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征准备

    看到孙元鼎的神色,王承恩哪还不知道他到底在想些什么,不由微微一笑道:“孙大人可是在为这神机箭的造价而发愁?”

    孙元鼎叹了口气拱手答道:“回厂公,正是如此!这神机箭虽威力强大,乃不可多得的神兵利器,但其这高昂的价格,下官担心我大明负担不起啊!恐其最后又与前代的神机箭一样被束之高阁,直至其腐朽报废!”

    孙元鼎说完后,黄得功等人也已经从神机箭造成的震撼中回过了神来,上前闻言后俱都纷纷附和。

    黄得功道:“厂公,武器虽好,但财政堪忧啊!”

    汤若望道:“厂公,我大明百姓身上的担子已经够重的了!”

    杨宗万道:“厂公!请三思而后行!”

    王寿成:“……”

    (你们把话都说完了,我都不知道说啥了。)

    想了想,王寿成上前拱手道:“厂公,下官赞同几位同僚的意见!”

    王承恩:“……”

    看着这几人联名反对的模样,王承恩无语的摇了摇头才道:“咱家何时说过要朝廷出钱了?况且,咱家难道还不知道如今国库的样子吗?”

    孙元鼎疑惑了,拱手询问道:“那厂公您的意思是?”

    王承恩指着场中正在收拾战场的新军们道:“这只新军建立至今可用过陛下一两银子?”

    黄得功摇了摇头,其他人也都摇了摇头。

    “未曾!”

    王承恩点点头,又道:“他们身上的武器,铠甲,粮饷等,没有任何一两银子是从国库出的,既然如此,你们又为何会以为咱家会从国库拿银子造这神机箭?”

    众人沉默了。

    半响后黄得功出列道:“厂公,您如今是凭借着几次抄家以致东厂私库充足,所以才能负担的起新军的一应花销。但不可能一直都有家让厂公您抄的,陛下内帑的银子也犹如无根浮萍,不定何时便会耗尽。到那时,这新军的一应花销终究会落至国库之上,下官不得不为未来打算!”

    王承恩点点头道:“这些道理咱家自然也是知道的,但最起码以咱家如今的财力之丰厚,不出现意外情况的话,至少五年乃至于十年内新军的一应花销斗不用国库负担,而咱家也有信心在这些年里将我大明如今的财政状况扭转,到那时国库便有能力负担新军的一应花销了。但现在,我大明面临着外部威胁,急需战力,所以哪怕明知道装备神机箭会耗资甚重,我们现在也没得选!

    至少,现在还有咱家负担着不是?

    总不能为了省这些银子,就让底下的士卒们在明明有好武器的情况下与后金进行血肉之博吧?”

    听完王承恩的这番话,黄得功等武将异常兴奋。

    没想到王承恩对他们如此重用。

    从文官集团崛起后,整个大明的风气便一发不可收拾的向着重文抑武的方向滑入,逐渐有了故宋的惟有读书高的社会风气。

    这也就导致了他们这些读书人天生就瞧不起当兵的,认为那些当兵的全都是一群粗鄙不堪,只会舞刀弄枪的下贱人!

    但他们从来都没想过,要是没有这些他们鄙视的下贱人,他们又怎能安稳的在家中寒窗苦读、在考场中挥毫泼墨、在京城中因为上榜而跨马游街、在朝堂上夸夸其谈!

    这些他们都不管,他们只认为这些武人天生就该如此付出,且如此下贱,因为他们是武人,而他们则是高贵的读书人!

    孙元鼎等文官因为王承恩的这番话陷入了震撼,也第一次开始正视这些平日里他们都不放在眼中的武人。

    看着不远处那些神情坚毅的士卒们他们不禁开始反思,过去的自己是不是真的太过高高在上了?

    就连厂公都能正视这些武人,为何他们却一直不曾将他们放在心中呢?

    良久,他们心中有了个答案。

    这或许是文武对立的原因吧!

    他们是文人,所以天生打压武人!

    但厂公说得也没错,现在是用到这些武人的时候,那么自己哪怕是装,也不能给厂公拖后腿。

    反正厂公也说了,银子都由他出,那自己等人又何必劝阻呢?

    于是,在经过短暂的沉默后,几位文官互相用眼神进行了一番交流后,最终齐齐拱手道:“厂公今日所言,下官受教!吾等不在反对此事,一切便依厂公之意行事!”

    见此,王承恩露出了由衷的笑容,缓缓点头道:“行,那便如此行事吧,虽然咱家还有好些底牌还没给尔等展示,但想必光是这两项便已经足够尔等心中有底了,咱家也就不在浪费时间了。

    就后日吧,后日新军便出发前往这两处关口协防,尔等以为如何?”

    黄得功等人虽觉时间太赶,但也明白兵贵神速,如今后金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发起进攻,新军自然越快赶到两处关口越好。

    所以稍微迟疑后便齐齐拱手道:“厂公英明!”

    ⋯⋯

    翌日!

    早朝前,太和殿外。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一番繁重的礼节过后,早朝正式开始。

    在先处理了几件鸡毛蒜皮的小事过后,朝会来到了今天这场朝会的主要议题之上。

    先是崇祯告知了百官后金打算入侵的消息,百官震惊,有些投降派甚至都慌了神,说是要送上岁币求和。

    对于这些人崇祯怎么会视而不见,但凡跳出来的全都被王承恩令厂卫拖了出去,不一会儿便有手染血迹的厂卫回来禀报已经处理完了。

    这般残酷的手段登时吓住了剩下的人,顿时不再有人敢提议议和了

    看着底下众臣战栗的表情,王承恩笑了笑,但很快又收敛了起来,脸色严肃的说出来自己的想法!

    “陛下,诸位大人,咱家认为,这次我们不应该单把后金给挡在关外就行了,咱家觉得我们正好可以借这个机会重创后金,从而减轻边境的压力,运气好的话说不定能一举解决这困扰了朝廷几十年的祸患!”

    兵部等人听到这互相看了一眼后,还是兵部尚书站了出来拱手问道:“厂公,计将安出?”

    王承恩咧嘴一笑吐出三个成语:“坚壁清野!请君入瓮!瓮中捉鳖!”

    在经过一番“友好”“和谐”“友善”的君臣“商议”后,众朝臣最终还是同意了王承恩着看起来异常危险的计划。

    没办法,有了前车之鉴,自己等人就算反对也没用只能认同了。

    就这样,这条新的策略被定了下来。

    一众朝臣开始为此时准备了起来,下令的下令,开具文书的开具文书,准备后勤的准备后勤。

    说到后勤,本来文官是想拿下这个活的,但王承恩又岂敢让这群有着“高尚”节操的君子们插手如此重要之事,最终这后勤之事落在了汤若望的头上。

    这位新提拔的亲信欣然应下,并保证绝不会出现差错。

    对于汤若望,王承恩还是放心的,也就点点头同意了。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