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重生三国之大将军何苗 > 第四十四章 论功行赏?

第四十四章 论功行赏?

    “下官不敢拂车骑好意,只是国家之命,备不敢轻待。”

    刘备早猜出了何苗的身份,这开阳门上下少说也有数百名士卒,难道一卑官不着官服,就敢在此指手画脚,私放人出城门?

    卢植叫他往此门来,就是知道这里被何苗所控。洛阳一十六门,有十三门都在朱儁手里,而朱儁与卢植关系又不好,肯定不愿轻放卢植的学生出城。(注)

    “你怎知我乃车骑?”

    “家师告知。”

    “子干公就确定我会放你出城?”何苗倒是想知道这另一个尚书是怎么想的。

    “家师与大将军有旧,也是因大将军举荐,家师才得以复官入朝。”

    刘备这么一解释,何苗才知道刘备等人为何来此,先前他还以为是不是卢植与蔡邕通了气,要跟蔡邕一起表奏自己为南阳太守。(注二)

    既然不是什么穿越者奇怪的聚合定理所为,何苗也就能放心招揽人才了。

    “高唐尉当真不考虑考虑?”何苗直愣愣地盯着刘备和他两个兄弟,他是真的馋这三人的身子。

    “下官兄弟三人皆是北边的边地之人,连京城的水土都难以适从,更被说荆州之地了。车骑好意,下官愧受,却不是有意拒绝,望车骑见谅。”

    听到大哥拒绝,二弟关羽松了一口气。他此前在马上就看到这车骑将军与一男子手拉着手,表情怪异,而后又盯着自己兄弟三人,他是真怕大哥一念之差,毁了自己的清白。

    再者说,车骑将军何苗之名,他也略有耳闻,这个年纪还未娶妻生子的单身汉,难保没有什么隐疾。何苗又不是家中贫困,娶不起亲,这更加深了关羽的怀疑。

    何苗见刘备拒绝,他的两个兄弟也对自己颇有防备,遂只能放弃这个念头。

    曹操的车队已经全过了城门,刚打算跟何苗道别,何苗却让他稍等一会。不多时,郭大手下的一个佰将领来二百人,皆骑马肃立。

    “兄长此行难测,州郡犹有匪患横行,弟帮不了其他,只能以二百兵护送,以护兄嫂安全。”

    既然有外人在,曹操也不好让丁氏再出来见客,何苗也不让曹操难做,没提此事。

    这些兵是从蒋正手下调拨的,让自己人去,何苗担心自己的实力不够,而让蒋正的手下统率,何苗又担心这二百兵马逃跑,故出此策。左右不过护送,又不会遇到什么强敌,让郭大的人去统领,也应该无虞。

    告别之后,曹操领着自己义弟的二百兵,追上了刚出城的车队,刘关张三人也跟着曹操一路出奔。

    “兄长为何要跟着此人?”张飞不解的问道。

    刘备扬起手,指了指车队后面的马车上挂的旗。

    “三弟以为此为谁人?”

    “弟不知。”

    一旁的关羽则回答道:“曹氏虽为懿侯之后,可如今的显族,却只有典军校尉曹操一门,兄长应该是瞧出了什么门道。”

    “没错,我正是认出了其人,能与车骑将军如此亲善、年纪又不大的,只能是曹操。若能得曹操举荐,你我兄弟三人可在徐州站稳脚跟。”

    “兄长不去找陈公了?”张飞不解地问道。

    “高唐尉虽也不差,可总归是别人送的,而若在徐州为官,你我兄弟可是有实打实的功绩支撑。更别说曹操与司隶校尉袁绍的关系可不一般,曹操之父也是一任三公。”刘备心头有了打算。

    “那为何不应何苗所邀呢?”张飞又问。

    “何进身死后,何氏一门已经衰落,就如无根之浮萍,只能随波摇荡,更别提何氏天子已废。现在入何氏,无异于入火坑。”得亏刘备不是穿越者,不然指不定要说些如四九年入什么军的404言论。

    解释完,刘备又想起何苗看向自己的眼神,不由得打了个寒颤,一旁的关羽也同样如此。

    “孟德兄!”

    听到刘备的喊声,曹操勒马问道:“有何事?”

    “不知我兄弟三人可否同行?”

    想到此人是卢植弟子,曹操也不好拒绝,只是问道:“汝不是要去高唐吗?与我等并不同路。”

    “备先前在下密为县丞,还有些事为处理妥当,所以我等才往城南来。”

    “既然如此,就跟着吧。”

    “多谢孟德兄。”

    二三百人的队伍浩浩荡荡往淮泗的方向走出许久后,还在城内太傅府中的袁绍终于等到了叔父醒来。

    曹府之行没有效果,袁术也不敢在外晃荡,怕因乱兵而出意外,就直接回了太傅府,也没有去找找赵融、冯芳。

    袁隗每日都起的早,这是因为要上朝而形成的习惯。故袁术不敢歇息,只能在叔父院外假寐,只求叔父一醒就上前陈述。

    “要辞就辞吧。”袁隗在侍女的服侍下着朝服,跟袁术说道。

    “那西园军如何办?”

    袁隗也知道自己这个侄子的缺点,有智谋,就是少了些勇力,终究是牵挂太多。所以他也没光指望袁术,在让袁术去找曹操时,他已经派人见过了西园的另外两个校尉。

    “不必担心,朝会之后便有分晓。”

    袁隗打发袁术去洁面换衣,不要以这幅模样上朝,丢了袁氏面子。袁术回自己的院落后,不光在整理仪表,还唤人来,叮嘱其去做一间事。

    西军并未在这天还没亮之时就开始肆虐,朝臣们也都顺利进了皇宫。

    今日的早朝格外隆重,可能是因新帝登基,也可能是因昨日之变。

    “陛下,臣有本奏。臣董卓,奏请伍琼、周毖任城门校尉,御史中丞韩馥任冀州牧。”

    这三人吗?独自坐在最前列的袁隗私自思量,想着这三人难道联系了董卓?

    伍琼是汝南人,跟自己是同乡,周毖虽为边人,可自幼就在豫州、京畿长大,韩馥又是自己的门生。

    董卓是想跟自己示好?袁隗还没想清楚,就又听董卓说道。

    “司隶校尉袁绍,诛灭宦官有功,故臣请封其为邟乡侯、渤海太守。”

    “董卿,这邟乡侯有何说法?”坐在天子位上的刘协问道。如今的御座侧面并没有太后鸾驾,朝臣却不觉得奇怪。

    董卓没有言语,而是宗正卿回答道。

    “回陛下,邟乡在临汝,毗邻汝南,司隶校尉乃汝南人。”

    “允奏。”刘协见袁隗没有表示,便如之前一样允许了袁绍的封赏,不过他又问道:“既然封了渤海太守,那司隶校尉呢?”

    随着天子发问,袁隗也想看看董卓会做何表示。

    “回陛下,岂有无过而去官降罪之理?司隶校尉有功无过,又怎能去其职权?”董卓环视一圈,又说道:“若是有人能举纠司隶校尉不法事,去其职则合法度,若无人,那这职权,还是留给邟乡侯为好。”

    “你说是吗?师相?”董卓专门对着袁隗问了一句。

    “自有天子裁决,不必问我。”

    袁隗不反对,其他朝臣也不敢说话,只有袁术心里在发恨。

    “既然如此,就依董卿所奏。”

    “臣还有本奏。”董卓抢在天子话音刚落,就出班道。

    “臣奏请陈留蔡邕、颍川荀爽为尚书,此二人广有声名,为士林翘楚,当召入朝中,针砭时弊,以为天下士庶之表率。”

    这就是杀招吗?董卓奏请的这两个人,袁隗不能反对。天子看着袁隗的表情,依旧允奏。

    “臣再请豫州牧黄琬为河南尹,坐镇京师,以安天下心。再请河南尹王允为尚书令,录尚书事,行丞相事。”

    “允奏。”刘协不再看向袁隗,直接回答道。王允姓王,是并州人,这是九岁的天子也必须知道的,所以他不管袁隗同不同意,都要试一试。

    允许董卓的奏章后,刘协才看向袁隗。

    袁隗面无表情,实则心中怒火难耐。王允这个表奏也不能反对,若他不允,那朝臣会怎样看他这个太傅?连天子母族都不给升官,你袁氏是要造反吗?

    不过袁隗也不是没有对策。

    “臣有本奏。”

    “太傅坐着就可以。”天子给了袁隗足够的礼遇。

    “豫州牧黄琬剿贼有功,又兴教化,当为天下表率,一河南尹之职不足以彰其功。”

    “那依太傅之意,何职合适?”

    “臣奏请司空董卓为太尉,请豫州牧黄琬为司空,行丞相事。”

    袁隗知道了董卓的章法,举荐尚书,限制自己的政权。

    都亭军已经被董卓掌握,并州军又跟西军一样,在城内烧杀抢掠,再无退路。既然如此,袁隗索性让董卓为太尉,掌军事,让自己这个门生没了举荐权,无法插手政事。至于黄琬嘛,明眼人都知道黄琬是自己的人,且黄琬刚为自己冲锋陷阵,拿下了鲍洪,袁隗不能没有表示。

    袁隗说完,看了眼董卓。

    “可有臣工有异议?”

    承德殿内安静地落针可闻。

    注:前文有提到,朱儁在黄巾之乱时的表现不如皇甫嵩和卢植,原因是在后面二人得功甚快,而朱儁却无所得。按道理,宛城三十万黄巾本就不是能快速解决的,比较好的处理方法有两种,一是劝降,二是围城,城内没这么多粮草供三十万人军需。

    朱儁一开始是围城,但在得知皇甫嵩破敌后,调来了在皇甫嵩帐下表现好的孙坚与曹操,想要强攻破城。黄巾战力并不强,官军来来回回也破城数次,连渠帅都换了七个,可因朱儁急功近利,没有得到关键胜利。那朱儁会不会想,这孙坚曹操在皇甫嵩帐下这么牛bi,为什么到我这里就不行了呢。

    黄巾也不是不愿投降,只是朱儁不接受,后来朱儁没有办法,只能接受黄巾投降,可他在把黄巾赶出去宛城后,率军攻杀,歼灭黄巾了,没有遵守约定。

    基于这个原因,我也没有让曹操从朱儁掌控的城门走,还有就是朱儁私放董卓入关,说朱儁与袁董没有关系我是不信的,而曹操此时恰好得罪了袁董。

    注二:可能有书友不解为何是郡守之官,按道理车骑出外,不应该授个刺史吗?

    东汉刺史之职设立之初本是卑官,是皇帝为监控地州官员所设,只有监察权,没有行政权,也不能干涉地方官员所为,不同于一州牧守,有军政之权。有兴趣的兄弟可以自行检索东汉州郡的形成。

    黄巾之乱后,灵帝外放宗室、重臣出外任州牧,再之后因某些将领拥兵自领刺史、州牧,这才让东汉对地方的控制崩坏。而此时的一州刺史要兼领州治的太守之职,才有军政权,如并州刺史丁原,兼任河东太守;兖州刺史乔瑁,兼任东郡太守等。

    且一郡太守是二千石高官,因州郡人口数量不同,秩禄会有增有减,而南阳是大郡,何苗任此官并不算委屈,或是高职低配。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