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春秋鲁国风云 > 第287章 晋国对楚国的战略包围

第287章 晋国对楚国的战略包围

    公元前572年春,仲孙蔑率鲁军参加晋国、宋国、卫国、曹国、莒国、邾国、滕国、薛国等国组成的九国联军,先是进军宋国的彭城,将帮助宋国叛乱的楚军击败,彻底清剿了宋国叛军。

    让仲孙蔑所关心的是齐国,因为齐国居然不听晋国号令,一旦这个山东强国对中原诸侯联盟起了贰心,那最先受到威胁的当然是鲁国。在仲孙蔑的建议下,联军转而讨伐齐国,九国联军呐,再说又是超级大国晋国牵头组织的,齐国顿时怂了,认错,赔礼,道歉,送世子赴晋国为人质。

    联军并未解散,继续向郑国进军,以秋风扫落叶般气势,先是击败了郑军,将郑军围困于都城内不敢应战。联军气势如虹,丝毫没有停下继续进军的步伐,转而南攻楚国,拿下楚国的焦、夷两城,再向陈国推进。

    楚国终于被惹毛了,公元前572年夏,楚军举兵北上进攻宋国,一举拿下宋国的吕、留等城邑。郑国也出手了,跟着楚军进攻宋国,占领了宋国的犬丘。

    就这样,晋、楚两个超级大国终于兵锋相对。

    鲁国的态度相当坚决,坚定拥护晋国的领导。齐国虽然三心两意,但此时名义上也归顺晋国。宋国自不必说了,在这场晋楚交锋中,宋国本土成了主要战场。其余的如卫国、曹国、邾国、滕国、杞国、薛国等国,自然都追随晋国。

    而楚国手下,则仅仅只有郑国、许国、陈国、蔡国以及南方一众诸侯小国。

    其余的诸侯都无所谓,对晋国和楚国来讲,最看重的诸侯国,其实就是郑国。因为郑国是最不可控的,是出了名的墙头草,曾经实施的对外政策就是谁强就跟谁。

    但鄢陵之战后,郑国国君郑襄公看着楚王甚至为了郑国牺牲了一只眼睛,感动不已,发誓坚决追随楚国。

    晋国很清楚,要想真正把楚国给压制在南方,郑国是关键,必须将郑国给收服了。但郑军的战斗力真不是吹的,单靠武力打击,根本不能让郑国服软,更何况,郑国此时的国君郑襄公是铁心归顺楚国的。

    联军整整打了一年,郑国仍旧紧紧站在楚国一方。仲孙蔑心想,这样下去何时是个头啊,你晋国确实是超级大国,但自己的鲁国耗不起了,要知道,兵马一动,钱粮如流水般花销。

    公元前571年秋,晋国在戚地召集列国诸侯,准备再次对郑国动兵。

    戚地,卫国城邑,今河南省濮阳市新市区戚城一带。仲孙蔑对晋军统帅荀罃提议道:“元帅,单纯对郑国用兵,郑国肯定死守,楚军肯定北上救郑,效果不佳。蔑认为,对郑国关键是进行军事威慑,建议在虎牢筑城,列国诸侯分派军队驻守虎牢,将虎牢建设成为随时向郑国发起进攻的军事堡垒。”

    读史到这里,不由对仲孙蔑的军事才能佩服得五体投地。原先晋国对郑国的打击,总是动不动就召集列国诸侯组成联军,大家到齐了,再一二三向郑国发起进攻。

    但列国诸侯都来自各地,那时的部队输送全部两条腿,军队一动,军情就泄露。郑国一方面加强防备,另一方面向楚国求援,楚军立即北上,时间充裕得很。更何况,来来回回,大家都累了。

    如果在虎牢筑城,联军屯兵虎牢,随时可对郑国发起进攻,郑国欲想向楚国求援都来不及。更何况,楚军北上需要时间,等楚军北上了,那联军又可以退回虎牢。如果楚军撤退,联军又出动。楚军北上,联军退守。如此折腾,哪怕是楚国有心救援郑国,也被联军拖成了疲惫之师。

    荀罃大喜,立即命令列国诸侯修筑虎牢城。

    此时,郑国国君郑襄公去世了,郑国最坚定的亲楚派核心人物走了,郑国国内掌权派早已被来自晋国接连不断的军事打击对压得喘不过气来。此时见联军在虎牢筑城,知道联军是非拿下郑国不可了,再靠楚国老大哥及时来救那是理想主义了,无奈向联军投降。

    郑国,终于归顺了晋国,又回到了中原列国诸侯联盟大家庭。鲁国,成了促成郑国归顺的重要功臣,当然,这个功劳要算在仲孙蔑头上。

    威压郑国归顺是晋国对付楚国的其中一环,这一环,解决了楚军北上隐患。晋国还有大杀招,那便是吴国。

    吴国是一个姬姓诸侯,相传是周文王的伯父太伯自创的一个国家,也叫勾吴国,当然,也有的史料记载什么工吴、攻吾、大吴、天吴、皇吴等乱七八糟的国名,据说其实都是吴国。

    吴国大约位于今江苏、安徽两高官江以南部分以及环太湖浙江北部,一直以来默默无闻,被视为东夷小国。自大周王朝建立以来,整整过了十九代,直到吴国寿梦时期,吴国开始在春秋江湖亮相。

    吴国原本是楚国的属国,象吴国这样小不点的淮夷部落国家,楚国手里多了去了,所以一直以来对吴国不重视。而随着晋楚争霸愈演愈烈,晋国充分利用了吴国对楚国的不满,给予吴国强有力的军事、经济和技术支持,帮助吴国迅速强大起来。

    国力日益强盛的吴国,就成了楚国的重大威胁。两国之间不断爆发战争,吴国虽然得到了晋国的帮助,但国家实力毕竟太弱,一开始总被楚国击败。这使楚国对吴国更加不放在眼里,助长了楚国对吴国的轻敌之心。

    晋楚争霸中,晋国在总体战略部署上,看来要比楚国高明很多。晋国的三大敌人,即西线的秦国,周围的戎狄,南边的楚国。

    对西线的秦国,晋国借弭兵会盟之际,组织联军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一场麻隧之战,就消除了秦国威胁。

    对周围的戎狄,晋国根本不想让中原列国诸侯染指,因为戎狄部落的土地和人口,说穿了是被晋国认为随时可以吞并的。一直以来,晋国就是凭借着不断蚕食戎狄部落的土地而壮大起来。一有机会,晋国就向戎狄下手。当戎狄势力强大或者晋国自身顾不过来时,晋国就采取亲和政策,暂时安抚之。

    对南边的楚国,晋国的主要心思放在中原核心的郑国、宋国这两国,这两国一旦有亲楚迹象或者亲楚,晋国肯定出兵教训。就象打老鼠游戏一样,什么时候冒着,什么时候一锤子拍下去。

    晋国的目的很简单,牢牢利用中原列国诸侯联盟,阻止楚国北上。这还不够,晋国又在楚国东边扶持了吴国,从而对楚国形成了半包围的战略态势。

    至于山东半岛的齐国,晋国从来没当成是敌人,但有时也当成是对手。齐国是一个经济繁荣军事实力颇强的诸侯,晋国对齐国的态度就是不需要你成为小跟班,但必须成为伙伴。一般情况下,你齐国在山东大地上作个威作个福也算了,但如果侵犯到晋国的核心利益,那晋国必然出面。

    这个核心利益,主要的就是鲁国。无论是晋国看来,还是鲁国自身认定,鲁国与晋国是紧紧捆绑在一起的,毕竟两国都是姬姓兄弟之国,两国在历史主体责任是北方和东方的王朝屏障。

    到了晋悼公时期,晋国已经形成了对楚国的半包围,又消除了西线威胁,与周边戎狄部落也都暂时没有战事,完全可以对楚国进行全面压制。

    楚国当然知道晋国的用心,北上路线随着郑国叛楚已经被完全封死,晋国随时可以率领诸侯联军南下伐楚。要命的是东线的吴国,不断侵扰楚国东境,楚国必须解决吴国问题。

    围绕着吴国,晋楚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比拼。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