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其他小说 > 小屁孩杂忆录 > 17.玩物与桑椹

17.玩物与桑椹

    乡野村光,美不胜收,自有一翻诗意,也难怪古之贤能大都愿意寄情山野,隐居东山。乡间的玩物很多,大都出自孩子自己之手,是不会花费钱财的,既能体验乐趣,亦能锻炼动手能力。这里便谈谈木牛、纸枪、土炮之类。

    木牛者,陀螺也,因其以木为材,故以此名之。木牛的做法也极为简单,材料也很易得。秋后,只要寻得一截木棒,就可以欣然着手了。为何是秋后,这倒是有讲究。其一则是秋天凉爽,孩子们往往以玩木牛来暖身,这到冬天效用更为明显;其二便是秋后的木材都已长实,更为耐用,这也是为何乡野村民会在秋季存储柴禾的原因。

    开始做木牛,就要磨利刀口,刀锋越锋利,做出来的木牛越是规整,玩乐起来才更为有趣。木牛与城里所谓的陀螺形状大不一样,玩法也不尽相同。木牛近似圆锥体,只是腹鼓而顶缓,完成之后往往会在其顶钉上一枚钉子,与马掌有异曲同工之妙。

    做木牛要有耐心,将原木一刀一刀地削为心目中的形状,这不仅要眼力好,更重要的是要胸有成竹。下刀以斜为主,旋转进行,至上而下,力道渐增,斜度渐大,即至底部,狠削之。

    木牛的乐趣无穷,孩子们在天凉时就会一起玩耍。集中在一个院落里,看谁的木牛最后停转。木牛之难在于如何使之起转,正所谓万事开头难。方法也无外乎两种:一是绕鞭于其身,使其直立于地,一手轻压其中心,一手猛拉鞭把,倘若得当自会转起来,否则就是胡乱奔腾而至势颓倒地;一是以鞭绕之,将其躺放于地,手握鞭把猛然拉出,此法最为简洁,也最为不易,孩子们往往是力道把握不足,时常将木牛拉得四处乱飞,何谈转起来。

    孩子最喜欢的就是琢磨,因而几乎每个都是此中妙手。冬日里很冷,转上一回木牛就能汗出如雨,这倒省去每日烤炭火了。

    木牛之余,便是纸枪了。也不知是如何传入的,反正孩子们都会了,就好比许多事,你或许不知究竟发生否,结果却依然摆在了人们面前,或好或坏,而往往此类事是不会好到哪里去的。

    纸枪的原料还是很多的,除了纸,还有竹筷、橡胶圈、胶布。先将枪身用纸叠好,再以胶布缠实。枪身的叠法也甚简单,将两张纸都折叠为两寸宽,而后再对折之,以其一为桩,另一顺时针缠绕,只是要注意,桩上要留分毫,以便筷子穿过,绕好之后将桩子下部上卷嵌入缝隙即可。以此法再叠两个就可以拼成枪身了。

    之后就是将两根筷子的方头划开。其一划为三份,其一一分为二,之后垂直镶嵌,固定于枪身之上。再将橡胶圈固定于筷尖,拉至一分为二的方头卡入,只要将小棍子横放入橡胶圈内,拉动一分为二的方头筷,小棍子就会很快地发射出去。孩子们时常以此来玩枪战,往往弹尽枪损而不欲罢。

    纸枪的乐趣无穷,只是后来孩子们都爱上了玩具枪,打着塑料弹,很是神气。据说,有一次瘦高个儿用玩具枪竟打死了一只山雀,几个孩子好不高兴,立马点火烤着来吃,只可惜手艺不好,到头来只是闻了香味,那肉都焦了,焦熟的味道更加催人脾胃,孩子们便越发渴望再打死一只来。

    当然,这更具危险性的玩物还是土炮了。土炮是极为少见的,孩子们大都惧怕它的威力,但是新奇的事物总会有人尝试,一旦知晓了它的乐趣,那便仿佛不再危险了。

    后来孩子们又有了更新奇的玩法,便是寻来未爆的鞭炮,至于硬地上,以长柄铁锤击之,其音轰然,颇有气势。

    乡间玩物不过如此,却有了极大的效用,童年的乐趣少不了它们的身影。然而提及乡间的野果,就必言及桑葚了,这比之于酸枣、野瓜、苦李,可算得上是美味了,孩子们也是极其喜爱的。

    乡间称之为桑果,成熟时多为紫色,大小约为拇指二分之一,多汁,味美,乃天然佳品,于每年四至六月成熟。成熟时往往会有很多昆虫、鸟类采食,更为多见的是小蚂蚁,时常在桑果上溜达,这或许就是父母制止孩子吃桑葚的原因。不过,孩子们总有一点好奇心,一旦尝到甜头,自然会将父母之言抛却。那个时候,你便会发现,往往有几个孩子,坐在桑树丫上,津津有味地享用着乡间的礼物。

    桑果医学价值有多少,这不是孩子们所虑的,只是听老人说,桑果吃得多了就会患病,谓之“母猪疯”,只有母猪粪便能医之,这就令孩子们有了一丝畏惧。然而,美好的事物,纵使背后有莫大的风险,也是值得追逐的,所以,那依旧甜美。孩子们吃得多了,发现并没有病患发生,只是偶尔会拉肚子,排出一些还未消化的桑果来。

    桑果之美,绝乎其味,而更为要紧的是它所承载的回忆,那份怎样都甜美的回忆。或许你已经长大,永远离别了乡间;或许你已经垂垂老矣,享受着难得的清闲;但只要看到它,都难免亲切的怀念,采一颗放进心里,那份滋味彷如隔世而来的朋友,熟悉而又陌生,流下感怀泪。

    亦不知为何每每文尾都有如此多的感慨,就好像定下了约定,她们自己便会窜出来。情感的抒发源于自然而然,这样的怀念也只是怀念而已,没有“问君能有几多愁”的深层,也没有对现实社会的处处反衬,更没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傲。或许,这里有我们共同的回忆,共同的情感;或许,这里只是一些毫无意义的怀旧;不过,懂得怀念才能真正明白生命的奥义,我们不需要体悟庄子的哲理,孔孟的精髓,只是要存留哪怕一丝的善意的怀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