

    北阳也齐聚了三十五万兵马陈兵在大夏边疆与镇北侯对峙起来。而梁茂卿在那份奏疏的批红上只写了四个字:死战,不退!李子云身着黄金甲,握着云龙长枪,策马立身与边关皑皑白雪之上,对面就是北阳的三十五万大军,他捏着从朝廷批红再送过来的折子陷入深思。或战或退皆在这个十七岁的镇北侯一念之间。身后的兵马不足五万,要集结坊间传闻的那二十万李家军,没有二十天恐怕都难以成事。如今大军压境,即便自己在一月之前就将开始集结兵马,但是仍然想不到北阳来的如此之快。大军尚未集结,尚书苑的批红又是死战,真要李子云带着这五万精锐去打三十五万大军吗?李子云半点胜算都没有。

    北阳的小皇帝,确切地说是北阳的太后也还在犹豫这一战要怎么打。北阳小皇帝今年十二岁,太后听政,一切主意还要经过这位老人的同意才能执行,就是在这么以为老妪,将偌大的北阳管理的井井有序。好像双方都在等待,只有两边的主将直到,对方在等什么。北阳在等大夏朝中那位的消息,大夏在等潜伏在北阳的谍网的消息,准确地说是老侯爷李权的消息。而大夏的隆庆帝只不过是在一个人罢了。

    就双方局势来看,北阳上下一心无论君臣抑或是士农工商到街边的乞儿都想着大军南下,一举攻入大夏。反观大夏,江南动荡,文武猜忌,国库空虚,朝野不安。如此大战不知这个威威王朝能否经得起。

    长宁县内,李子风看着仵作的尸检,明确了要查案的方向,留给他的时间不多,还有两县的火药案也要查。两个案件的线索都在周安的身上,从目前分析来看,押火药的人与野猪岭凶杀案的人不是同一批人。就周安所言,那几个人如果不是用毒的话不足以悄无声息的杀掉这数百人的性命,而所有尸检的档案上,都没有发现任何一具尸骸上有施毒的痕迹。

    “江南有两拨人?”萧瑟奇道,海董青笑了笑,说道:“二皇子,江南何止如此?四大世族、三大文豪盘踞多年,还有不少的绿林好汉都能在这江南安身立足,这是一个错综复杂盘根乱结的江南,而不是像在朝堂之上只有洪党李党。江南的事,不是一天两天能解决得了。非有高祖成帝武帝那般雄才大略的帝王是无法解决江南的这些烂事的。四大世族根深蒂固,在江南之地历经数个朝代,早已经将江南视为囊中之物,历朝历代想要染指江南无不是以血的代价才能打通这江南的赋税。”海董青说着,二人不约而同地看了看他那空荡荡随风而摆的袖子。而海董青却不以为然,接着说道:“除去四大世族,便剩下这三大文豪大家了,这也是个烫手的山芋。都说天下学子出儒家,这普天之下的学子无有止境,试想能做得了儒家文豪的又岂是泛泛之辈?江南不比朝堂的险恶差到哪里去,反之比朝堂更甚几分。此次野猪岭凶案,不排除绿林好汉所为。这江南可不止军营之内配有马刀,一些富得流水的山贼倭寇,配的马刀可不比军营的差。”

    其实三人都不愿往最坏的方向的去想,但是凡事都要做好最坏的打算是李子风行事风格。如果有人养私兵,拿这些百姓操练,那便是造反。如果跟北阳打了起来,这伙人趁机在江南起事,届时内外皆敌就是大夏变天之时了。

    “做好最坏的打算吧。边疆大战在即,稳固后方就靠我三个人,我瞧着这次江南之行不比北方的这场战轻松多少。要查岭南两县大堤被炸的事,还有野猪岭的案子再加上沿海四省的事,没有个一年半载我看都回不了京都。”萧瑟抱怨道。

    海董青看了看,问道:“二皇子这么急着想要回京都?陛下正值盛年,难不成二皇子这就想着回去要与太子殿下一争高下了?”海董青的口无遮拦,着实令萧瑟大吃一惊,虽说在那次下定决心要保护面前这个人的时候就决定了要跟那东宫一决高下,但是如今自己的党羽尚未成熟还不是时机,自己说这话的时候也确实担心自己若是在江南待个一年半载的,那之前在京都的努力岂不是都是白费了?自己这点小心些被这个老太监一眼就瞧了出来,一时之间萧瑟不知要如何回应,只好撇开话题,朝李子风问道:“小侯爷是不是发现了什么?为何一言不发?”

    李子风这才回过神了,说道:“我在想,如果是山贼作案,定是有利可图。但是死的这些人都是些寻常百姓和猎户,这些人有什么利能让山贼图?无非就是些柴米油盐,最不过就是猎户那些兽皮兽毛,但是这些不至于让山贼杀那么多人吧?难除了山贼还有谁跟这些人有这么大的血海深仇?不至于像周安说的那样看见了那些人在运火药,唯一的一种情况,就是你我都不愿想的最坏的情况。但是这几日来我走访了长宁各大市场和铁匠还有木匠均没有发现有大花费的人采购食物还有铁器这些,若真有人在这养私兵,那些人吃什么用什么?”

    “那小侯爷可想到了?”海董青问道。

    “你们发现没有,这野猪岭是猎户经常打猎的地方,但是这几个月这野猪岭上没了猎户那这猎物应该是多起来才对但是我们在这里忙活了十几天,就连一只野兔都没发现。”

    李子风说罢,二人不禁朝四周看去,果然是静的可怕,就连鸟叫的声音都没有。

    当夜,便有一个信鸽从江南长宁悄悄起飞,往京都的方向飞去。

    边关的雪地里,李子云召集了手下几个将帅,都是跟随过李淳忠的老将了,李子风将折子放在桌上,那四人看完面面相觑,李子云喝两口暖了几分,说道:“朝廷让我死战,几位叔伯觉得如何?”

    四位老将都是久经沙场,跟着李淳忠出生入死,打过的战数不胜数,这次北阳来的凶猛,五万边关将士对阵三十五大军是什么概念他们四人比谁都清楚。飞虎将军王知远是最早就跟在李家身后的老人,见其余三人不说话他先道:“战便战!将军!给我五千骑兵,让我出去杀他个痛快!”

    “胡闹!”一年长些的老将站起来说道:“这样只能白白送死,为今之计是尽快集齐大军,从敌军两侧杀他个措手不及。”说话的人姓柳名仙源,留着长长的胡须,身着一身士子长袍,像个儒士。此人本是武当山的道士,早些年下山历练遇到李淳忠便被收归门下,在军营之中当了军师,为李淳忠出谋划策算无遗漏,几个老将对他亦是钦佩。

    “老柳,你点子最多,何不多说几句?这如今大军压境,若要等我二十万兵马集齐,恐怕那敌军早已经马踏京都了!”另一人也起身说道。其实边疆一直传闻有二十万铁骑,还有二十万李家军再加上边关守备军十五万共有五十五万大军,但是这些都只不过是传闻罢了。守关将士是有十五万,李家军也有二十万,但是这些兵力都分散在各地一时间难以齐聚。

    “是啊,马叔叔说的不错,柳叔叔可有计策退敌?”李子云也道,那被李子云称为马叔叔的,名叫马清运,漕帮出身的汉子,当年李淳忠领命围剿漕帮时收下的人。

    柳仙源想了想,说道:“北阳在等,我们也在等,我们手上现在虽然只有五万兵卒,北阳此次来犯的三十五万大军不过是各地新征的士兵,他们在等大夏朝中那个人消息,我们在等两位老侯爷的消息。依我看,我们还有时间,小侯爷应急速征集边关守备军,再从各地调遣李家军以充后备。征集守备军三日就能将这十万人马全部调到这里,而那二十万大军至少也要有二十天才能赶到边关,征集十万守备军我们便有十五万人马,守个十天半月不是问题。就看李家军何时能到了。还有陛下给的二十万铁骑,这些人不到最后还是不要用为好,毕竟是陛下的直系军队,我们若是用了怕是朝上又有人说话了。”

    “朝廷那边不要顾虑,一切由我担着。王叔拿着虎符即可前往各地征集李家军,务必要在二十日内全部集齐。马叔,你就负责调配那二十万铁骑,这些铁骑要聚齐,至少要一个月。你聚齐铁骑后不必向我汇报,直接穿过南山关,南山关外是平原,你将铁骑埋伏好在那等我命令,切不可暴露行踪。柳叔,我这有件很重要的事要交代给你,希望您能先答应我。”李子云朝着柳仙源抱拳,柳仙源握住他的手,说道:“小侯爷有事尽管吩咐便是,这般客气反倒是让我觉得小侯爷与我见外了。”

    李子云急道:“几位叔伯都是子云最亲近的人,子云自入军营以来承蒙几位叔伯相助,又不吝倾囊相授,方有子云今日的成就,柳叔说见外,子云是一刻也不敢忘却几位叔伯的恩情又怎会见外。”

    “既然如此,你有事就吩咐,何须让我先答应?难不成柳叔我还有拒绝你的理由不成?”柳仙源笑道。

    李子云这才道:“柳叔自下山以来便一直追随我父亲,身负军师之责,有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大才。我哥在江南之地,受陛下所托开通沿海四省与海外通商的海路。但是现在在江南有两件大案,需要我哥去查,都是惊天大案牵扯颇大。侄子希望柳叔能下一趟江南,助我哥一臂之力。”李子云说完,披着甲胄单膝下跪行了大礼。

    柳仙源急要将他扶起,哪知李子云不肯起身,反而问道:“柳叔可否应我?”

    “小侯爷!你这是让老夫我临阵脱逃!大战在即,你让我抛下这些弟兄逃命去?”李子云还是不肯起身,柳仙源朝那三人说道:“你们就不能替我劝一下小侯爷?这等紧要关头我如何能离开军营苟且偷生去?黄老哥!你别闷着!自进来就一言不发,帮我劝劝小侯爷,我不走!不走不走!”

    那桌边坐着位老将,姓黄名志远,这老将可不简单,是老侯爷李权的随身大将。老侯爷当年西行,这姓黄的就一直跟在老侯爷的身边。

    “小侯爷让你做什么,你去就是,你还想抗命不成?”黄志远放下酒杯说道,柳仙源一愣,明白了黄志远的意思,刚刚的一股气一下子就焉了下去,对李子云说道:“我去,柳叔去,你起来,起来再说。”柳仙源俯身扶起李子云。他只道小侯爷为何让他去江南,只不过是想保住他这条老命罢了。就算一时之间凑齐了十五万守备军,去打那三十五万北阳大军,也是难有胜算。二十万李家军又不知能否来得及,二十万铁骑又被李子云埋伏在南山关。这一战稍有不慎,他们一个都回不去京都。他们都能死,柳仙源不能死是以为他们都觉得李家需要像柳仙源这样能顾全大局,能运筹帷幄,能瞻前顾后的人。这样的人是李家缺的人,李家不缺领兵打战之人,却缺能出谋划策之辈。整个朝堂的文官乃至整个大夏的读书人哪个不是闻李色变?肯为李家出力出谋划策的读书人少之又少,像柳仙源这样熟悉天文地理知晓人文世俗的更是凤毛麟角。所以他们都一致的决定要保住这个为李家奔波了几十年的老道士。

    “黄伯伯,柳叔这一路就劳烦你护送了。”李子云最后朝那老人说道,黄志远不说话,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原来他进到大帐就知道了李子云的决定,所以才一直不说话,他是死也要死在战场上的人,现在却也让他临阵脱逃,只让他觉得如鲠在喉,只能饮酒解愁。

    这时候柳仙源、王知远、马清远才知道小侯爷的目的,他是故意支开了四人,他不只是要保柳仙源,而是四个人一起保了。李家从来不会辜负任何一个将士,哪怕是战场上一个小小的士卒,李家都不会轻易放弃。

    柳仙源忽然朝李子云下跪行大礼,李子云急上前将他扶起来,柳仙源说道:“我这一跪是替天下学子给李家赔个不是,是天下学子有负李家不是李家有负天下学子。小侯爷,我们都走了,你自己要保重啊。”

    那三位老将见状,也朝李子云下跪行大礼。李子云惶恐到:“黄伯伯、柳叔叔、马叔叔、王叔叔,小侄怎么能受得起四位这么大的礼,起来,都起来。”李子云也跪在地上,黄志远说道:“小侯爷,非是你受我们大礼,亦非我们向你行大礼,你就让我们跪这一个大礼吧。”

    黄志远的意思,他们四人是为天下给李家行的大礼,李家受得起,他们跪得了。李家世代守卫边疆,护着身后大夏一十一省不受外族侵略却一直备受朝廷的猜忌文官的抵制。但是李家却丝毫不为之所动,仍是一心保卫家国,忠心大夏。

    这一天,四大边关守将撤离,只留下十七岁的李子云领着五万精兵面对北阳的三十五万大军。而远在京都的皇宫之中,起居太监收到一只来自江南的信鸽。

    陈宏瑞与郭昶坤,自跟着李子风身边,这才知道江南之地那些藏在暗中的龌龊之事,完全超乎了他们的想象。其实他们还有一件事瞒着李子风,但是李子风不问他们也不会说。这件事就是改稻为桑的政策。当日陈宏瑞上疏的那道奏疏还在洪武手中,李李子风就算知道了拿不到奏疏一样对洪武没有什么伤害,所以李子风索性便不问了。

    洪武捏着那份奏疏,他也在查这幕后的人是谁,这改稻为桑的事不是他指使的,徐汝臻没有那么大的胆子。自己的儿子胆大包天,不知道这件事他有没有参与进去。其实改稻为桑的事,直接问陈宏瑞就行了,是他提出来的。但是人现在在李子风手上,碍于面子隆庆帝不会去问,洪武更不会去问了。至于李子风为何不问陈宏瑞,恐怕就是在等陈宏瑞自己说出来了。当初海、陈二人下江南的时候,在陈宏瑞面前敲打了一番,将事情复杂了许多,才导致陈宏瑞不敢说。他不知道这后面还有什么人在内,谁参与了这件事。当他那天晚上接到要他将改稻为桑提出了的时候,他一夜未眠,那个一直与自己联系的人到底是谁,到现在他都没有弄清楚。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