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医

    传统的中医药学,历经两千多年发展,由盛极而衰,而西医学的撅起不过二百余年。用哲学眼光看,中医药学是形而上学,唯心论。西医是形而下学,唯物论。

    汉语文字颇具灵性,喜好文学的人深有体会。所谓病人,即患者,即一串心的人,患得患失,迟早会生出病来。心气不平,心神不定是万病之源。

    中医药学是心识,取类比象构建了屹立两千余载的中医大厦。外国几代人也读不懂中医,当代中医学子学外语,去国外发扬中医吗。

    中医基础理论框架是古典哲学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运气学说。中医理论的核心藏象学及经络学,是历代医界前贤对生命现象的精妙阐述与切身内证。中医十二正经,三百六十五腧穴,奇经八脉,五脏六腑,三焦,奇恒之府,卫气营血津液,寸口诊脉,中药的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等理论体系,奥妙无穷,与建立在解剖学基础上的现代医理论学风马牛不相及,可是,前人将西医学翻译成中文时,倒是借用了不少中医学的人体概念。

    中医后学者须明了,中医五脏六腑等基本概念,并非单纯解剖学意义上的实体,更多是功能性象征。比如中医人体形象结构内,肝居左,肺居右,恐怕要被中国的西医笑掉大牙。

    实体的人,与中医形象体有机结合,构成了虚虚实实,独具特色的中医理论。初学者会觉得云山雾罩,晦涩难懂。但是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所以说,好中医是悟出来的。

    本人觉得,只要能够将中医基础理论领悟到一定深度,眼界就会豁然开朗。却原来,阴阳五行学说足以阐明一切生命现象。以阴阳消长演绎转化,五行之生长化收藏彰显周期。阴阳一次转化,恰巧完成五行一个运动周期。一物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关系有四,生我,我生;克我,我克。五行生克制化如环无端,事物发展呈螺旋状运行轨迹。

    有诗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人的一生,是阳气生长化收藏的过程,《易经》十二消息卦演示:生是死之始,死是生之末。

    过去,农民种地要看黄历,开春请教风水先生,测一测当年气候变化走势,筹措适宜种植的作物。医家推演春夏秋冬五运,和合风寒暑湿燥火六气,预知主客(运气)加临对人体生活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而今,传统操作早经扣上不科学的帽子,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上世纪若干年里,中医药研究者通过动物模型实验证实:清热解毒类中药的现代药理,其有效成分多具退热抑菌抗病毒作用;消食导滞疏肝理气类中药,有效成分能提高胃肠道蠕动力;补益类中药有效成分可促进增强机体免疫力;活血化瘀类中药有效成分能改善微循环降压抗凝血等等。

    此举貌似中医向现代化迈进,其实就是中药西制,东施效颦,叛道离经,自掘坟墓,始作俑者还在沾沾自喜,自以为是。

    识得中医真面目,只缘身在此门里。学中医与学武术好有一比。武林宗师见招拆招,后发制人。医林泰斗见微知著,一语中的,治与不治,了然于胸。

    2003年,本人自愿下海,成为民间中医。离开医疗设备医学检验的辅助,我开始用纯中医的视野认识疾病,用中医辩证思维处理疾病。转眼二十年过去,我脉诊水平逐渐提高,有时诊断脱口而出,准确度令我惊讶,莫非医可通神。

    脉理明了,立法中矩,处方遣药少而精,药性吃透,剂量就恰如其份。老年人常说中药拿人,越吃越软,那是病家没遇到高明的中医。

    中医自古以来良莠不齐,单方奇术是草医,简便廉验走方医,打把势卖艺兜售大力丸跌打损伤膏药是药贩子,坐堂医多有真才实学,不乏厚脸皮的中医骗子,利水的蟋蟀要成对的,且是原配,这不是故意刁难人么。其次是信口雌黄包治百病,根除不复发。等到病人找上门来,他便问了,吃过啥不利病情的东西了吧,饮酒了吧,跟人生气了吧,睡眠不实吧,体力过劳了吧,心理受过刺激吧,天气骤变,没注意穿戴防护吧,出汗当风了吧……只要病人点头,庸医便解脱了。最好的医生不是我,是你自己!

    至于太医何种素质,不是咱平民百姓所关心了

    《中医在民间》是我学中医的点滴心得,希望为中医爱好者打开一扇窗,发现中医朴实无华,并不神秘。

    本故事暂定起始于1939——2003。塑造老中青三代中医形像,力争层次鲜明,各具特色,时代感突出。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