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重生三国之大将军何苗 > 第二十五章 赵忠之死

第二十五章 赵忠之死

    坚城最容易攻破的地方往往是内部,这洛阳宫城若仅从形制、设计来说,确实是天下少有的坚城。除去京畿重地,没有哪个地方有资格耗用同样的钱粮来筑造一座差不多的城池。就说百年羌乱,汉羌打得有来有回,也不会有朝臣提议在陇西修筑一座坚城防御诸羌,即便是这其中耗用的军帑已经足够修筑数座洛阳宫城。

    曹操的提议确实是有可行性的,除去之前已经死在章华门前后,和南北二宫各殿之间的人,北宫的宦官和军士最多也只有五千到六千的数量。这些人马还需要轮换着抵御袁绍军的攻击,其他各段宫墙上肯定分不到多少人巡逻宿卫。

    站在袁绍的角度上,他也确实想尽快攻破北宫,可问题是攀越这数十丈高的城墙那里有这般容易,又那里去找足够的死士,命他们去攀越城墙。

    西军中不乏英勇之士,而且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找死士容易,找会攀城墙的死士就不容易了。

    就在袁绍思考着如何破局时,他的叔父给他送来了第二份礼物。

    袁氏的家仆手持太傅府的信物,很容易就穿越诸军,到了袁绍面前。家仆带来的只有一张字条,上面写了让袁绍猛攻一个时辰,再把调往北宫北面的军士撤回。

    袁绍也不是不知兵,怎么会不懂围三缺一的道理,但他想的是,如果真让宦官跑出宫,那自己还抢不抢得到救驾的功劳。

    心中如此想,可袁绍却不敢违逆叔父的意思,那枚信物就是袁家权力的象征。

    按照袁隗的安排,袁绍将北面的丁原召回,又命赵融接替曹操带兵出击,同时,他还叫来了本来不想用的都亭两部,一起参加攻城。而在长秋宫前歇息的王匡、鲍信、毌丘毅三人,袁绍却没有动。城内还有一个何苗在侧,袁绍需要看好在寝宫的太后,虽然不知这三部两千余新兵打不打得了硬仗,看人总归还能看住。

    眼下何进已死,与这三人最近的就是袁绍自己。派他们外出募兵是袁绍提议、且亲自书写的诏令,而且这三人在朝中又没有背景,以前也是由袁绍直接统率他们,用这样的自己人去看住何太后是再合适不过了。

    不像张辽,并州军出身,又是丁原派入京师,自以为傍上了太后与何苗的大腿,连派人向袁绍复命的心思都没有。不过好在他人并不多,虽没靠向自己,但同样没有靠向老上司丁原,不然袁绍早就先收拾他了,

    从都亭入洛阳歇息了半天的许凉伍宕二人,在知晓了袁绍要用他们的消息后松了好大一口气,他们本以为此次没有立功的机会,可哪曾想峰回路转,袁绍竟然想起了自己。

    有同样想法的还有张璋,因为入洛较晚,没同吴匡那般抢到了朱雀门的位置亲近袁绍,只能才苍龙门前后看着淳于琼率兵入宫。可当他带人赶到玄武门附近,看到几个残兵簇拥着老友吴匡的侄儿一脸悲思时,也没了一路上那种“吃屎都赶不上热乎”的悔意。此时的张璋还以为吴匡命丧于宦官之手,遂之后带兵逼近北宫时也留了几分力气。

    如同袁绍接到的消息一样,玄武门外的攻势持续了一个时辰后,北宫内的抵抗之意就少了些。没多久,袁绍就顺利地率兵进入了北宫,他从俘虏的军士们口中得知,张让毕岚等人已挟持着天子从北面出宫,往小平津方向逃走了。

    袁绍没法再派人赶往小平津,攻入宫城的这些军队前后打了快五六个时辰,眼下破了宫门,心中锐气散去,很难指挥他们去做那种无用功,这些**现在就等着袁绍之前的赏赐何时到手呢。袁绍就只能盼他派往北面的曹操能拿到这个功劳,他现在还要处理叔父交代的最后一件事。

    赵忠是在一所侧殿被找到的,若不是有宦官告发,袁绍还无法这么顺利逮到伪装过的赵忠。

    “其余中常侍都跟在天子身旁,为何你要留在这宫殿呢?”袁绍带着两个心腹亲兵在宫殿内,对着跪在地上的赵忠问道。

    “奴婢是在等待将军救我于水火呢,又怎会和张让等人沆瀣一气!”

    “哦?在下愿闻其详。”袁绍倒是对赵忠的说法有些兴趣。

    “将军有所不知,奴婢其实一直是太傅的人,奴婢忠于太傅、忠于袁氏,自然也忠于将军您啊。”

    “可我只听到是你给宦官们分发了武器,是你联络了被看管的西园军,也是你提议挟持天子,想号令诸臣。”袁绍一脸戏谑地道。

    “奴婢这么做,都是听从太傅的指示,若不如此逼迫,那屠户子又怎会被张让所杀,将军与太傅又如何有理由将宦官诛灭殆尽呢?”赵忠陪着笑,在袁绍的询问中好似轻松了一些。

    听着赵忠的回答,袁绍问了一句:“那你又如何知晓,我不会杀你呢?”

    赵忠闻言吓了一跳,收敛了脸上的表情后,缓缓说:“奴婢都是依照太傅的吩咐行事,未敢擅动,将军不信可以回去问太傅,我带进宫内的刀兵是太傅给我的,上军校尉的五千余人也是太傅联系的,所有的计策都是太傅让我如何做、我就如何做了,太傅说过,事后会饶我一命的。”

    赵忠一开始打算出宫是真的想逃,可刚一溜出宫门,就被袁隗逮住了。为了活命,赵忠不仅将自己在京中的所有家资、财宝都进献给了袁隗,还答应了要为袁隗做事,就连途中遇到何苗,也派人将何苗押送至太傅府中。

    对于那些财宝,赵忠是心疼,可钱总没有命重要,况且赵忠的老家还有不少的田产和钱粮,他想着只要自己听从袁隗的吩咐,先逃过这一劫,日后还有潇洒日子可过。

    他也不是没想过袁隗会杀自己灭口,毕竟回宫时,袁隗可是派了几个人跟着他的,可他好不容易逃离那几个人的监视、换装准备离宫时,却被袁绍找到了。

    “只要太傅和将军吩咐,奴婢日后就是袁氏的一条狗,日夜盯着天子和后宫,不让别的大臣亲近天子。若日后太傅和将军想效仿伊霍之事,奴婢就是袁氏手中最好的一手牌。太傅如今已经年老,即便是将军日后不想做博陆侯,想做安汉公,奴婢也能...”

    “够了!”袁绍喝了一声,随即抽出宝剑,一剑占下赵忠的头颅,就如同今日樊陵许相的人头被占下一般,不同的是,之前动手的是袁氏家仆,现在动手的是袁氏公子。

    袁绍是想知道叔父为何会要自己来料理赵忠的始末,可赵忠最后说的话实在是过于僭越,袁绍不想再听下去。也亏得如今身边的亲兵是心腹,不然他要换两名亲卫不说,还要多出两份抚恤。

    ···

    在皇帝出逃,袁绍斩杀赵忠的当口,昏迷中的荀彧也醒了。

    荀彧的伤口并不深,伤势也不算重,只是那箭矢上的金汁,让何苗不得不那样处理,荀彧也知道何苗是为自己好,所以即便是疼晕了也不怨何苗,更何况何苗才得知他苏醒,就亲自过来探望,还随身带着吃食。

    “文若如今有伤,饮食需要注意,这是我亲手熬的米粥,文若一定要喝完。”

    用米粥佐以药用是这个时代的常态,太史公《扁鹊仓公列传》有云,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用“火齐粥”治齐王病,如今的名医张仲景也常用稀粥助药力,荀彧得病时自然也用着这类方法。不过不管是寡淡的稀粥,还是苦涩的药粥,荀彧都不喜欢。

    借着暗沉沉的灯火,荀彧看着瓦罐里浓稠的粥,皱了皱眉头,不过他还是没有拂何苗的好意,接过温热的瓦罐,仰头喝了一口。

    这味道...不对,这不是正经粥。

    米粥刚一入口,一种咸鲜的滋味就在荀彧的口腔中爆发,随着细密的米粒和纤细的肉丝划过食道,荀彧又感受到一股浓浓的香气。

    屋子里没有别人,荀彧三两下喝完,抹了抹嘴,开口问道:“车骑是如何熬煮的粥?”

    不怪荀彧没有见识,只是在这个时代,当一种东西成为权威的药品后,任何人都不敢将这类食品擅自改动,唯恐失了药效害了病人,就连在其中佐以能润口的东西,都会被人当作对药方的亵渎。所以荀彧第一次喝道如此好喝的粥并不奇怪。

    何苗熬粥的方法很简单,将生米洗净后,加入五倍的水,又在其中放了些姜丝,将腊肉撕成细丝后也放入其中,再小火熬煮,待到米粥浓稠后,再加入适量的青盐,一份可口养生粥就制作完毕了,只要将瓦罐放在留有余温的灶台上,无论荀彧何时醒来,都能喝道温热的粥。

    何苗将其中关节和工序告知荀彧后,荀彧感动不已。一朝车骑将军,前有不惜得罪河南尹帮荀彧救父,后又将他解救出少府,亲自治伤熬药,这其中单拎出来任何一件事,都是活命的恩德。

    搭救荀绲成全了荀彧的孝道,之后又是三次活命之恩。

    给谁卖命不是卖命呢?荀彧原本出仕的想法是光耀门楣,可在屡受大恩的情况下,他的心态已经发生了转变。反正有族侄荀攸在大将军府,兄弟荀谌又跟着袁氏,何苗此人虽没有实权,可毕竟是当朝车骑将军,又有外戚的身份,乃天子的舅舅。虽说何苗名声有些差,与宦官有不少瓜葛,可难道他荀彧就干净了吗?娶了宦官之女当正妻,又能在那些世家面前又多大面子呢?

    荀彧腿上有伤,不好起身见礼,于是他放下瓦罐,跟何苗正色道:“若车骑不弃,彧日后愿为车骑驱驰。”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