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影响我们思索真相的因素,不止是情绪,还有知识。哲学思考,是从一张大网中抽出一条线,那么,首先我们要看得到整个大网,然后才能分析这一条线跟这张网上其他线条的交叉,也就是哲学命题和其他事物的内在联系。

    要了解这张大网,绝非易事,所以我们有了对错的纠结:我这样思考,是否真的正确,是否结合实际?若不结合实际,那事实到底如何?

    也就是说,你的哲学思考,是否真的结合实际,接近真相,和你的知识面有很大关系。

    我虽有欲望,但我不觉得有伴侣的需求。人有了伴侣,一辈子都挣扎在追求之中。

    我想学习书中的作者,开一家奶茶店,哪怕收入仅仅维持房租也好。每天坐在门口,看看书,听听音乐,看看书,看看新闻。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思索真理。而不是花费时间在家庭琐碎之上,毕竟人的精力有限。

    在道德经中有这么一段话:“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这句话说的很有道理。天之道,也就是自然之道,是完美之道,把多余的补在不足的上面,就既不多余,又不亏损。人之道,就是生灵之道,是残缺的,应认识这一点,弃不足而补有余,放弃补充自己的短处,而加强自己的长处。

    我发现,不论是老子,庄子,还是***教,基督教,他们的信仰核心都有其共通之处。比如至高无上的主,或是道的存在,都是不占据空间和时间的,是永恒存在的,而且无所不在,无所不知。

    人的性格就是一个个固定的脑回路。一般来说,少年时期,也就是18岁之前是性格养成时期,这段时间所经历的事情,所做的选择会在人的大脑形成一个个脑回路,众多的脑回路经过大脑中枢分析合成,就会形成固定的脑回路,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会直接刺激这些脑回路,从而形成流畅的电路,以至于不经过大脑中枢,直接运转,从而对身体下达命令,形成行为反应。这就是性格的由来。

    大脑中枢之所以集成处理,形成固定的脑回路,是为了节省大脑资源,因为它能同时调动的神经元有限,如果同时接收过多的信息,就会产生负荷。这就跟电脑一样,同时运行多重任务就会产生负荷,从而导致电脑机能下降。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有时候遇事一多就特别累的原因。

    而形成固定的脑回路,遇到事情就不需要调动过多的资源,进行集成处理。这也是为什么成年人甚至中年人遇事从容的原因了。

    说完好处,在来说坏处,因为认知的局限性,导致于我们形成的这些固定的脑回路会产生误差,小的误差倒没什么,大的误差会导致各个脑回路之间产生碰撞,而且是强烈的碰撞,产生碰撞之初,会产生破坏性物质,这种物质会影响人体平衡,流动全身,甚至会破坏器官功能。当这种破坏信息抵达大脑中枢的时候,大脑中枢会调动信息库,分析电路碰撞的原因。如果分析出来,会调节电路,让碰撞电流不在碰撞,从而变得安全。到这样做也有弊端,就是大脑中枢只是修改的碰撞点,没有彻底改变固定的脑回路。可能是信息库信息不够,也可能是没有充足的资源或者空间时间进行彻底分析改变脑回路。毕竟调节电路问题的资源也是临时抽调。下次遇到同类问题,多半也会产生类似碰撞。还得计算对过于固定的脑回路改变产生的阻力本身。

    当然也有可能碰撞过于严重,大脑中枢出于一些原因,没能调节回来。让电路碰撞持续,产生持续伤害,最终身体不堪重负。

    这些物质,就是情绪。

    从这个角度来看,站在超级计算机的视角,是不是也像我们一样有情绪。

    哲学与科学的结合,才是时代的主流。

    对于孩子的教育分为三种,分别是控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

    前两种很好理解,控制型就是绝对的控制,我说什么你必须得听,你应该怎么做我给你说就好。放任型就是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我也不管随你的心意。

    而有关于民主型,我想了很久都没有答案,对于一个孩子,你不去控制教育,就得给他自由,不就是放任吗,那民主型的特点又是什么呢?

    我猜测,对于选择性问题,不能退让,你必须得做,对于不是选择性的问题,给他自由。但这仅仅是把两种方案折中了,这本质上没什么区别。

    真正阻碍我们的,不是困难本身,而是面相困难的勇气。是那种明知是深渊,依然跨步其中的决心!

    人会对什么产生害怕讨厌的情绪,会对近在咫尺的东西产生恐惧,距离越远情绪越低。第二,人会对显像化的东西更恐惧,虚幻的东西不恐惧。

    向别人推荐东西,一定要是自己实验过的,不要刚发现却没有实验的东西给别人推荐,即使你觉得你是因为关心才急不可耐的推荐,这是一种愚蠢的做法。

    我发现,如果一个呆在家里,闲着没事干,我不能下定决心去学习,去丰富自己,而去玩游戏,看小说打发时间;反而在自己忙碌的时候,走出自己的小窝的时候,学习空间不宽裕的时候,我会产生学习的欲望,所以我应该出门,多见见人和事,而不是故步自封。

    这个世界上谁都靠不住,亲兄弟都跟你明抢,不对你掏心掏肺,更何况是别人。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