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

    老严喝完杯中的酒发出一声感叹,说道:小学的时候,听爹妈的话,听老师的话,以为老师就是权威,随便一个老师,可能这个老师初中还没毕业,说出的话就是圣旨,以取悦老师讨老师欢心为主,老师不高兴就意味着天塌下来了。

    初中的时候,开始从众追星,按照明星或者偶像剧的模样终日活在自己的幻想里,故意多愁善感装文艺装深沉,生怕自己被“潮流”落下,恰恰相反,真正的潮流自始至终就没有见到过。

    上了高中,由于成绩下滑,不再占好学生光环的优势,开始自卑,没有自我,开始沉沦,没有培养出一个健康阳光的兴趣爱好,没有朋友,没有人指引,眼前只有班级的小圈子,老师恐吓,同学攀比,无人可交流,无处可诉说,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想法和醍醐灌顶的感悟,对未来没有感知,不知道该去向何处,不知道未来有什么在等着你,甚至不知道大学是什么样的,大学分成几类,不知道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来到了大学,一开始没有爱情,对大学里的爱情不以为然,只认为大学就是逃课、上网、挂科、补考,谁还学习谁就是傻逼,和周围人一样混、玩,没想过大学毕业会怎样,以及自己的专业和学历能找什么样的工作,什么样的工作挣钱的效率最高,钱意味着什么,工作意味着什么,那些在城市里有而在老家里那些没有的机会意味着什么,青春意味着什么。

    后来在阿雯的公司工作了,被洗脑,劳动合同、假期、福利、保险什么都没有,也不在乎这些,只知道自己工作了,还得感谢老板,不曾想过挑战自己,不曾想过工作是为了什么。

    想想自己这些年,不同的阶段只会听命于当时所处的环境,不知进取,对未来没有知觉,没有推断,没有设想,更没有行动,总是等这个阶段过去之后才会后悔其实应该这样这样度过这个阶段。从众,和周围的人一样,什么也没有,和周围人接受一样的信息,有着一样的遭遇。如果说接触到过与众不同,智商超群,有情趣,闪光的人物,这个人应该是阿雯,而她也身陷囹圄。只剩下给我编织的一个值得回味一生的梦境。

    老严接着说:该如何才能打破这个怪圈呢?未来是什么?未来就是一些可能性,把想象中的一些可能性通过论证慢慢实现,而现实却是:一些想法一闪而过就算了,甚至自己的思维被一些莫名的想法局限禁锢住,不能干这个,那个不现实等等。

    生活在一个充满压力的社会里,所有的力气都用来生存,每一天累得连想干点自己想干的事情的时间都没有。每每发出“时间过得好快啊”的感叹时,其实要表达的是生活的每一天过得都没有差别。活在“每天都一样”的世界里,大家都有,或者都在找一个“出口”,在这个出口里可以暂时逃离、暂时转换状态,得以解脱一阵子。对于不同的人,出口是不一样的,有的是打游戏、有的是喝酒、有的是抽烟、有的是睡觉、有的喜欢自己一个人睡、有的喜欢两个人睡……

    我想我的出口就是要一直做不一样的事,即使做同一件事也要用不同的方式去做,让自己一直有不一样的体验,总之不能停下来。比如我在写东西时,有时听着音乐写;有时准备好各种好吃的再写。又比如我在洗衣服的时候,会尝试用不同的洗衣粉。每当想到我又能闻到柠檬味的洗衣粉了,洗衣服甚至变成了迫不及待想去做的一件事了。

    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是:驱动我们活下去,或者驱动我们去做某件事的动力,就是为了追求不同以往的新鲜体验和新奇感觉,并以此寻找生存下去的快感吗?但是说到底人的感官体验总的来说一共只有那么几种,马斯洛需求层次到最顶层一共也就只有六层。有时我在想,快感以不同的面目出现,其实是不是为了麻痹我们,故意设置很多情境,反而真正的目的是让我们深陷在这些不同的事情中,应酬、周旋、付出时间和精力,损失了健康,慢慢了却此生。这就是大家所谓的人生意义吗?

    那我们到底是为什么而存在?我们意气风发去主动追求生活,想让自己活得有意义有价值,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带着这样的主观意愿,我们冲进生活里边,自认为是在奋勇前行,实际则是被生活碾压拖动着前行,毫无尊严地深陷泥潭,消耗着生命和时间却不自知或者还沾沾自喜,殊不知,越挣扎,在泥潭里下沉得越快。

    我们的生命和时间就像一张砂纸,我们拿这张砂纸去打磨一块不值钱的锈铁,打磨完了发现砂纸上掉下来的竟然是一颗颗磨碎的金刚石,砂纸也失去了作用,金刚石也没有了价值。如果保留着这张镶满小钻石的砂纸,那还是完整的钻石,但是不去用,这砂纸本身又失去了他存在的意义。

    那这生命我该用还是不该用?该如何用?

    这似乎是一个悖论。

    所以很久以来我产生了一个想法,想写一些东西,但经过这些年,我发现自己看待问题的态度一直在变化。一些之前很看重的东西后来变得无关紧要,甚至觉得浪费时间在那些事情上十分不值;一些之前不在意的事情现在想起时,会因错失或者荒废而觉得悔恨万分。

    总是看到书上和电视剧上说“想看清某件事情和某个人需要花很多时间”,人往往是成长到某个阶段,对待同一件事得出的是与先前所坚持的往往大相径庭甚至是完全相反的结论和态度,最初和最终的落差程度,和中间发生剧情的狗血程度成正比。例如一般爱情中的狗血比较常见的,当初爱上一个人,只觉得此人诸般都好,时时刻刻站在此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和看待事情,维护对方,但大多最终还是以一句“这么多年的青春就当喂狗了吧”宣告结束。大家都在拿青春喂狗,想想狗也挺无辜的。

    所以有时我在想:是不是我拖延得越久,就会对人生有越清新透彻的思维?那么是不是拖延到死才能对生活有最能令人醍醐灌顶的终极评判了?但如果是这样,我所想写的这个东西也就没有机会得以面世了,那么我现在写出的东西也不是我实际最终想写下的东西,也就是说我实际最终想表达的东西是不存在的?言而总之也就没有写的必要了?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