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俱卢往事 > 关于正法

关于正法

    每个民族,每个文化,都有属于自己的精神追求,例如希腊罗马人所追求的“善”与“美“、中国人所追求的”和“与”德“,而对于赡部洲(则印度人)而言,他们民族所追求的则是”正法“。

    正法是什么?这应该算是一个易入难出的学问。好比中国的道德,大家都能就此问题说出一二,关于其讨论千百年来络绎不绝,大至国家大事,小至平民百姓,道德之谈从未间断。但要说谁的答案是正确,那可就难了,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东西有并非如物理、数学那般有铁定的规律,凭啥你说的就是对?总而言之,这东西看得清却好难摸得透,因此在中国关于道德之说,可谓百家争鸣,经久不衰,深深刻入中国人的文化和传统中。

    而赡部洲人(印度人)之于正法,好比中国人至于道德。道德注重于伦理(人与人之间),而正法则更多探讨万物之间的关联,两者在探讨对象上虽有差异,但事实上是殊途同归。

    在说述正法之前,我们有必要先简单了解赡部洲人的思想价值是什么,这样我们才能理解他们的一些在我们眼中看似奇怪甚至不可理喻的行为,明白这点,尤为关键。对于赡部洲人而言,他们生活在这世上,简单概括,无非为三样,则法、利、欲。而他们思考问题,本质上就是围绕这三者之间如何平衡,按国际惯例,先来简答介绍主题外的另外两样,事实上也不难介绍。

    所谓的欲,顾名思义就是欲望,指的是人的一些本能行为,例如衣食住行等,但在赡部洲人当中,关于欲方面谈论最多的就是**,而在《吠陀经》(印度的经典,好比中国的四书五经,主要分四部,为赡部洲婆罗门的必读物)中关于欲的讨论基本上除了性还是性。我曾好奇为什么印度人(赡部洲人)专好这一块,后来我看了看《摩诃婆罗多》之后我慢慢明白,赡部洲那些倒霉的高人和国王最后失败无非两样,其一便是“性”,所谓“色字头上一把刀”,这句话在哪里都是通用的。

    不过关于色,中招的往往是仙人(修苦行),但对于国王而言,这倒不算大问题(国王不缺),而他们的失败都是惊人的相似,那就是“赌”。所谓十赌九输,那唯一的胜就是为了哄你进赌局,这是至理名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摩诃婆罗多》绝对称得上是一本戒赌读物,里面的人物无论多牛逼,主要钻进赌博,即刻遭报应,毗湿奴来都没面给。而这也是关于“利”最多的讨论。“利”指的是利益,绝大多数指财富,赡部洲人对于“利”的追求主张适可而止,用中国的话来就叫“中庸”,不过由于历史原因,赡部洲的人算比较仇富,基本上那些受人赞颂的国王大仙都是不能太富有,因为有钱必须要分给大伙(尤其是婆罗门),越穷越爱,恨不得做到财散人安乐。所以基本上被大家一致推崇的国王和仙人的生活的基本上跟叫花子差不多,充分体现“贫者不患贫而患不均”这个道理。当然绝大部分的大贤是能够做到的(因为本来就基本比较穷),至于国王。。。只能说每个有钱人都是爱钱的,不然为什么他们这么多钱?

    “欲”和“利”固然重要,但在“法”面前那都只能是弟弟(法为上,利为中,最下为欲),无数的赡部洲人,他们穷奇一生,放弃人之“利欲”,不过是为寻求“法”。“法”就是赡部洲的灵魂和精神所在。古人生活在世上,可不像现在人们这样有优渥的条件和丰富的知识,哪怕是简单的生火也经历万年才掌握方法和奥妙,他们在复杂而艰难的自然中生存,经历无数的挫折甚至灭顶之灾,通过观察和尝试,逐渐掌握一些规律,这些规律涉及众多,例如于人的相处(如敬老爱幼),有关于对天气的判断(如春夏秋冬),也有关于运动的规律(如水往低流),他们将这些先人发现的智慧通过一代代的努力完善和传承,不断更改总结,最终便得出了“法”(万物的法则)。古人正运用这些先人传承下来的“法”,从困难和逆境中一步步走过来,发展并壮大,才有今天人类统治的局面。

    事实上,“法”并不难理解,它既是智慧、也是知识,也是世界万物之间的道理;但“法”也是难以捉摸,它蕴藏于世间万物之中,待有智慧者去探索追寻。求法者犹如修道者(事实上也是),寻得一种信仰,为之奉献一生。而追求“法”是婆罗门的职责。

    婆罗门,赡部洲名义上地位(阶级)最高的人,他们被誉为人类“引导者”而受人尊敬(理论上是如此),而他们求法主要分两个阶段:其一就是学法,学法主要是学习《吠陀经》,《吠陀经》是赡部洲先人们通过世代口口相传、书写,长年累月集结而成的文献,它并非单指一本著作,而是一种文献知识,而总结来时,最主要为“四吠陀”:《利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达婆吠陀》(其中以《梨俱吠陀》为最主要,主要讲述神话历史、思想哲学,是赡部洲(则印度))文化的基础,而其他则篇幅相对篇幅较少,主要讲医学、仪式等为主。)这一阶段只要通过学习经典,增强理论知识,打好思想基础,好比学生在学校学好知识,为未来打好基础。其二就是悟法,这里所谓的悟法并非像中国那般在寺庙修行便可(这是后来佛家的事),而是要去森林修“苦行”,换句话说就是折磨自己,我没说错,就是那种用鞭抽打自己,让自己单脚站立三天三夜不倒。(PS:这都只是小儿科,还有更夸张,至于有哪些,后续有很多机会让大家见识见识。)其实这倒不是他们有受虐倾向,而是他们基于这样一种思维:世间之法都藏在万物之中,需认真观察,在中国这种行为叫“格物致知”。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静心,但对于赡部洲的人而言仅仅是静心是远远不够的,他们的本业是求法,是肩负人类的智慧,世人还要等着他们的“法”去维护和平呢!不逼逼自己一把怎么行!按他们的思维,就是企图用自己的痛感刺激五感,通过加剧五感的感知快速感悟智慧,从而获得“法”。我不知道这种方法究竟有没有效,但很肯定婆罗门这么折腾即使不是半死不活都快去被阎摩请去做客了。我想了好久,实在想不懂这群婆罗门为什么要用这种痛苦的方法折磨自己,后来有个青年也一样苦思冥想实在搞不懂,然后在一棵菩提树下幡然醒悟过来,从此走上了反“苦行”道路。当然我们说述的故事的这个年代婆罗门还是这样修行求法的,这是必经之路,其中也有不少的刹帝利也会这样去锻炼感悟,但他们这些算是体验生活,而婆罗门是实打实的受苦受难。

    搞清了“法”是什么及其修炼方式后,是时候解释什么叫正法。有一句话说得很对:“科学本身没有力量,坚持科学才是力量。”,婆罗门习得的“法”,单纯是一种智慧道理,但再好的智慧道理也需要有人践行,而这当中有不少法于世间有益,能真正做到使国家政通人和,使万物琴瑟和鸣,而在世间践行法的行为,就是“正法”。所谓正法就是“维系民间之法”。(此法与中国法家之“法”及西方法律之“法”是不同概念。)

    正法护持人民,由于护持作用才被称作正法。——黑天

    既有欲望(欲),在追求财富(利)的同时也热衷于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和实现自我(法),这难道是当今人类的精神追求嘛,在遥远的过去,赡部洲人早已是如此。

    在这个世界上,人们思考追求的东西本质上大致相同,但他们借以表达的方式不同,因而导致的差异和方向尽不相同。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众多思想文化冲突上,尽管矛盾激烈,甚至斗个你死我活(例如基督和***),尽管大家相互对立,但无法否认这当中仍有许多共同点值得肯定,而这些共同点恰是我们穷其一生所追求的,则所谓的“普世价值”,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罢了。

    也许大家如今对正法这个概念尚是一知半解,但日后随着我们对故事的深入了解,想必会对正法之事有一番更深层次和属于自己的见解。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