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重生三国之大将军何苗 > 第七十五章 一体两面

第七十五章 一体两面

    “后面那四个字...”王允欲言又止,却还是说出后话:“伯喈公确实不该说出。”

    “老夫说错了吗?”蔡邕继续问道;“子师就能看着袁氏如此跋扈?”

    二人身边都没有旁人,蔡邕也不担心此话被人听去。

    王允也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从另一事讲起。

    “伯喈公以为,袁氏与之梁窦相比,其势更状,还是稍为不如?”

    “袁氏不如此二家。”蔡邕如实回答道:“但若论僭越跋扈,则比窦氏更甚,若放之不管,不日可比肩梁氏。”

    中兴之后的外戚中,论外戚之势大,则定推邓、阎、梁、窦四家为首,都一时权倾朝野,天下莫不为之顺从。但除梁冀一门外,其余三氏虽最终败亡,却只是诛其首恶,未祸及宗族。

    究其原因,这三家虽多有行废立之事,以把持朝政,但却从未对天子血脉动过手。而安思皇后阎氏,更是只废过太子,还未到行废立之日,其兄阎显及党羽就被中黄门孙程等人诛杀。

    只有梁冀,鸩杀了质帝刘缵,最终落得个身死族灭的下场。

    王允这是想说,袁氏虽跋扈,却没有到梁窦的程度。

    但蔡邕并不这么认为。

    “他袁氏还不是外戚!”

    不是外戚就敢行废立之事,若等天子稍长,而袁氏女又入了宫,袁氏一定比不上梁窦吗?

    废了少帝刘辩的虽是董卓,但旁人不知,如蔡邕、王允之流可是清楚地知道,董卓怎有本事行废立之事?

    “子师是准备在退隐之前,再服侍几任皇帝?”

    蔡邕此话颇有些哀其不争的意味。袁氏废了弘农王,蔡邕当时还不是尚书,尚且能骗过自己,可如今他已经成了刘协的臣子,就再也不能对之后有极大可能发生的危机视而不见。

    袁氏即便是日后把自家女子嫁入宫中,立为皇后,也绝不会等到当今天子亲政后,乖乖还政。

    僭越之事就如同一根线,跨过了这条线,就再不会有后悔的余地。

    “如今子师为尚书令,就觉得自己当不起那骂名吗?”

    当年梁冀被诛灭时,因诛连的人数过多,甚至出现了朝廷不能为之运转的情况(注)。这样的变故,使得朝廷对地方州郡的控制大为减弱,地方豪强肆意兼并土地,掌控地方官吏的任命。所以,朝廷不得不增加州刺史的权力,用以加强监察各州、郡、国的官吏。

    蔡邕此问,其意就是在此。

    “可伯喈公所为,就真能起到作用吗?”

    “我只知道,若连我都不敢行此事,旁人亦不敢为!”

    说完话,蔡邕拂袖而去,至于王允听进去了多少,就是他自己的事了。

    ···

    董卓虽是举荐了王允、蔡邕、荀爽等人担任要职,也征辟了多位名士入朝为官,但他知道分寸。除了当日在河南尹府衙见过王允、和在行废立之事前,在蔡府见过蔡邕与曹操外,他并未与所举荐的这些人有过任何联系,包括今日举荐的王匡、鲍信二人。

    所以,即便是袁术大婚当日,他并未亲自去为其庆贺,袁隗也未为难于他。

    但他与袁氏的对立已成定局,旋门关内外的两路大军就是明证。董卓知道,他与袁隗、袁氏门生,必定有撕破脸的一天。两方如今的克制,都只是在等待自己的筹码渐丰,毕竟这天下并不是只有袁董两个势力,在两方动手之前,必定要将其他棋子也逼入这棋局之中。

    董卓举荐为官之人只是幌子,他的底气还是在于军队之中。对于出身行伍,且历经战阵的董卓来说,也唯有坚城与亲信强军才能让他安心。

    他现在掌握的三支军队中,三千西军是他的亲信精锐,万余并州军也因跟他劫掠平民、盗掘陵寝而上了他的贼船。

    董卓虽掌握了都亭军将校的家眷,可难保这部分精兵不会临阵反戈,毕竟普通军士的家眷还是好好地待在他们的家中,而将校们也不一定舍不得自己家眷的性命,“劫质不纵”可是大汉国法。

    所以董卓才会让都亭军开拔旋门关,让其远离京师,再举荐王匡为河内太守,看着这些都亭精兵一二。

    都亭军一走,他手下的人马在这京师中就显得有些不够了,若是公卿大臣们的私兵也能为袁氏所用,那到了关键时刻,就是攻守之势异也。

    但董卓已经早做了准备,只是这其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决定废帝、且何苗帮他掌握了都亭军后,董卓就已经派人传信回长安,调原属于他的万余西军东进。如今已过半旬,三辅西军已经接到他的密令,该是征集物资、准备开拔了。留在函谷外的五千劲卒则是等待西军前军到达,一同入函谷,驻洛阳外。

    只可惜左将军皇甫嵩接到董卓的信件后,并不打算跟随董卓的脚步,只是答应了董卓,他所掌握的四万余兵士不会帮助袁氏。

    联络皇甫嵩是贾诩的谋划,贾诩也不是无的放矢,而是有一定把握。

    贾诩本就有计较,后又从董旻传回的消息中找到了作证,这才能够说服董卓行此计策。

    皇甫嵩的最大的靠山来自他的叔父皇甫规,皇甫规与张奂、段颎并称为“凉州三明”。除皇甫规外,后二人都因攀附宦官得以入三公、授太尉。虽说皇甫规没有攀附宦官,却也没有被宦官构害过,在政治诉求上,边地武人,特别是三辅、西凉的边地武人,与宦官们是有默契的。

    而董卓亦为边地武人,与皇甫家族该是有同一个方向的目标。

    这些信息都是贾诩本就知道的,但让贾诩决定行此计的还是董旻的情报。

    中平元年,阎忠曾劝皇甫嵩起兵诛灭宦官,皇甫嵩并没有答应,贾诩这才料定,这位六郡老乡不会倒向关东士族。此事后,皇甫嵩被张让、赵忠以侵占自家宅院、田地为借口,削了其六千户食邑,皇甫嵩也未曾对宦官心怀怨怼。日后,被宦官们派去削董卓军权的就是皇甫嵩,而且何进掌权后,也未曾有过召集皇甫嵩对付宦官的念头。

    也亏得董旻以奉车都尉待在京中多年,不然贾诩也得不到这些消息,更无从说起说服董卓行此计了。董旻这奉车都尉虽没有实权,可毕竟也是个二千石,门路自是比在外的董卓多太多。(注二)

    “文和,王匡这步棋真能有作用吗?”

    回到显阳苑后,董卓还是不放心,找来贾诩问道。

    “我们只要保证其不会倒向袁隗就可。”

    王匡虽是统兵之将,混的却是名士圈子,他能与袁绍交好,却定不会投向袁隗。

    党锢虽除,但受益的名门士族基本都出自三河、豫州、兖州,而大河以北的冀州及青州临河之地豪强士族,却少有人能入朝为官。这些地方与宦官瓜葛颇深,能出仕的也都是何进举荐,与袁氏没有多少瓜葛。(注三)

    当得知何苗往荆州去的时候,贾诩就想着何苗是否也有这方面的考量。

    “文和又如何看蔡伯喈为何苗上奏之事?”

    董卓将朝会中蔡邕所奏,及与袁术起的风波都告诉给了贾诩。贾诩早在何苗受封赏的当日就同董卓说过袁氏此举的目的,董卓想问的是蔡邕行事是为何。

    “好事。”

    “好事?”董卓不解地问道。

    “确是好事,将军可从袁术所举,及袁隗之后对袁术的惩处看出些端倪?”贾诩拂了拂并不算长的胡须,成竹在胸。“这叔侄所为,透露出一个消息,那就是此二人觉得这是一招妙手,颇为看重此计。”

    “只是,殊不知,此妙手也能为我所用。”

    贾诩的心中已经有了筹谋,他大概能猜出袁氏对何苗要用什么手段,只是袁氏越想动何苗,便越不会轻易对西军动手,而贾诩就越有把握能从何苗处得到想要的东西。

    注:后汉书中有成文记录,忘了是在哪一个列传中,之后有时间再翻的时候会再做注解。

    注二:有部分信息说董卓的董氏与董太后董氏是同一支,此事我以在前文做过解释。首先是有史料记载,董卓曾与董重连过宗,但这并不能证明二家是同一支。

    第一个原因是董卓的身份是边地秦胡,诸侯王不可能娶秦胡为妻,娶为妾也不大可能,最多以为姬妾(歌姬)、婢女。

    第二个原因是董卓父亲的官位太小,按照时间推算,若董卓为董太后之族,那他父亲不可能仅仅只为一个县尉。

    最重要的原因是,何进当年诛灭董太后亲族时,并没有牵连二千石奉车都尉的董旻。

    注三:此处的前因后果后文还会有提及。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