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重生三国之大将军何苗 > 第三十三章 许个好人家

第三十三章 许个好人家

    “你今日就打算一个字都不说吗?”

    何苗拔刀杀了伍宕之后,就被董卓关到了昨晚待的那个房间中。董卓派来看守他的人虽然穿着甲胄,但观其相貌与气质,并不像寻常武人。

    这人肯定是董卓心腹。

    这是何苗的想法,他猜得也没错,如今跟他共处一室的人是贾诩,也只有他在,才能让董卓放心将何苗羁押在府中,但何苗显然不认识他。

    “算了,不说就不说,让人送两卷经给我总没问题吧。”

    “显阳苑中没有经书。”

    “你不会派人出去找,去借吗?司空总不至于连这点面子都没有吧,实在不行,你还可以去太傅府中借嘛。”

    “不巧,还真没有人能买司空的面子。”贾诩油盐不进,就算听到何苗贬低董卓,也不为所动。

    何苗也不恼,又问了一遍刚进房时就问过的问题:“你叫何名?”

    贾诩开口说道:“贾文和。”

    贾文和?好像听过这个名字。

    文和明显是表字,何苗在脑中回忆,东汉末年有哪些姓贾的人,想来想去,他也就只认识一个。

    “贾诩?”

    听到何苗叫出自己的名字,贾诩颇为诧异,反问道:“车骑是如何得知末将姓名?”

    不是贾诩的好奇心在作祟,而是他作为一个凉州人,从刚入侍就在董卓身边,又没有实实在在的文治武功,声名怎么会传播到京师呢?除非,何苗早就对董卓有了调查。

    “你得先回答我一个问题,我才能回答你的问题。”

    “车骑童心未泯。”贾诩笑着点点头,他是不会被带入何苗的节奏中的,既然这位车骑将军不愿直面回答,贾诩就准备从侧面出击,开口说道:“以车骑出身,应当不会将读经作为消遣吧。”

    这招叫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人所皆知,何氏乃屠户出身,而何苗还是投奔到何家的,出身连屠户都不如。

    贾诩这句话既提起了话题,又暗暗贬低何苗,以他料想,这位年轻气盛、素无文名的外戚,应该会忍不住反驳,可谁知,何苗根本就没有反应。

    “圣人云:有教无类,难道出身卑贱就不能读经了?文和兄当也是读过书的人,难道老师就如此教你?”

    看面相,贾诩的确是比何苗长得老些,且不说年纪,一个在边地苦寒之地当兵的人,很难与京师的富贵公侯,在脸蛋上比出个高下,更何况何氏外戚一门的容貌皆为上等,何苗也不例外。

    “是贾诩失言了,车骑莫怪。”告了罪后,贾诩也知道何苗不是凉州那些愚钝的大头兵,遂不再说话。

    “当今天下,文风最甚之地当属关东,而关东之地,文风最甚者,当属颍川。我曾游历过颍川郡,但与我想象中大有不同,此地学府虽多,但多为家族私学,往往不教授外姓之人。

    颍川之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其他州郡,想来凉州应该更为不如,不知我说的可对?“

    对付文人,就该有对付文人的法子,见贾诩没有异动,何苗继续说道。

    “我虽学识浅薄,却也听闻过齐国稷下,有教无类,无论哪国人,出身如何,只要能走到临淄,便有机会入学宫学习。不知文和可曾想过,在凉州之地也设立一所稷下,有教无类,劝人向学,以助凉州脱离战乱之苦。”

    “凉州办不起这样一所学宫。”贾诩开口了。

    凉州虽无世家,却也有大姓豪强,贾诩就出自豪强之家,年少时被举孝廉为郎,后因病辞官,未展露才学便回了家乡。

    武威并不是大郡,每年也才有一个举孝廉的名额,可想而知,贾诩拿到这个名额颇为不易。可是就是这样一位豪强出身的人,却并不像关东的世家子那般不知民生多艰。

    凉州地处边陲,常年受匈奴、羌人袭扰,再加上水源不多,能耕种的土地并不多。光武之前,陇右之人还可上马搏一个功名,可随着都城东迁,朝廷对边地的掌控减弱,除去靠近水源的县治、郡治外,寻常农户们光凭种地,忙活一年也凑不齐养活一家的口粮,所以青壮只能在农闲时去参军,领些粮饷。

    是故穷者愈穷,朝廷除了每年要在关东征兵员送到关西守边、抗羌外,还需运送海量的粮食到三辅、凉州以供军民两用,也正因如此,前太尉崔烈才会说出那放弃凉州国土,送与羌人、匈奴的言论,董卓对崔烈的恶劣态度也就可以理解了。

    而贾诩,作为土生土长的凉州人,对于家乡的境况也只能是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又何尝不想在凉州施以教化呢?

    培养本地士人,不仅能充实基层官吏,更能占领朝堂,发出更多的声音,让天子,让关东的世家们知道凉州的重要。

    可以如今的局势来看,凉州就算设了学宫、私塾,又有谁人能来呢?不事耕种、不去参军,家里就会有人饿死,谁能以家人的生命为代价,去求那样一个虚无缥缈的机会呢?况且,也没有哪家豪强能出这些钱粮办学,顶多就是请位先生教授自家子孙,与关东无异。

    “文和为何要想着办学宫呢?”作为从二十一世纪穿越过来的人,何苗深知什么才是最珍贵的,人才最珍贵。

    “请一两位博学名士,定居于凉州,便能吸引士子西出函谷游学拜师,关西士人也能因此收益。每年有一二位关西士人学成,数十年后,关西便留下了数十位有才学的士人,而这些士人又能收徒授业,士人的徒弟又能收徒。循环往复,凉州即使身处边陲,亦能有学风之根基。”

    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理论闭环就产生了,而且贾诩显然不会问是先有的鸡,还是先有的蛋。

    贾诩听完这一番话,茅塞顿开。他初入仕途之时,便是想为政造福一方生民,可却阴差阳错,入了董卓军中,如今聪明才智虽在,却只能成为一位谋臣,当不了治臣。可若是要问贾诩,他是否想做一个治臣,贾诩的回答肯定是愿意。

    “车骑说的这些,贾诩学到了。”

    “那不知文和可否帮我个忙?”

    “帮什么忙?”

    “将我与太后放出这显阳苑,留我二人一条性命。我已允诺劝说都亭诸将归顺司空,司空总不该连这点信誉都没有吧。”

    从杀了伍宕,董卓却还把自己关在显阳苑中时,何苗就知道了,董卓必定不会让自己活着离开,不会让一个有机会染指都亭军权的人威胁到他。

    何苗不知道的是,董卓在把都亭将校召来此处时,已派人将他们的家小劫走了。董卓就算放走了他,他也没办法说动都亭军反叛。

    董卓留下何苗的原因很简单,既然已经决定废了刘辩,那何氏一门就不能再留在世上。从何太后,到舞阳君,再到何苗,只要这三人死绝,弘农王就再没有任何夺回权位的希望。

    而且董卓并不想现在就和自己的师相撕破脸皮,他要的只是能安全退回关西,他知道自己哪怕是夺了并州军与都亭军军权,也难同袁隗抗衡。而一旦他与袁隗相争,手下的兵士不知道还能有多少听从他的指挥。

    但董卓毕竟帮袁氏做了不少事,废帝,诛灭何氏外戚一门,消除了最后一丝威胁。这样,袁隗就不会贸然动自己,朝内的臣工、世家大族们也都在看着袁隗呢。更何况,董卓已经在着手拉拢盟友了,那些不甘心袁氏永远压在头上的名士、世家们,他们好不容易遇到机会,又怎会不敢冲上去撕咬两口呢?

    董卓与贾诩的谋划有三点,一是悄悄夺取足够的兵权,让袁隗在兵力上没有绝对的压倒性优势;第二是拉拢名士大族,这能让袁氏不敢妄动;三是堵上袁氏的嘴,你袁隗要让我做的事我做了,要让我背的黑锅我背了,你不能还要性命吧!

    这三点少一点都难以阻挡袁氏杀董卓的决心,杀个没兵权的边地武将,杀了就杀了,不会有人在意;不拉拢名士大族,袁氏也不会有顾忌;不做完袁隗交代的事,就会给袁氏借口。

    但如果条件都聚齐,此时袁隗若再动董卓,损害的威信就不是一点半点了,连实力已经如此强劲的董卓都说杀就杀,给其他人的印象又会是怎样?那些袁氏的门生故吏会不会也联想到自己“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那些世家大族会不会也担心袁氏的实力,也担心袁氏不按规则办事?

    所以,董卓必不会放何苗离开,而参与谋划的贾诩同样如此。

    “这事我办不了,若是车骑想吃点什么,末将可以办,甚至是想找个女子进来,贾诩也能满足车骑的要求。”

    女人事后杀了便是,贾诩不会拎不清这其中关节。杀三人活千人的生意,谁都会做同样的决定,而杀三个送一个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既然办不了,那就请文和在我死后,帮我带句话吧。”何苗的话有些慷慨悲壮。“帮我转告守宫令荀彧,就说我恨与他相见太晚,没有机会与他对酒当歌,共畅胸怀,也请他在我死后找个好人家许了吧!”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