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平行三国之奉先传 > 第014章 劝君立威

第014章 劝君立威

    晃眼间,半年过去了,没有第二份捷报传来。

    长安城内粮草已然见底,所剩无几,导致民心逐渐慌乱起来。

    献帝更是焦虑,若是不能解决粮草问题,只恐城中哗变,自己必将陷入万劫不复。

    此前也不是没有想过办法,曾经下诏令张杨运送粮草,却被韩遂阻隔,不仅根本无法运送进城,反而让韩遂劫掠了不少。

    一来二去,张杨也是有心无力,不再向长安运送粮草了。

    早朝,献帝向群臣询问破敌之策,一向踊跃发言的文臣们却个个缄默不言。

    不仅文臣如此,武将们也都无言以对。

    献帝神情落寞,遍视诸臣,最后依旧将目光落在了吕布身上。或许在献帝心中,吕布就是大汉最后的拯救者。

    吕布与献帝四目相对,心中也是为难,可架不住献帝目光炽热,只好犹豫了片刻后,站了出来,进言道:“臣且修书一封,令张杨领兵助阵,我与张杨里应外合,或许能杀出一条血路。”

    献帝早有此意,却一直不肯明说。

    张杨兼任两郡太守,手中有兵马近三万之众,粮草更是多得数不胜数。

    只是张杨为人仁慈,统兵无力,帐下将领常常不遵命令,张杨却无法约束,反而听之任之。

    这是吕布之所以久久未提这事的原因,他太了解张杨及其手下将领了。

    可是事到如今,无论如何也得试一试了。

    到献帝诏书下达到张杨手中时,张杨就犯了难:你让我送粮可以,你让我出兵可算是为难我了。但如果不出兵,那此前对献帝说的话不就等同于欺君吗?

    正当张杨为难犯愁之时,董昭前来拜会。

    董昭,字公仁,济阴定陶人,原本是袁绍帐下参军,袁绍兵败被斩后,跟随王匡逃到了河内。后来王匡与袁术勾结,遭到了董昭反对,他认为袁氏兄弟皆有谋逆之心,为国家乱臣贼子,应当出兵讨伐,而不是同流合污。

    王匡大为不满,暗有杀董昭之心。

    董昭惊惧,连夜潜逃出了河内,直奔上党而来,投靠了张杨。

    张杨正是从董昭这里获悉了王匡与袁术勾结的消息,恰好又收到了献帝的诏书,于是趁王匡不备,出兵征讨,一战而胜,斩杀了王匡。

    张杨令董昭出任自己的参军,商议军务。

    董昭刚刚进门就看见张杨一副愁闷不乐的样子,心中奇怪,问道:“使君,何事烦闷?”

    张杨大喜:“公仁来得正好。”

    于是将献帝的诏书给董昭看了,董昭大喜:“恭喜使君,贺喜使君。”

    张杨愣住了,他像是看傻子一样看着董昭,不知道他是不是今天出门脑袋被门夹了,这都把张杨给愁死了,他居然还在说风凉话。

    哪里值得恭喜了?何处值得贺喜了?

    董昭回过神来,看着张杨木讷地看着自己,浑身不自在。

    “使君,怎么了?”

    张杨欲哭无泪道:“公仁,这事快把俺给愁死了。”

    董昭一惊:“何出此言?”

    面对董昭的疑问,张杨苦笑道:“只恐杨丑等人不愿与韩遂交战。”

    杨丑乃张杨帐下第一大将,此人面黑目大,声粗如雷,不怒自威,张杨在他面前也常常感到莫名的害怕。此人虽然骁勇,却贪杯好饮,醉后经常胡言乱语、胡作非为,常与人起冲突而不自知,酒醒后就忘了一切。

    董昭第一次见了此人后就心生厌恶,鲜有接触,对其知之甚少。

    听了张杨的话,董昭愕然呆愣了好一阵,他觉得自己听错了,确认道:“使君何意?”

    这也不怪董昭,他虽然知道张杨仁慈,却并不知道张杨对待帐下将领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迁就,很多时候只要不符合将领的想法,张杨根本调动不了他们。

    张杨无奈,解释说:“杨丑等人,从不打没绝对胜算的仗。要他们攻打王匡,他们觉得胜券在握,便会毫不犹豫;可让他们攻打韩遂,寡不敌众,他们断然不肯出兵。”

    确定了自己没有听错后,董昭更加震惊了。

    “使君乃堂堂郡守,竟然调动不了手下将领?天下竟有如此荒唐之事?”

    这话令张杨极度难堪,低头不语。

    董昭心急,语气略重,本以为张杨会见怪,但看到张杨的表情,他立马就反应过来他为什么无法调动帐下将领了,这要说张杨仁慈不假,但却仁慈得有些懦弱了。

    实在想不明白,张杨是如何在这天下大乱、弱肉强食的时代有今日地位的。

    “自古以来,君臣尊卑,上下有别。”董昭放缓了语气,降低了音量,尽量保持心平气和的态度向张杨说道:“使君仁慈,天下咸知。然而使君为郡守,统领郡内军政要务,即为郡内之君上,郡国上下,皆应为使君之命是从,不从者意同谋反,当立斩不赦!”

    张杨闻言惊诧:“岂有父母自杀孩童?”

    “养而不教,父之过也。子儿不孝,父之难也。”

    “这……”

    “自古至今,臣弑君、子杀父者,屡见不鲜,都养而不教之过也。韩非曰:权柄假人,恩威不行,未有为君者而善终,未有为父者而善死。使君今日受胁迫于诸将而不以为然,他日必死于诸将之手。”

    董昭的一席话,听得张杨头皮发麻,脊背发凉。

    “如是,该当如何?”

    “帝王之自称孤寡者,非无亲,须无情也。”

    张杨有心反对,可是话到嘴边,又被他给生生吞了回去。这些道理,他又何尝不懂,可是天生了一颗仁慈之心,总是在关键的时候狠心不下来。然而董昭的话他也听进去了,历史中的那些臣弑君、子杀父的例子跃然脑海,使他惊恐不已。

    “可有铁石心肠之药?”张杨问道。

    “心病犹需心药医,虽灵丹妙药不能治。”

    “公仁教我。”

    “恐怕需要以人首级为药引方可。”

    “啊?”

    张杨惊恐,误以为董昭有杀自己的心,恍然后退。

    “使君勿惊,此乃不得已而为之。”

    董昭却以为是张杨那仁慈的老毛病又犯了。

    “公仁所要何人首级?”

    “不听号令之将。”

    听到这话,张杨当场松了一口气,故作镇静地尴尬一笑。

    于是董昭便与张杨商议,明日召集诸将来大厅议事,暗中埋伏刀斧手,只要有人站出来强烈反对,第一时间就让刀斧手将所有人控制住,然后将不服从命令的主要将领当即斩首。

    张杨犹犹豫豫了一阵,最后还是狠心答应了下来。

    说罢,董昭就要离开,张杨却忽然叫住了他:“公仁刚才看了诏书就说可喜可贺,不知是何意?”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