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春秋鲁国风云 > 第300章 鲁襄公为吴王寿梦哭丧

第300章 鲁襄公为吴王寿梦哭丧

    那鲁襄公就眼睁睁看着鲁国公室被三大家族给侵占?当然了,鲁国的春秋史上,最窝囊、最可怜、最受气的国君,敢情就是这位鲁襄公了。一切的一切,就是自己实在太年幼就即位,国政不得不由三桓掌控。

    本来,在晋国国君晋悼公的干涉下,鲁襄公亲政了,但他亲政两年了,现在十四岁了,但根本没真正亲过什么具体政务,而且,一个十四岁的少年,而且并非是天纵英才的那种,哪敢对牢牢把控鲁国政坛的三桓有半毛钱意见?

    鲁襄公自即位以来,年仅三岁,然后我们不断见到鲁襄公奔波在国际舞台,几乎这十余年来,他貌似就到处在奔波。当然,他只是一个傀儡,因为每次出门,都是由卿大夫在旁边陪护的,他根本不可能代表鲁国,甚至连自己都代表不了。

    直到他十二岁了,仲孙蔑陪着鲁襄公参加晋国组织的伐郑行动,结束后送晋悼公回国,在黄河岸边晋悼公请他吃饭,问他年龄,他都不敢回答!最后是仲孙蔑代他回答。

    这让同样是少年即位的晋悼公对鲁襄公非常同情,所以故意讲了一句鲁侯年满十二可以行冠礼的话,意思就是希望鲁襄公能够亲政,将公室的权力慢慢收归。

    但令晋悼公万万没料到的是,正因为如此,所以以季氏家族为首的三桓,开始对慢慢长大的鲁襄公开始忌惮起来,于是借着军制改革之际,来了一个先下手为强,将原本属于国君的军队给分了,同时分掉了一大半的原本基本国家军队的士大夫和土地!

    但凡是个人,只要在鲁国国君这个位置上,都会对此愤愤不平,但又无可奈何!鲁襄公如今已经十四岁了,他当然也是如此。

    对此时已经丧失了父母双亲的鲁襄公来说,这世上,没有一个鲁国人是值得自己信赖的,唯有晋国,才是自己最大的依靠。他相信,只要自己牢牢追随着晋国,尤其是那位对自己暗中加以关怀的晋侯,那他至少是安全的。

    所以,这些年来,鲁襄公对晋国的事业尤为重视,什么事都亲历亲为。公元前562年4月,鲁襄公又参加了晋国组织的晋、鲁、宋、卫、曹、齐、莒、邾、滕、薛、杞、小邾等国联军讨伐郑国,并参加了这十二国的亳城会盟。

    同年7月,又参加了十二国的萧鱼之会,根据会议精神,派出鲁军再次讨伐郑国,最终郑国实在招架不住,投降联军。

    晋国疲楚制楚的大业,终于取得了标志性的胜利。鲁国在最近几年对晋国一连串的军事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极强执行力,让晋国非常满意。

    鲁襄公也知道,晋楚争霸中,晋国最在乎的是中原的郑国,以及东南的吴国和西方大国秦国。郑国是要争取的,所以鲁国的态度就是晋国要打郑国,鲁国就跟着晋国去打就是,郑国归顺了晋国,鲁国就立即向郑国示好。

    吴国是新加入的盟国,也是晋国最看重牵制和疲楚的重要诸侯,更何况,吴国还是一个姬姓诸侯,那可是鲁国的兄弟同宗之国,必须要交好吴国。而且,此时的吴国与鲁国都是晋国主导的柤地会盟的签约国,即大家都是盟国。

    只是,鲁襄公很遗憾,鲁国根本没有什么交好吴国的资本,无法向晋国展示自己的鲁国对吴国是何等重视。这令鲁襄公非常郁闷,那就等吧,只要有机会,鲁襄公就让吴国人知道,鲁国是高度重视吴国的。

    机会终于来了,公元前561年秋,吴王寿梦去世。

    人家国丧,对你鲁襄公居然是一个机会?是的,因为鲁国是全世界最讲周礼的国家,吴国的国丧,鲁襄公当然可以大作文章。

    根据周礼,一国国君去世就得向盟国发出讣告。鲁襄公接到讣告后,立即到宗庙即祭祀周文王的庙里哭丧!

    关于庙,春秋时期至少在鲁国是有着严格讲究的,有宗庙、祖庙和祭庙之分。宗庙是指为周文王建造的庙,祖庙是指为周公旦建造的庙,祭庙是指为鲁襄公父亲鲁成公建造的庙。

    异姓诸侯去世,鲁襄公不需要到庙里哭丧,只需要在都城曲阜城外,面朝该国的方向哭几声即可。

    但同姓诸侯去世,需要到宗庙哭丧。同宗诸侯,如邢国、凡国、蒋国、茅国、胙国、祭国这些都是周公旦后代所建立的国家,其诸侯去世,则鲁襄公要到祖庙哭丧。兄弟这样的同族去世,鲁襄公则到父亲鲁成公的祭庙哭丧。

    当然,春秋到了这个年代,不大可能再有兄弟诸侯出现了,到处可见的是诸侯国被兼并吞并灭亡,哪还有新分封某个兄弟为诸侯国的?

    鲁襄公在宗庙为吴王寿梦哭丧,这当然感动了吴国,也让晋国非常欣慰。紧接着,公元前561年冬,鲁襄公再次亲赴晋国朝见晋悼公,理由就是先前晋国派出卿大夫士鲂聘问过鲁国。

    对晋国,鲁襄公把礼仪坚持得无比仔细到位。这一次去晋国,鲁襄公干脆就在晋国过了年,直到第二年春,才返回鲁国。

    鲁襄公其实很不愿意呆在鲁国,在国外,他至少还是一国之君,能够得到一些尊重。但在国内,他几乎什么也不能做,没有丝毫的尊严。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