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谋之演义 > 第二百六十四章 兄弟俩搭台 挥毫泼墨

第二百六十四章 兄弟俩搭台 挥毫泼墨

    “哼,还不是拜你所赐,你调教的好部下。“

    赵普冷言冷语,不给赵匡胤半点面子,旁边看着的石守信都觉得脸上挂不住,再是兄弟,可人家现在已是事实上的皇上了,怎能如此态度。

    赵匡胤还在那牢门上靠着,都不正眼瞧赵匡胤,赵匡胤索性就在对面拎个凳子坐下来。

    “二弟何出此言,那花子谦辜负太后信任,贼胆包天,谋害臣子,禁锢后宫,犯上做乱,亏得我及时感到。”

    赵普一听这话,身子一下子弹了起来,手指赵匡胤。

    “他犯上做乱,那你又算什么,你于太原起事,黄袍加身,可有此事?”

    赵普非常严肃,不像是一个做弟弟的,更如一国宰相在训斥部属。

    “谣言,谣言,绝对是谣言……”

    赵匡胤站了起来,大手一挥,提高的嗓门。

    “都是那些个部下看不惯当前之时局,皇上尚是婴儿,太后垂帘摄政,我已将那些造谣生事,挟持上司者军法处置。”

    赵匡胤又做下来。

    “二弟可能还不知道,太后派昆仑邱为钦差大臣,到了太原,我已将事件的前前后后都做了汇报,可这么一个钦差大人,人家去,就是要去我的项上人头,根本不听我在说什么,我也是迫不得已啊,再想到二弟,怕有不测,所以星夜兼程,一是回京复命,更是要救二弟你,万万没想到花子谦提前动手了。“

    “那太后呢?“

    赵普听明白了,赵匡胤本无反意,但被逼,不得不反,或者说赵匡胤在太原的声望让太后感到了威胁,要对他下杀手。以现在的情况,他判断赵匡胤已经完全控制了京城,大权在握了。

    赵匡胤又一次靠在木栅栏上,两眼无神。

    “太后已经逃走了,还将自己的孩子留在了宫中。“

    天啊,这是什么操作,这不是已经放弃了周的大统,周的江山吗?

    “以二弟你看,这个孩子,我该如何处置?“

    “那还不是你赵大将军说了算。“

    二弟的变化让赵匡胤放松了不少。

    “应天顺人,我将一承大统,但先朝待我不薄,太后于我有恩,所以我意登基之日昭告天下,封柴之进为先帝出生之梁为王,世代受袭,并授免死金牌,太后呢可随时到这梁地尽母之亲,享王之贵。“

    赵普仔细打量了一番自己的这位哥哥,真是不太敢相信,历来上位之皇杀前朝之帝,灭先王之族,老幼妇孺,一个都不放过。事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如此甚好,如此甚好!“

    赵普起了身,拍拍屁股上粘的干草,自顾自地向外面走去。

    “快,还不赶紧给赵大人披上衣服!“

    赵匡胤接过衣服,亲自给赵普披上,一边走,一边说。

    “你我兄弟情同手足,患难于共,这治国安邦,还需要你我同心协力,内修法度,外务朝纲,上不负国,下顺民意,二弟你是不二之人选哪。“

    赵匡胤热情而谦逊。

    而赵普此时仍然非常矛盾,仍然挂念着太后,唉,他是要为太后这个主子一人,还是为天下人,是为了王爷一家之恩,还是为了国家安危,国号是什么,不重要,国家不要再乱,百姓不要再苦。

    刚刚的一乱,赵普已经身受其苦,江南之王爷没了,自己的府没了,仆人都跟着他遭了殃,空荡荡,凄惨惨,血迹斑斑。

    赵匡胤坚持给赵普另置一处房产,但赵普坚持留在这旧地,这个他来到汴梁就一直立足的地方,他要记住这里,记住这里的云雨诡谲,当然他也希望赵匡胤记住这里,如何颠沛流离到衣食无忧,如何从杀人犯到团练,如何从将军走向皇帝的宝座。

    那就翻新一下吧,加强守卫,赵普如再有什么闪失,那将是悔恨终生啊。

    当然了,夫人和孩子,赶紧接回来。

    赵匡胤的登基大典,一切从简,到是深得臣心,民心。汴梁城平稳过度,有赵普作为首辅,领着群臣,该干什么还该干什么,竟也是心怀感激,昨日为周之命臣,今天为宋之****干的欢实。

    群臣的表现让新皇赵匡胤非常满意,干脆登基大典直接变成了朝堂议事。当然了,既然现在是皇上了,先得无一番感慨,做个引子,定个调。

    赵匡胤索性走了下来,到了群臣中间。

    “世上最难之事很多,这最难之首就是当皇上了,上承天意,下顺民心,众望所归,家事要理,国事要担,国即家,家即国,外戍边,内务政,上统朝臣,下恤民苦,既要辨文臣奏折于瀚海,又要调武将兵戎于纤毫,日思夜想,寝食难安,难哪!“

    赵匡胤一边说,一边左右打量,群臣一个个俯首帖耳。

    “故儿,这皇上可就不是联一人之皇上,而是天下之皇上,万民之皇上,诸臣工之皇上,还望诸臣工无一日不战战兢兢,无一日不兢兢业业,无一时不以国事为己事,无一时不以百姓为己任,与联合而为一,国泰而民安!“

    群臣齐刷刷跪下。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余音绝对可以绕梁三日而不绝啊。

    “自朱温代唐以来,天下纷乱,征战杀伐,尸横遍野,天下苦民久矣,我中原初定,本应休养生息,然阴山以北之辽,势气正盛,封廷抗礼,虎视眈眈,函谷以西之夏,名为臣俯,实则索要巨额岁银,野心勃勃,江南之唐自去帝号,又再降为公,实则口服而心逆,吴越之钱泓表现尚可,但仍一方称王,想我大宋,有中原之名,而无中原之实,环顾四周,无处不隐忧啊,如此,国家之安何在,万民之安何在?……“

    哎呀呀,真是不一样了,赵匡胤一当上了皇上,这满嘴的国家,万民,满嘴的安危,疾苦,滔滔不绝,又针针见血。

    “此乃国家之大事也,列位臣工,有什么高见,但说无妨!“

    石守信第一个站了出来,他现在还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头衔,抬头挺胸,一抱拳。

    “皇上,您就说往来哪里打,打谁,末将愿做先锋!“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