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皇帝是怎么炼成的之赵匡胤传奇 > 第二十四章:挥师河东围北汉

第二十四章:挥师河东围北汉

    大宋赵匡胤在两路大军齐出,五万铁骑灭掉后蜀之后,赵匡胤派人将后蜀的财富运往京城,断断续续运了好长时间。后蜀皇帝孟昶费尽心思攒的小金库被大宋一锅端之后,大宋变得相当有钱了,趁着北汉政权乱成一锅粥的时候,赵匡胤毅然决定挥师北上,完成一直心心念念灭北汉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梗。

    公元968年,赵匡胤改了年号,启用了他在位期间的第三个年号:“开宝”元年,他第一次派了几路大军去攻打北汉。当赵匡胤的大军出发的时候,北汉刚刚即位六十天的北汉第三任皇帝刘继恩被杀,宰相郭无为立了他的弟弟刘继元成为北汉第四任皇帝,刘继元上台以后马上把自己继位的消息向辽国契丹人做了汇报,请求辽国给自己加封,着手恢复了契丹和北汉的“亲密”父子关系,另外马上派人在军事要塞团柏谷(今天山西太谷县)布下重兵,由刘继业统领。

    “刘继业”这个名字有一点点耳熟吧?他在北汉对外的战争中作仗非常勇敢,立下无数战功,被称“无敌”将军,他被北汉第二任皇帝刘钧收为义子,自此他由自己的本名杨重贵改名为刘继业,直到十一年之后兵败投降大宋才改回自己的杨姓,就是杨继业。宋太宗给他赐名一个“业”字,说到杨继业或者杨业这个名字,大家应该非常熟悉了,他就是杨家将里面佘太君的丈夫杨老令公。

    北伐的宋军一开始是非常非常顺利的,一路北上到了团柏谷的时候,大宋的前锋和“无敌”将军刘继业打了一个遭遇战,还没有成为杨家将的无敌将军刘继业被打得丢盔弃甲,一路逃回太原城,几军宋军一拥而上直接包围了太原,也就是当时北汉的都城。赵匡胤一边加紧攻城一边派人给北汉皇帝、宰相和百官送劝降的诏书,称只要投降那么北汉国君、丞相和百官就会受到赏封,北汉丞相郭无为动心了,郭无为杀了前一任皇帝刘继恩,立了刘继元之后发现很难掌控,从此就一心想要投降大宋。

    宰相郭无为之所以拥立刘继元为帝,除了跟他私交甚好的原因外,还缘于后者貌似聪慧过人、仁慈宽厚,具备成为圣主明君的潜质,但事实却对他无情“打脸”。

    刘继元非常残暴,继位之后就杀了皇太后,这个皇太后是他的养母,仅仅是因为自己的妻子早年受过皇太后的训斥,后来他把妻子病死的原因归罪于皇太后,在他即位的时候,皇太后还穿着丧服在他养父灵前祭拜,他就派人过去活活勒死了皇太后。

    即位之后,刘继元彻底放飞自我,他不仅继承了他哥哥的政治地位,还全盘继承了他哥哥和他养父留下来的嫔妃、宫女,后宫的女的不加区别一律凌辱过去。

    由于自己是养子身份,非常担心哪天刘姓宗族的人把持朝政之后会对自己不利,他把几乎全部刘姓宗族囚禁起来,只有极个别的人装疯、装傻得一幸免,囚禁起来之后在前前后后一年的时间里,通过各种借口屠杀殆尽。平时朝会哪个大臣对他的意见不一致,也会遭到灭族。

    这样一个非常残暴的国君,他坚决不愿意投降,一方面是太原城的城墙太坚固了,估摸着宋军很难快速攻进来;另外,他期待的契丹援兵马上会来;最重要的是他明白皇帝投降之后会有生命危险!

    果然,北汉凭借太原城坚河深,大宋军队经过几个月的攻打,都没有攻下来,契丹的援兵到达太原的时候,大宋军队为了避免被前后夹击,迅速撤回围住太原城、又将被契丹人围住的军队,契丹和北汉互为犄角,失去了平定北汉的良机,第一次北伐无功而返。

    赵匡胤考虑到契丹人原本属于游牧民族,军队擅长长途奔袭,在一直梦想统一北方信念的支持下,他再也坐不住了,北汉既然这么顽强,那就必须由自己亲自来收拾掉这粒夹在大宋和契丹中间的铁豌豆,决不能把统一大业留给后人去解决!

    这次出征的阵容和上一次基本相同。二月八日,赵匡胤命令宣徽南院使曹彬、待卫步军都指挥使党进等,各领兵先赴太原。十一日,赵匡胤下诏亲征,十二日赵匡胤以弟弟赵光义在开封处理日常工作,并任昭义节度使李继勋为河东行营前军都部署,建雄节度使赵赞为马步军都虞候作为平定北汉大军的先锋,先赴太原。

    随后,赵匡胤召见彩德军节度使的韩重赟来朝,任为北面都部署,并告诉他:“契丹如果知道我亲征,一定会出兵救授北汉,他们认为镇州和定州没有防备,一定会选择从那里进入太原,你就在那里打他们一个出其不意。”布置妥当后,赵匡胤于二月十七日离京,再次踏上亲征之路,他所不知道的是,这是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次亲征。

    就在赵匡胤踏上亲征之路时,契丹也“变天”了。赵匡胤准备北伐之时,辽国皇帝还是前面提到的那位“睡王”辽穆宗耶律璟,尽管不恤国事,这位“睡王”仍然统治辽朝长达18年,但他的生命马上就要终结了。

    由于“睡王”辽穆宗耶律璟变得越发嗜酒好杀,身边服侍他的人稍有过错,就处以极刑,弄得人人自危。辽应历十九年二月二十二日,近侍小哥与厨子辛古等六人造反,醉酒酣睡中的辽穆宗被弑,年39岁。群臣拥立耶律贤为帝,历史上称为辽景宗。新君初立短时间内还顾不上照顾北汉儿皇帝的事,也算是给赵匡胤帮了个忙。

    可是,契丹虽然无暇南顾,但老天似乎还想给大宋点儿考验,大军到潞州,就赶上滂沱大雨经久不停,赵匡胤只好下令停止行军。赵匡胤发现各地征集的粮食也都集中在潞州城里,运输粮食的车辆把道路都堵塞了。赵匡胤很生气,要处罚负责粮饷运输的转运使。宰相赵普劝阻说:“军队刚到这里,转运使就要治罪,这要是让契丹人知道了,一定会认为我们准备不足而有机可乘。还是赶紧选拔一个能力强的人速来此地吧。”赵匡胤一想也对,就任命户部员外郎王祜担任潞州知州,王祜一来,遣发运输车辆,道路很快就畅行无阻了。

    知道大宋大军来攻,刘继元再次命令刘继业、冯进珂守在离太原不远的军事要地团柏谷,“无敌”将军刘继业一看宋军的先头部队到了,就命令部将陈延山带领几百骑兵去侦察,结果陈延山一看到大宋李继勋的队伍就直接投降了。仗还没开打先丢了一大队人,刘继业、冯进珂觉得这仗没法打了,直接退回了太原城。

    这时契丹派来的特使韩知范也到达太原,但他不是来救援的,是来册封的,因为北汉是契丹的属国,契丹新皇帝上位,按例要对北汉国主重新进行册封以表示承认。看到宋军来犯,辽国的韩知范对北汉的群臣忽悠了一堆宽心话,比如辽朝与北汉是一家人,现在宋军压境,大辽不会不管之类的,这让北汉君臣又看到了希望。

    第二天,刘继元再次宴请韩知范,大家正喝得高兴北汉宰相郭无为却突然站起来,拔出佩剑要自杀,口中念叨着我不想活了。刘继元赶紧让人夺下郭无为的宝剑,郭无为哭着说:“太原一座孤城怎么能够抵抗得了大宋的百万大军呢?一下就把我们给碾成齑粉了!”其实,郭无为这是在动摇北汉的军心呢。

    早在四个月前,赵匡胤就派人至太原与北汉宰相郭无为联络,让他劝谕刘继元投降大宋,并承诺如果事成,将以刘继元为平卢节度使,郭无为为安国节度使,郭无为“得诏色动”,现在知道大宋军队马上就要来了,郭无为不禁喜上心头,他这一哭一闹,把北汉君臣弄得人心惶惶,这正是郭无为想要的结果:如能使北汉乖乖投降,大宋兵不血刃攻下太原到时宋朝论功欣赏,他郭真人不得立个特等功啊。

    因为大雨无法进军的赵匡胤在潞州整整等了十八天,这期间宋军抓了个北汉间谍,闲得无聊的赵匡胤立即亲自审问,间谍告诉他:“城里老百姓生活艰苦,日夜盼您早点来呢。”赵匡胤听了这话,心情好了一些,给间谍一些衣服钱财就把他放了,并决定雨停之后立即上路。

    到了太原之后赵匡胤马上进行军事部署,命李继勋围城南,赵赞围城西,曹彬围城北,党进围城东,将太原城围得水泄不通。太原城虽然被围了个水泄不通,只有挨打的份儿。但是城中的名将刘继业带队从西门出城突袭,负责城西防务的主将赵赞立即率军迎敌,乱军中赵赞被流箭射穿了脚,失去指挥的宋军在刘继业的进攻下顿时处于劣势,多亏东边的党进派遣都监李谦溥去西山砍木头以给军用时,李谦溥听到鼓声,果断带领部队扛着斧头就过来增援了,刘继业一看大宋的援军到了,就引军又退回了太原城里。不一会儿刘继业趁着宋军休息又带领几百人从东门杀出攻击党进的营地,党进是一员特别能打的虎将,就不像赵赞这么好欺负了,一看敌军来了直接带几个人扑向刘继业,刘继业一看这架势,只好跳到壕沟中躲了起来,眼睁睁地看着几百部将被党进杀得一干二净,直到天黑才就着城上放下的绳子狼狈地爬进了太原城。

    战争从二月打到四月,契丹那边“睡王”的后事处理完了,新皇帝耶律贤也从容了,太原这边还打着呢,于是契丹赶紧派出两路大军救援北汉,一路自阳曲进兵,一路从定州进兵。赵匡胤早就命棋州防御使何继筠为石岭关部署,屯兵阳曲。

    契丹援兵来了之后,赵匡胤派人把何继筠找来,授以退兵方略,并拨给他数千精兵前去迎击。临别时赵匡胤对他说:“明天中午时分希望能等到你的捷报。”当时正值盛夏,天气炎热,赵匡胤便命人调制麻粉给何继筠吃,何继筠吃完谢恩离去。

    第二天,何继筠在曲阳北边迎击契丹援兵,以逸待劳把他们打得大败,擒住辽国武州刺史王彦符,斩千余首级,活捉一百多人、马七百余匹,缴获铠甲无数。赵匡胤在太原城外登北台以待,远远看见一人骑马而来,派人迎上去一问,果然正是前来报捷的何继筠的儿子何承睿。

    契丹的援军还没到太原城下就被打退,但是太原城内的北汉将士不知契丹援军已经被全歼,还眼巴巴地盼着他们快点到来,当赵匡胤以所获契丹人的数千个人头和铠甲展示给太原城内的将士看时,北汉的士气一下降到了冰点。

    几天后赵匡胤到城东视察,商量怎么攻城,这时一位叫陈承昭的将领对他说:“您有几千万大军在左右,为什么不用?”赵匡胤愣了一下,陈承昭用手指向汾水,赵匡胤恍然大悟。

    赵匡胤立即采纳了这一建议,征发当地民工数万人修筑长墙包围太原,并筑长堤引汾水灌城。北汉军民惊恐的看着汾水涌进城来,太原成了一座孤岛。城内的生活立即困难起来,城外的宋军加强了围困,大水之中,他们也没有做更多的进攻手段,只能期盼守城者意志早日动摇。

    古代的城墙它不是全部用砖石砌成的,城外和城里是砖石,夹层主要用夯土填实,大水一冲,有一部分的夯土被冲坏了,于是太原城的城南给冲出了一个大缺口。

    这个时候太原城的将士快绝望了:坚守的城墙缺了个大口子,城下摆着上千援军的首级,晚上灯光的作用下更加瘆人。

    刘继元迅速安排士卒修补城南的大缺口,大宋的军队在城外的长堤排着队练习远射,刘继元气得跳到城头破口大骂,眼看着大水冲着这个缺口越冲越大,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大水冲来一个大草垛,没错就是一大坨神秘的大草垛飘来飘去,刚好飘到这个缺口处,一下子就卡缺口那儿了,缺口被堵住的这会儿功夫,北汉士卒趁机冲上去,趁着草垛挡着,箭射不透的这会儿功夫抢修,成功用砖石堵住了缺口,留下赵匡胤和大宋将士瞠目结舌。

    机会错失后形势急转直下,刚进五月太原这一带雨水连绵、天气闷热,因为喝了不干净的水,而且气温太高,大宋士卒发生大面积的腹泻,隐隐有瘟疫产生的可能,军队的战斗力直线下降。

    更麻烦的事,辽国又派出了援军,赵匡胤经过认真考虑,觉得再坚持下去就有兵败的风险,他采纳了属下退兵的建议,将北汉境内大量的百姓迁往宋境,班师而回。

    宋军刚走不久,排水泄洪后的太原城墙大量坍塌,“水已落、而城多摧圮。“原来浸泡过后,墙体更易垮塌!

    宋太祖赵匡胤的出兵、退兵,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并不局限于常规,凸显兵家风范。但是带兵打仗真的是门综合的学问,需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一定没有学习过物理知识,不知道城墙被水浸泡之后,水一退更容易垮塌的道理。

    辽国使者韩知范在宋朝退兵后,正好看到这一景况,叹息道:宋军引水淹城,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先用水淹灌而后再排干它,那北汉就没救了。

    如果宋太祖赵匡胤知道太原城墙已经如风烛残年,再坚持几天就会崩溃,一定会鼓足余勇。城墙一塌北汉政权就保不住了,遗憾的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没有假设。

    赵匡胤君臣千算万算,可惜没人懂得这个知识。否则,收复燕云的战争,在赵匡胤时就会提上日程。既然无法平定北汉,那么还得回到先南后北的宏观政策上来,集中兵力打南汉的时候,也会北汉一样那么难打吗?我们下回分解。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