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玄幻奇幻 > 梅迪卡战争史 > 米列希安共和国第七章 旧年转移(五)

米列希安共和国第七章 旧年转移(五)

    曾有无数人试图揭开在共和国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的背后深意,但他们都面临着极大阻力。长久以来,无人能给出令人信服的观点与论证。因为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大多数当事人对此都讳莫如深。当然,并不是没有任何记录留存于世,只是大部分都显得无关紧要,除了记载了共和国军队关于卡杨多计划的相关文件。

    在战争伊始,共和国军就命令卡杨多立即回到军队服役,授上校衔,负责统筹指挥各地区的撤离以及善后工作。后世一般将他在战争期间的表现描述得神乎其神,大概是因为他的的确确拯救了共和国。可种种史料表明,卡杨多的计划执行得并没有那样成功。

    别的不说,首先将之付诸实践的时间就十分不充裕:卡杨多预先的设想是起码得在旧历2364年三月就开始对各地进行逐步撤离以及物资清缴,但直到六月,他的计划才得到议会批准。原本分批逐次的行动不得不在极短的时限内全部完成,航空运力全部用于重要资产的转移,民众只得依靠同样紧张的陆地运力涌向达南半岛。无序、混乱、恐慌无不困扰着焦头烂额的共和国军。

    这之中最重要的环节,即坚壁清野的行动,收获的效果也只能说是差强人意。共和国几大重要城市中,只有首都克斯特的行动进行得比较彻底。联合军方面应该在其余地区发现了不少共和国军遗留的物资,不然他们不太可能执意围攻梯林——梯林的位置在战略角度上十分危险,共和国军可以轻易从北方要塞群中出来攻击他们,而他们却无法轻易冲击要塞群,只能被动挨打。他们显然认为梯林很大概率储备着数目可观的补给,围攻的目的或许恰恰就是这么单纯。

    庆幸的是,共和国军成功巩固了地峡防线,并封锁了塔尔林湾。多亏了这些必要的努力,共和国的一切才没有成为历史。但某些人可能并不这么想,或者说,他们并不感激共和国军的奋战与牺牲。

    没有亲历过战争的人很难意识到战争带来的破坏究竟会对人产生多么负面的影响,一些平日里可以无视的矛盾在极端敏感的环境中会无限放大,甚至搅动整个社会而不得安宁。

    在许多人的想象中,面对大陆诸国联合的无耻入侵,共和国上下一定是,也只能是呈现一片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地抗击侵略的可歌可泣的景象。“农民烧毁耕种的田地,工人砸烂作业的机器,军人忠实地执行命令,官员奋力地维持秩序。”毫无疑问的,这种理想化的印象构成了大众对于这些事情的基本认知,

    可惜真相却往往更加复杂,或是难以接受。而对于这段秘辛,则是两者兼有。

    每一个米列希安人都清楚十二月二十三日对于我们这个古老国度的深刻含义:为了以自己所坚信的方式拯救国家,曾经的战友枪炮相向,撕扯了整个国家与民族的内战在旧历2364年的这一天爆发。

    这场内战给共和国造成的伤痕久久无法褪去,以至于在很长时间里,都没有人愿意提及这段辛酸往事。但这绝不应该成为我们刻意无视的理由,我们有义务去正视它。

    作为一个民主国家,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不仅相当完备,而且行之有效。她的政治制度经过近三百年光阴的漫长考验,是先贤们留给后辈的宝贵遗产。然而事实上它存在巨大的漏洞:缺乏对战争状态的应对。直至今日,这个问题仍旧困扰着共和国,我本人也在梅迪卡战争中经历过一些不太愉快的事,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在战争爆发以前,尽管议会有着自己的合理考量,但他们对于事态发展的错误把握以及补救措施的相对滞后是不争的事实。否决卡杨多计划的决定缔造了一个极特殊的时间节点:军队高层中开始出现对于民主制度的不信任感。讲得具体一些,起码在面临战争时,过分拘泥于民主制度可能会断送国家的未来。

    共和国已经数百年没有面临过战争的威胁了,她的政治体系自然不可能包括对于战时状态的任何处理。民众对于国家制度盲目深信,使修改法律的手段成了一张打不出手的牌。要想改变现状,军队高层只得开始考量另一张牌的可行性,即军事政变。

    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军事政变的计划不断被修改,最后因战争的爆发而暂时搁置。毕竟在大敌当前的局势下,还将本就紧张的资源用于内斗是极不明智的。这也间接说明了即使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内战中站在了议会的对立面,其最初的本意依旧是为了捍卫国家利益。

    关于共和国内战爆发的具体诱因,各国学者众说纷纭。不过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要想讨论这一问题,议会与军队关系的急速恶化是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可迄今为止,两者相处得还算是融洽,全然没有闹到最后兵戎相见的趋势。

    如前所述,卡杨多计划执行得十分不顺。“一团糟”,如此形容一点都不夸张。议会与军队对现状都十分不满,但没有将原因归于对方。可有一个群体,显然并不这么想。

    普通民众对于这个摧毁了他们过往一切的计划,表现出极度的不理解与愤怒:他们不理解军队为何不战而逃,也愤怒于政府将他们的家园拱手相让。混乱的局势让各种游行抗议,甚至暴力示威的运动此起彼伏,而首当其冲要应对的就是共和国议会。

    民主政府,顾名思义,其权力基础在于民众支持。简单的说,于私,避免成为可能失去权力支持的众矢之的,是每一个议员天然的政治反应。于公,议会需要保持政府对于局势的控制,特别是在战争时期。所以,时任共和国理事院第一议长哈尔姆·杰罗德不顾军队高层的反对,宣布当届理事院全体辞职,提前举行选举。

    这里就体现出共和国政府极度缺乏应对战时政治的经验——在国家最需要稳定的时刻,创造一个法律上的权力空窗期,完全是灾难性的自杀行为。尽管哈尔姆凭借此举成功恢复了民众对于政府的些许信心,辞职的理事院成员几乎全部再次当选。但预计一周的选举活动最后却折腾了整整一个月,消耗了政府与军警系统的大量精力,变相加剧了军队军事行动调度的困难。

    局面至此开始变得非常微妙:政府的信用大致恢复,可战争局势仍不明朗,社会形势也依旧动荡。民众的不满因此丝毫不减,那这股强烈的负面情绪接下来会发泄在谁身上呢?答案不言而喻。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