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重生三国之大将军何苗 > 第三十九章 去南阳?

第三十九章 去南阳?

    “我麾下如今有三万余人,子师兄觉得你我可以与太傅翻脸吗?”

    董卓说的这个数字并没有水分,西军三千人是满额,并州军的万余人也没有因丁原的死亡而溃逃多少。

    都亭军在宫变前后损失不多,除了吴匡部五千余人被张辽冲散,还有一些因许凉、伍宕被杀而逃走的,现在归董卓统领的还有不到两万人。

    而袁隗这边,司隶校尉袁绍出奔,两宫禁军因正在审查,又没有多少战斗力,董卓觉得自己未必不能与袁隗碰一碰。

    “西园军虽没了主官,可必定不会受司空指挥,难保袁氏有其他后手。”

    “可西园兵也就两万出头,再除去上军那五千人的话,兵力也只有我一半。”董卓其实并不想与袁氏撕破脸皮,他只是想从王允这里搜集些消息,董旻虽也在京城,可无兵无权,知道的消息远没有世家大族多。

    “东郡太守乔瑁引四千兵驻成皋,按道理,兖州各郡也不会少于两万五千兵。”

    “所以我将都亭军全派至旋门,依城关而据守,再说了,就算从兖州调兵也没那么快,况且调兵的诏书出不了尚书。”

    蔡邕已经被董卓送到了尚书台,此人绝不会让调州郡兵的诏命通过,就算袁隗强压,一来一回也需要数日时间。

    “司空莫要忘了城门校尉朱儁,还有豫州刺史黄琬。朱公伟能放三千人入河南,但若是京师再乱,他可不会再袖手旁观。黄子琰虽是杨氏门生,可此前纠奏了鲍洪,怕是会站在太傅一边。而且,司空并无权限处置武库之事。”

    朱儁是会稽人,黄琬是江夏人,两人即便不跟袁隗一条心,也绝不会站在董卓一边。王允的话算是给董卓泼了盆冷水,可董卓的脸上并没有异样。

    天色已经暗了下来,有下人端来烛火,放在房间中。摇曳的烛火跳动,映照在王允微动的脸颊。

    “不知司空有没有去大司农府调粮了?”

    “来见你之前就已经办好此事了,大司农府库中的粮食还够京师军队吃两月有余,各州郡在十月前后就会将新粮送来。”

    此事是董旻去办的,三公中,司空是大司农的直属上级,只要数额不大,一般的大司农不会拂司空的面子。董旻只带着司空印玺过去,就调了三万石粮草给都亭军,足以供其一月之用。(注)

    “既然粮草足够,就不用担心士卒哗变,只要司空约束好部曲,京师也不会再乱。京师不乱,太傅必不会妄动,我亦可助司空一臂之力。”王允答应了董卓任尚书令,但还是提醒了一句:“太傅也要脸面,司空要考虑此事。”

    王允是建议董卓妥协,但董卓是不会交出兵权的,但如果这样,就只有奏请皇帝封赏袁氏,和举荐袁氏一党两条路。

    “我已奏请刘岱、韩馥、孔伷等人出镇地方,不知子师还有何法可教我?”提拔袁氏门生撬墙角,让这些新任的刺史有所顾忌,顺便将黄琬这个腹心只患调入京中来。此举不仅卖了袁氏面子,也是给董卓邀名。

    “袁本初不是出奔了吗?既然他叔父不给他封赏,司空可以卖这个人情,给他封个爵位,再挑个离京师远的地方给他任太守。他不是爱诛宦官吗?冀州青州之地,宦官亲族可多了去了。我留下的这河南尹可以给黄琬,也不算委屈他。不过这还不够,不够给太傅面子。”

    “那依子师之见?”

    “将城门校尉给他,朱儁是会稽人,又是功勋卓著的宿将,换个袁氏的人也算不错。”

    董卓听着王允的话,不住地点头,心中则暗暗盘算着城门校尉的人选。

    ···

    开阳门旁的院落中,何苗正听着手下人的汇报。

    “你说找不到何长寿?”

    “小人在府中内外都问了,都说没见过管家。”

    何苗是让人找何长寿运粮的,既然找不到就只能自己派人运了。吩咐下去后,何苗又在思考自己的谋划有没有遗漏。

    姚期募的兵都是携家带小的青壮,速度最慢,所以走在最前面。在姚期过伊阙,传回消息后,郭大会带着蒋正的一五百人先走,之后是何苗自己率领郭大手下的一千人,和蒋正剩下的五百人骑马南下,最后由张辽殿后。

    这种方式能尽可能保证蒋正的手下不逃跑,分作四批走也方便运输粮草。除去让何长寿去购买的,姚期早就在何苗的指示下搜集了近万石粮,都是在洛阳周边购买的新粮。

    “车骑在想何事,如此出神?”屋内的荀彧听不到说话声,开口问道。

    何苗转身看到荀彧挪到床铺边缘,感觉走进屋内,说道:“伤口还未痊愈,尽量少动。”

    经何苗那晚的救治,那些受伤的兵士没有一个因伤而死,这其中有何苗护理的功劳,也幸好天气不算炎热,没有人伤口感染。也正因如此,何苗在军中多了个外号,叫“小神医”。

    “车骑这医术也不知是从哪里学来的,这世间莫不是真有天授乎?”

    屠户家与医家不会有多少交集,而且医术这门学问,若不是自小跟随良师,或是家中世代行医,旁人最多也就是知其皮毛。

    “或许吧。”何苗敷衍地回答道,他自己也不知道怎么解释,只好这样说,再者,此时的医道终究是小家之道,入不得士大夫的眼。

    “彧还不知车骑为何选择去南阳?”

    “南阳是故土,希望回家乡能让家母与妹妹得些许慰藉。”

    何苗不好跟荀彧说自己知道天下即将大乱,只好用回乡的借口,而何太后此时的精神状态确实不好,不愿离京,连带着舞阳君也是如此。何苗好说歹说才劝住,用的理由,或者说借口是外戚不离京,弘农王就有生命之忧。

    何太后原本还因儿子退位,跟何苗一直在纠缠,直到听到自己的儿子可能会死才安静下来。

    荆州到三国鼎立前,几乎没有战乱吗,而何苗与何太后又是宛城人,去那里至少还有些乡里之谊,不至于孤立无援。

    “可若车骑要去荆州,为何带上这些兵马?荆州又没有叛乱,此举不合国法,恐引人非议。”

    荀彧的话是为了何苗好,无论在哪一个朝代,军权都是非常敏感的话题。

    兵者,国之大事也。

    岂不见董卓带着这三千兵马入函谷就引得朝野多少非议,而在这京师周边,三千兵马只是毛毛雨。但外出的兵将不同,一千五百名先帝所设、大将军亲自统领的精兵,加两千骑兵,任何一个州郡都不能不严肃对待。

    虽说一州常设之兵有两万余,可去掉上官吃空饷的部分后,兵员数量不会高过满额的八成。当然,边地的凉、并、幽三州除外。

    而这八成的兵员中,绝大部分又是各郡、各县县尉的民兵,和各乡、里没有官吏身份的游檄、亭长。

    除去这些人后,每个州的常设兵力有多少就可以大致估算了,何苗的这三千五百兵足以将其击溃。

    “荆州刺史王叡乃琅琊王氏出身,上任也没有几年。此人喜好清谈,爱与名士往来,不论其才干,且甚厌寒门。”

    何苗的记忆中只有王叡这样一个人名,其他概不知晓,倒是幸得有荀彧在此,不至于两眼一抹黑地就去人家的地盘。

    “车骑若要在荆州暂避,得与其交好。彧可代车骑往之联络,王叡应该会卖我叔父一个薄面,与我见一面,若车骑能寻得一二名士与他分说,彧可让王叡不过问车骑在荆州之事。”

    荀彧说的名士可以是白身,但不能一直是白身。

    如马融、蔡邕、郑太之流,不仅有才学,还数度为官,门生不计期数,这种人就能受王叡敬仰。

    如刘表、孔融、刘岱等,不仅为名士,或为宗亲,或有家世,还皆为清贵之官,此等人也能得王叡礼遇。

    而如荀爽、陈寔等,虽声名显赫,却权低位卑,这等人就只能让王叡卖个面子,但若想让其行方便,则几乎不可能。

    何苗听荀彧说到这里,才想起来刘表哪儿去了?那个志大才疏之辈的刺史之位去哪儿?何苗之所以选择去荆州,未尝没有刘表的原因在。

    想到这里,何苗沉声念了一个名字:“刘表..”

    刚审完禁军的北军中侯走在宫室之中,突然打了个喷嚏,疑惑道:“最近也不算冷啊,莫不是这皇宫阴气太重?”

    北宫以皇帝妃子的居所为多,刘表这个猜想不无道理,他已经在想着审完禁军定要去阳气足一点的地方驱驱身上沾染的阴气。

    注:汉一石约为三万克,也就是三十公斤。

    二战日军的口粮约为每日一公斤不到,但汉末的水平肯定到不了这个数值,只能辅以杂粮、渔猎、果蔬,而且现在还不是战时。

    以这个数据估算三万石粮草足够两万都亭军食用月余。

    其他与史实有出入的地方是剧情需要,比如史料中是伍琼举荐的各地刺史、郡尹太守,还有王叡和刘表的评价也是小说家之言,看官若有疑虑一笑置之,不必较真。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