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五龙戏 > 第二十七章 余孽

第二十七章 余孽

    陇西郡

    陇西王府

    大堂内一个剑眉星目,身穿暗蓝条纹玄色金丝线袍子,腰间系着苍色麒麟狮蛮纹角带,头戴墨黑羽冠的中年人在品茶。

    他深邃的眼眸看向前方,任谁看上去都会赞叹他的样貌风姿飒爽,正气十足,十分英武。

    此人就是秦汉陇西王,节制整个陇西郡,手握两万重兵,时时刻刻提防凉汉的陇西王刘镇。

    刘镇被刘锦时期赐予四不朝。

    分别是谒赞不名,剑履上朝,入朝不趋,诏书不名。

    谒赞不名有一个另外的名字,相信大家很熟悉,那就是赞拜不名。

    这几个词在我们耳中或多或少的有所耳闻,后世的史书三国志里曹操有这样的待遇,同样的文学作品三国演义里的董卓也是如此。

    三国演义中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孟德献刀》中描写的有:董卓为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威福莫比。

    以及三国演义第五十九回《许褚裸衣斗马超,曹操抹书间韩遂》中也写着:献帝排銮驾出郭迎接。诏操“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汉相萧何故事。自此威震中外。

    在历史上这样的殊荣寥寥无几,分别是西周的姜尚,西汉的萧何,以及前面提到的东汉末年的董卓,三国时期的曹操,以及曹魏的曹真,宋朝的宗室大臣赵元俨等等。

    谒赞不名的意思是臣子朝拜皇帝时,赞礼官不直呼其姓名,只称官职。这是皇帝给予大臣的一种特殊礼遇。

    比如刘镇如果参见皇帝的时候,就不会直呼陇西王刘镇觐见,而是直接喊陇西王觐见。

    剑履上朝则是得到皇帝特许的大臣臣子可以佩着剑穿着鞋上朝,被视为极大的优遇。

    入朝不趋就很有意思了,无论是历史线还是这个五汉世界,为了彰显皇室威严朝廷给大臣定下了许多规矩。

    比如在朝见天子的时候,不能像寻常百姓一样放浪奔跑,也不能在皇帝面前大摇大摆,晃晃悠悠,亦或者像溜街式的慢走。

    因而规定了文武群臣在上殿的时候只能以一种“趋”的方式觐见而这种方式在西汉和东汉时期尤为如此,其他方式都不允许,否则视为以下犯上,是个不小的罪过。

    “趋”在这里指的是小步慢跑的意思,具体模样就是要大臣们稍微弯着点腰踏着小碎步跑。

    好以此体现出臣子对皇权的尊重,基本上所有的官员们都得这么上朝,甚至普通臣子就连步子迈得太大,或步幅太慢,都会被视为大不敬的举动,稍有不慎就会遭到言官们的弹劾或者皇帝的不满。

    而一旦获得了“入朝不趋”的待遇,就意味着臣子可以不用再像其他大臣那样小跑着觐见了。

    可以像正常人走路那样无拘无束的上殿,在宫门里觐见什么样都可以,可以大摇大摆的,不必在乎那么多,反正就是能够在皇帝面前无拘无束的走路。

    至于诏书不名,和谒赞不名意思是大概很像的,就是说皇帝下发给臣子的诏书圣旨上一般都会写上该大臣的名字和官职。

    但是在给拥有“诏书不名”特权的臣子的诏书上却不会有其名字,只会提到其身份职位。

    让我们把目光转向刘镇。

    刘镇此时喝着茶,眼中平淡如水,看了一眼面前的士卒,随口问道:“陛下何时说进京了吗?”

    士卒不敢抬头对视,连忙低头说,“回禀大王,陛下说,让您越快越好,有要事与您商量。”

    刘镇点点头,若无其事的说“本王知道了,你先下去吧。”

    士卒如蒙大赦,“卑职告退!”逃似的跑了。

    刘镇起身伸了个懒腰,自己回到了王府侧殿,看向刘守和刘锦的供台,尊敬的行礼后拜了几拜,一脸欣慰地说道“父皇,皇兄,我要入京了,陛下长大了,可惜......”

    刘镇摇摇头,“贪欲吞噬了礼儿,让他咎由自取,不过你们放心,我会尽心辅佐陛下的。”

    刘镇深深的行了一礼,就出了王府,对侍从喊道,“给本王备马!告诉狄青他们,本王要见他们,半炷香内不到大军的军帐内者,军法处置!快!”

    侍从们领命连忙走了。

    而刘镇一路骑马狂奔,前面开路的骑士大喊:“陇西王王驾在此!闲杂人等速速回避!”

    街上的百姓避之不及,纷纷向街道两旁撤,刘镇骑着马,突然看到面前有一个妇人带着孩子,挡着路,刘镇下意识勒马,“希律律!!”

    开路的骑士大怒,正要斥责妇人,突然刘镇眼前一闪,骑士跌下马去,咽喉处中了一箭,此时刘镇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蓦地连忙弯腰扶着马脖子,刘镇听到骑士大喊,“有刺客!保护大王!”

    紧接着两旁的房屋出现一个个黑衣人,他们有的手中持剑,亦或者掌中拿刀,腰间别弩。

    “杀!”黑衣人们纷纷跳下来,对着刘镇杀来,百姓们吓得四散而逃,惊动了士卒们的马匹。

    刘镇仿佛习惯了一般,抽出腰间宝剑,“又来?哼!贼心不改!”

    此时街道一团乱,骑士们骑着马与刺客们作战,刘镇大喊:“所有人!随本王,杀!”

    刘镇策动马匹,冲向前方的两名刺客,刺客一人蹲下,另一人踩在那人背上跳起来一刀砍向马上的刘镇,刘镇嘴角冷笑,“狂妄自大!”

    刘镇挥舞手中的宝剑向前一刺,胯下宝马一跃而起,巨大的冲击力刺碎了刺客的刀,刺客大骇,被刘镇的胯下宝马的前蹄踢飞,随后掉落在地。

    另一名刺客拿出腰间弩箭,瞄向刘镇,刘镇几乎同时再一次疯狂的策动马匹,马匹极快的速度冲向刺客,刺客慌乱之间连射三次,刘镇心中一沉,“墨家连弩?”

    不过刘镇没有来得及细想,马匹极快的速度将刘镇带到了刺客面前,刘镇使劲向下一劈,刺客应声倒地。

    勒马停驻,刘镇回头望,刺客们基本已经被消灭完了。

    士卒们受伤了三个人,总共的刺客有十二名。

    刘镇没有停留多久,“留下几个人收拾收拾街道!活口和他们的武器都带到军营里!”

    说完便立马拨马继续往军营前进。

    ..............

    陇西军军营内

    刘镇面色阴沉,看着眼前摆放的弩箭,咬牙切齿地说:“告诉本王!墨家的玩意儿,怎么会出现在陇西?!”

    下面一众军官没人敢说话。

    刘镇更加来气了,猛地一锤桌子,“墨家这群不知死活的!平日不露面,今天居然敢惹本王!”

    “今天的当值卫将是谁?!”

    一个军官颤颤巍巍的走出来,“大王,是末将!”

    “来人!拖下去!军棍三十!”刘镇恼怒地喊道。

    “谢大王!谢大王!”军官听完心里十分高兴,幸好不是杀头,只要不死就没事!

    刘镇站起来,“都散了吧!汉臣,你留下。”

    一众军官走后,留下了一个男人,官职是北中郎将。

    刘镇看着眼前这个北中郎将,没错,这人就是狄青。

    “汉臣,你怎么看?”刘镇指了指连弩。

    “大王,墨家余孽多年不露面,不过在此之前,卑职想给您看个东西。”说罢,狄青从桌子上拿起一个奏章,“这是陛下昨日将汉中贪腐案的过程发来过来,里面写郭子仪在那里的玉寿寺找线索,据称寺庙大门机关十分流畅厚重,一般工艺根本做不出来。”

    刘镇眼中通红,“居然敢在太岁头上动土!活腻了!”

    狄青顿了顿,“卑职还有些猜想......”

    “噢?什么?你且说吧!本王不怪罪!”

    “成都王一事......”

    “或与此事有关。”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