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坏了,我成李儒了 > 第七十章 周与诸葛 草船借箭

第七十章 周与诸葛 草船借箭

    “大人,马上就要到了……”

    江上,一排排船只由南向北,慢慢划向对岸。

    一人穿着蓑衣,手持着白羽扇意气风发的站在船头。

    江面的那薄雾散着一片,压抑、神秘。

    “奏鼓,迎礼!”

    扇子一挥,驱逐了,保留着自己周身的一方净土。

    “江东周郎,开门送礼。”

    掩面,扇子下,意味深长的笑。

    “子敬,此行所见的诸葛孔明果然不出所料,神机妙算。”

    高凉的客房内,青衣看着白衣。

    “公瑾有何虑?”

    聪明人,他听出了话语中的意思,鲁子敬不由的问道,

    周瑜走到火炉前,再添了几两柴,默默的叹了一口气,微弱的火光在发着颤。

    “天下纷乱,我之江东乃孙氏英烈三世奋斗得来的,可我叹这诸侯分立的时节,我们却落得如此个角落之地,如今诸葛亮之雄才必会等此役之后攻打我们,此人之才远胜于我,此乃为蜀之幸而吴之悲也,需乃早灭之!”

    鲁肃的脸色一变,回味着周瑜的一番话,纵然不忍,可却还是点了点头。

    追问,若有所思。

    “如今正是联合之时,我们如果提前内讧,岂不是令张怀民摘桃子吗?”

    周瑜拍了拍他的肩,又再接着说道。

    “你可知为何我只与你商讨此事?”

    一阵无语,似乎皆有所意。

    “步鹫过于直爽、张……那么,这定又是诸葛瑾透露的风声吧……”

    夜,军寨内,一营帐的灯光洒在了地上,隐隐传有交谈的声音。

    “如今战势正紧,且敌强我弱唯有江上作战才有一线生机,不过对于如何应敌一事,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诸葛亮听着周瑜的发问,依旧摇着扇子,微微地点了点头。

    “公瑾兄此分析正是当下知所迫也,不过既然周兄让我商议,我认为水上作战,当以弓箭为佳!”

    周瑜似乎眼角多出了一丝冷光,表面上的脸带着笑,故作叹息的说:“先生此设想虽好,可是如今我方军备早已不足,不知将军可否解决这当下之燃眉之急?”

    场面逐渐变得肃穆,诸葛亮压了压旁边欲要站起身的法正,淡定自若的说道。

    “不知将军要什么?”

    周瑜举起了他桌上的酒杯,笑道。

    “也没有什么大东西,就只是需要你二十天内给提供五万支箭!”

    法正挣脱诸葛亮的束缚,直接眼蹬向周瑜,用手指着他的鼻子。

    咬着牙:“周公瑾,你不要欺人太甚,你也知道如今军备短缺,二十天五万支,你怎么不去……”

    “孝直,莫躁。”诸葛亮在一旁打断法正,眼睛由法正移向周瑜嘴角带着笑意。

    “周郎莫怪,这些箭,我接下了!”

    法正欲要说什么,却再次被诸葛亮瞪了回去。

    “如今战事如你所说那般,正是最吃紧的时候,这点箭支怎可够联军所用,岂能会耽误时间,依我看二十天太长,十天如何?”

    场上又再次陷入了沉默,无论是吴国方,还是蜀国方。

    周瑜反倒被他一惊,由刚因为法正的言辞而窃喜消失的无影无踪。

    “诸葛亮,你确定吗?在十天得到十万支箭。”

    “这有何不敢?”

    “可否立下军令状!”

    “这有何不敢?”

    “当者所有人的面。”

    “这有何不敢?”

    顺着周瑜的眼角,鲁肃从旁拿出的事先准备好的纸书。

    法正看着那张纸,微微的冷笑。

    “你们还倒是准备的挺充足的,看样子可是早有预谋呀!”

    诸葛亮则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默默的拿起了笔,在纸上面写着自己名字。

    “诸葛先生果然当世之英才对自己如此自信,非常人之所胆识,我静等十天后你的消息。”

    诸葛亮端起了桌上的茶杯,碰了碰一直在周瑜手上一动也没有动的茶杯。

    没有多说什么,一口饮进杯中的茶,回头,伴随着他的背影离开了营帐。

    “你们……”

    法正没有说完,也跟着离开了。

    营帐内,鲁肃看着还在保持着敬酒姿势的周瑜,语气中带着一丝迟疑。

    “我们这样做是不是有点过了?”

    周瑜终于饮尽了杯中的茶。

    “我给过他们机会,既然是他自己提出的要求,就算他诸葛亮在神通广大,我倒是要看看他怎么给我借到这十万支箭,成功,我则敬佩他,不会再给他用如此手段,失败,则是他自讨苦吃。子敬,你给我监视他,如有异动,必须上报给我!”

    晚上的路上,诸葛亮看着天上的星星,一旁法正站在他的一侧。

    “诸葛兄,怎会夸下如此海口,我实在不能理解,他们所提的条件,不就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吗?”

    诸葛亮一笑,指着天上的星星。

    “有些事情不是人说的算,有的时候还是要指望天。”

    九天后。

    “报告大人,我观察了诸葛亮九天了,可是他一直不是在游山就是在玩水,丝毫没有对任务放在身上。”

    微微一愣,几乎所有人,都不再看好诸葛亮。

    “怎么起雾了?”

    可夜慢慢的深了,没有人发现诸葛亮不见了,而江面上,却不知何时多出的一排船只,驶向了远方。

    公元205年1月诸葛亮之名,正式打响。

    江的另一边,杜袭带着军队站在岸边,看着在雾内的传来那阵阵锣鼓。

    “敌袭,快放箭,放箭!”

    慌乱的军队中,唯有杜袭冷静的看着周围的一切,眼中露出的疑惑越来越深。

    “等等,放火箭!”

    箭,天空中划过一道道流星。

    直直插在远处的船只上,慢慢的燃烧起来了。

    “哼……”诸葛亮他一笑。

    白羽扇仍在扇着。

    这是鼓手突然站了起来,将鼓面一拍,接着拿起它鼓壁上的挂耳,直接将它分为两半,一半中空,一半装有水,中间用夹板隔着。

    水,伴随着吆喝声。

    火,不断着熄灭了。

    远处杜袭看着渐渐熄灭的火焰暗道一声不好,愤怒的看着正在转向的船只。

    “你们,欺人太甚!”

    江面上,随着最后一艘船回头,传来了回应。

    “谢谢杜将军的箭。”

    公瑾妙计定江东,英姿焕发扬天下。

    孔明自笑出茅庐,举足轻若惊周郎。

    谁言小肚鸡肠心,左右抉择是非连。

    借箭十万稳接应,子绪终怨败天鼓

    公元205年1月,成就一方传奇。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