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倦云记 > 第二十四章 战事起(下)

第二十四章 战事起(下)

    家丁走后,内堂只有爷孙二人。

    徐幸聪慧,猜测老爷子特意支开二春,估计是有要事同自己商谈。

    徐印雄也不着急,拿起桌边地手巾擦了擦嘴,整齐叠好放在一旁后,才低声说道:“秦方是校事府的人。”

    “校事府?”

    徐幸心头一跳,那可不是什么好地方啊……不由地皱眉,自言自语,“如影随形,跗骨之蛆……就是那个特为监察百官而设立的组织?”

    他自小博览群书,眼界养得宽阔,记忆力也胜常人数倍,略加思索,便在脑海中找到了相应的词条。

    所谓校事,就是“官无局业,职无分限”,主要目的是监督群臣的一举一动,刺举他们的不法行为,事无巨细,皆可上报于皇帝陛下。

    校事首领称为府令,朝廷里的正五品官员,虽然不高,但却拥有一府之权,只尊皇帝诏令。最低级别称为校事散人,无品级,不入官碟,不必经过官吏选拔程序,也不必是有身份和地位的人,只需要听从君王的驱使,为社稷效命,即便是“群盗流寇”,也可以任其施为。

    先帝创立校事府以来,杀伐果决,朝野上下无人不惧怕它的威名,一直是众臣子心头挥之不去的阴云,震慑除奸,至今赫然厉目。

    徐印雄点了点头表示不错,缓缓说道:“前些日子,我飞鸽传书,把淮水城近十年的远调官职变动详略以密信形式发送至京城交给李泗,他仔细调查后,才得知这些秘密情报。”

    “看来老师近些年也没闲着,手脚功夫还挺利索嘛。”

    “不仅如此,他还升任了副掌司。”

    徐印雄转头望了门外一眼,又回头轻笑了一声,故意打击道:“李泗在信中回,他是带人直接闯入校事府的记档处,把刀口架在那文书曹的脖子上逼问的。”

    “真是……”

    徐幸张了张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只好咽了口唾沫,颇为感慨道:“直接……够狠……”

    其实他心里边也没太多惊讶,依照自家老师睚眦必报的性子,干出此事毫不稀奇,只是多少做得有些过头。行为过激恐生出事端,徐幸不由地感到忧心,“校事府与暗部同属朝廷的鹰犬,两者莽撞互掐,此事若是传进天家的耳朵,不怕怪罪?”

    “李泗做事的确冲动了些,但也是为了你好,谁让你是他的关门弟子?万一你有个闪失,他定不会善罢甘休,校事府也不会只偿付这点儿小损颜面的代价。”

    “老师他……”徐幸喉咙哽咽难言,沉默半晌,神色逐渐柔和,“还是那么混蛋……”

    徐印雄挑了挑尽白的眉毛,一边揭弄指尖的倒刺,一边轻笑道:“不必太过担心,暗部乃是陛下亲自下诏从校事府独立出来的组织,身肩皇命。两家一脉相承,明争暗斗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你觉得陛下会帮谁?”

    先皇龙驭宾天之后,当今天子尚且年幼,登基之初,校事府的监察大权便旁落权臣手中,待到皇帝十五岁亲政,想要收权,无奈已经时过境迁,日子太长久,权力分散变得稀碎,难以收拢回来。

    小皇帝是个懂得取舍之人,加上身边不少能臣建议,当即狠下心,分裂了校事府,再从中挑选出与自己统一战线的忠心部属,另起一炉灶。

    这个“炉灶”就是暗部的前身,如今元武一朝正值柴火旺盛之际,它的赫赫威名丝毫不逊色于校事府,甚至隐隐盖过半个头。

    “帮亲不帮理,陛下原来如此护短!”

    徐幸眼睛明亮了几分,只要皇帝老子站在老师这边就好,手握忠君大义,做许多事都会放便许多。

    不过他也被一件事给困惑住了,便向老爷子请教道:“如果情报属实,那么秦方临死前的遗言,就难以琢磨了。”

    身为校事府的暗子,哪怕自杀都要被人榨干最后的价值,而且被逼不得不做,可悲又可叹。

    “洪泽不是告诉过你,武道至人的剑诀哪能轻意获得?”徐印雄摇了摇头,弹走从指尖扣下的老皮,言词霎时锐利起来,字字饱含危险的杀机,“诱骗你前往南京城取剑谱,应该是那帮人的后手。”

    “哪帮人?”

    “从前是你爷爷我的敌人,现在是你叔伯父亲的敌人,将来……不会再有机会成为你的敌人!”

    徐幸听老爷子含糊其辞,顿时翻起白眼,十分不满。他向来埋怨老爷子不把自己的父母当年所做的事情跟他讲,又不告知他们的行踪,一直瞒着他。

    连洪、李都不愿与他透漏分毫,口口声声得说是为了他好,不愿意一位鲜衣怒马的翩翩少年郎知晓真相,就此心染仇恨或悲苦,一生在惶惶荡荡中度过。

    可又有谁知,黑暗中闭着双眼,才是最让人心生慌乱的行为。

    恐惧从来源自于未知。

    徐幸平视老爷子片刻,然后低着头默不作声,可等来等去也等不到下言。

    “算了,我不问了。”

    他瞬间泄了气,一脸沮丧,“京城的那帮人,我手短管不着。可淮水城内还有哪些要谋害我的人,总得说明白吧?”

    “目前只剩下两人。”

    徐印雄轻轻搓了搓手掌,语速渐缓,娓娓说道:“身份尚不确定,你也无须多管,待李泗查明之后,我必定派人料理。”

    说来也巧,李泗当初耍心机,挑了校事五尉不在府内的时辰,才擅闯校事府记档处闹事。

    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他刚翻阅官员调动文件找出秦方的档案不长时间,还没来得及仔细查看余下两人,府左郎中杨子恶居然因急事恰恰赶至。

    杨左郎中是个急性子的人,见此情形当即大怒,两人针尖对麦芒,言语肯定不合,一番争吵下来,总感觉动口互骂输了对方一筹,又是好斗的武人,便当场动起了手。

    你来我往,打得记档处的桌凳俱裂俱碎,门窗残破摇曳,笔墨横飞糊墙,满目疮痍。

    幸好在档案海里泡过澡,颇有眼力见的文书曹请来了府丞大人拉架,这才收手罢战。

    二人都伤得不轻。李泗的右上臂挨了一刀,刀口很深,几可见骨,半边袖子都被鲜血染红了;杨子恶也不好过,左肋中了一记梅花钉,差点洞穿肺叶,说话声都透着无力。

    临走前双方各自撂下一句狠话:“来日再战!”

    便分道扬镳了。

    经此一役,两人算是彻底结下了的梁子。

    徐印雄只说了秦方的身份,其他的人不提名字,徐幸也拿老爷子没得办法,只好转移话题,问道:“听说我朝要与上唐交战,您老何时出征?”

    “明天就走。”

    “这么快?”

    “南阳地远,兵贵神速,多耽搁一天,就会多延误一份战机。”徐印雄淡淡回道。

    他两只手指沾了些水,在桌子上写写画画,似乎在简略描绘草图,比划丈量南阳与淮水的距离。

    徐幸觉得有趣,低头望了一眼,好奇反问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仓促之间出兵乃是兵家大忌,粮草军械尚未准备充足等于自断后路,无法持久与敌军对抗……操之过急了吧?”

    “兵书上学的?”徐印雄眼睛微微眯起,面色十分严肃。

    别看老侯爷这样,其实他心里边很欢喜,自己孙子言辞有序,还是懂些兵法的,将来必定大有出息。

    徐幸很想告诉老爷子,他是从“百家讲坛”上看到的,然后自个再稍微润色一下,但是怕老爷子听了后不解,便把到嘴边的话压回了肚子,顺从地点了点头。

    “兵法是死的,人却是活的。”

    武安侯说了句老生常谈的话,开始教导孙子,传授起沙场征战的经验了。

    “我的手底下不足两千兵甲,是征军队伍之中排行末列的一路。真要打,就得打伏击,先查探地势寻好地点,埋伏起来打敌军一个措手不及。即使敌军士卒众多,且军纪严明不受干扰导致我军不敌,也可按照规划好的撤退路线,从容离去。”

    “攻守有度,凭借的是熟知地理,争夺的……是时间!”

    徐幸听了感觉很有道理,可还是忍不住挑毛病,眨了眨眼睛说道:“假如上唐敌军比我军先驻扎南阳,又该怎么办?”

    “不会发生此类情况。”

    “不会?”

    徐幸蹙眉不解,愈发困惑,“我军未探明敌军的发兵时间,因何肯定?”

    徐印雄微微一笑,“洪泽此时应该已经把我军十日后发兵的消息散播出去了,不出两日,上唐军方定会得知。”

    原来在善水居的时候,洪黑水故意伪装成一副“大老粗”模样,其实是为了诱导看客们不经意间传递谣言,做了个免费的广告而已。

    “谣言止于智者,上唐军方怎会把它当作一回事儿?”徐幸理解老爷子的意思,可还是认为此事纰漏太多,因为“小饵”是不足以掉“大鱼”的。

    譬如两国交战,出兵之前理应谨慎小心,不仅需要打探敌方兵员调动的情报,自家一兵一卒调动更要原原本本地上报,不可有丝毫马虎,上唐军方的掌事者又不孬傻,岂能被区区谣言攻破?

    徐印雄摇了摇头,不以为然,伸出食指先指指自己,又点点徐幸,意有所向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你觉得洪泽是个什么样的人?”

    徐幸低眉垂首,若有所思。

    想他开口能言的那一年,洪泽还是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身板不比当今健硕,说话也没有现在圆滑。

    唯两点不见变化——爱喝酒与好打架。

    “酒鬼?痞子?”

    这是徐幸分析洪泽全身上下的优劣点,所能总结出最恰当的评价,其中也有着半开玩笑的意思。

    徐印雄轻哼一声,既没有否认这个称呼,也没有表示赞同,而是自顾自地说道:“为将者,最忌讳两类人。一种是有勇无谋的莽夫,另一种是空口白牙的书生。自大自负占了个齐全,这至少是外人对洪泽的印象。所以从他口中传出来的军情,不熟悉他的人只会当成是‘失言’所致。”

    徐幸细细想来,若是与洪泽不熟悉,或许第一次相见,许多人都会错误地将其判定为一莽汉。单凭他这些年来屡次挑弄李字潺的神经,府里认识他的人瞧见了,也只会当他又在耍无赖。

    现下仔细一琢磨,却发现这个大大咧咧的方脸汉子倒有几分内秀。

    徐幸点了点头,接着问道:“那‘知彼’又怎么讲?上唐这次领兵之人被摸清楚了?”

    徐印雄笑了笑,这一笑之中似乎饱含深意,“暗部在上唐铺设有谍网,死了三个探子才传回消息,这次南阳战场的统军都督,名叫厉争……”

    “不认识。”

    徐幸张嘴就接过话,再回忆了一下脑海中四国名将的名字,果断表示不知道此人。

    “你当然不认识。”徐印雄知道徐幸意有所指,笑着摇了摇头,“将军榜中虽查无此人,不过他谈兵辨法之名气却响彻了整个上唐国。”

    不是将才还委以重任,徐幸有点搞不懂了,一个纸上谈兵的书生,不正合两类人中的其二吗?

    上唐是想要打仗啊还是要打嘴炮?光靠名头响亮有个屁用?指望战场上和对手平和讲理,劝告敌军弃械投诚啊?

    “上唐国皇太后的亲侄,宇国公的嫡长子。”徐印雄干脆直白了当地说道:“这个厉少安可不是尸位素餐的纨绔子弟。”

    这位厉公子的名声虽然不小,不过为人却很低调,即便他的姑母与父亲权势滔天,但他依然待人温和,深受士族的推崇。

    徐幸恍然道:“皇亲国戚的身份,还是个实权党,怪不得有名气。”

    十数年前,上唐的执政权大半把握在厉太后手中的消息早已传扬四海,女子之身当政依然能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确实让人佩服。

    至于提拔自己侄子,混点军功也是无可厚非。

    徐印雄点了点头,随后话锋一转道:“厉少安年仅二十一岁,外人传诵他少年老成,深谙行军稳重,实则是太过谨慎,做事按部就班不懂变通。这样一来,洪泽散播出去的谣言就足够他思考一阵子了。”

    又接着道:“兵贵神速其实只占了一个先机,开了一个好头,至于之后的仗要怎么打,还得亲自入局,摸清局势变动方能下决定。”

    徐幸沉默了,意识到老爷子戎马一生,现已至晚年还要再起刀兵,面色不由变得沉重起来,纠结了一会儿后,才缓缓说道:“您老……可有把握?”

    徐印雄一挑眉梢,看着自己孙子忧心的模样,略加思索便清楚他在担心什么,于是解释道:“辞官十多年,朝中还有人对我不放心,正好借着这次去前线的机会,试试他们的手段,在战场上面我可没输过。”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如此行事岂非过于冒险?”徐幸皱眉。

    “皇命难违。再者说,你见过手拿屠刀的君子?”徐印雄笑叹一声,“握刀之后再执笔,可就难喽……”

    徐幸一怔,看着老人坚毅的面容,虽满脸沟壑却不显暮气,一时不知该说些什么了。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