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玄幻奇幻 > 西游际 > 17佛的作用

17佛的作用

    老子和燃灯的讨论自然而又自由,空泛而又发散,却不想,这一番谈话却撬动了释迦的大恼,迅速的以此为基础,扩大着自己的势力。而他看得正是世人趋利避害,趋易避难的小心思,这才彻底改变了处事的方式。

    道门的修行时间长,磨砺多,修行起来还苦,燃灯自然没有改变这种本质。但是比起道门,燃灯把一样东西给提高了地位,那就是功德,或者叫功过,其实就是积德,民间又称之为积阴德。这是什么?其实就是做,对天地,对大众有益的事。

    燃灯做的,叫知识青年下乡,把“城里”的知识传授进农村。目的呢,目的却是温故而知新,提高自己的修为。原本布道这个事情是要看人的,道祖就是这样做的,可是燃灯这里就不再看人了,我讲我的,至于你能领悟多少,就看你的资质了。

    也就是说,原本的功德是碰上了合适的就做,不是每一件好事都去做的,而燃灯却是只要是好事,但去做了再说。释迦呢?我干脆主动去找好事做一做。

    于是释迦做着三件事,一是尽量精简修行方法,以后就连唱念阿弥陀佛,都成了修行方法;二是使人心向善,方法则主要是化缘;三是造极乐净土一说,推崇来生,使人心有所皈依。

    这释迦的悟性之高,确实世所罕见。问题是,积功而得来的修为,快确实是快,但是道心不稳,缺少磨砺啊。于是这修炼方式,竟天然的就成了魔的对立面。

    何为魔呢?魔者,磨也,原本是修行者用于磨砺的磨刀石,所谓修心修德,主要对手就是魔。也就是说,原本这魔,用得好了其实是益生菌,可惜的是,世间明大道者有几,大多数人是不明的,自然也是不喜欢的。

    约三年,老子也该去赴千日之约了。

    临别之际,也该是老子功成之日,可是现在却还有未尽,于是说道:“胡教其实很好,就是这名字有点儿太随意。胡乃是古月,古者,老也;月者,阴也。老阴怎么好去教化德育呢?不如唤作佛教吧,佛乃含弼、勃之意,上可辅弼天地,下堪兴起人间。”

    这话上应天道,下应人心,算是两年多以来,西方这一对师徒唯一达成共识的言语了。说完这话,老子飞升而起,两年以来,业已成就仙体。

    老子走后,释迦和燃灯立马一讨论,佛教势力成功建立。此后如来一脉把致力于一切众生的解脱的修行方式称为大乘佛法;以积累功德,经过艰苦的努力,最后达到涅槃境界而自我解脱的方式称为小乘佛法。而魔则彻底的定义为了扰乱身心,破环行善,妨碍修行的事和物了。但是现在嘛,整个教派也没小猫两三只……

    那一边各有所得,这一边老子刚成就的仙体,才飞到金皘山,便以功成大罗,得回了自己前世太上道祖的慧根和一些法力,向后自称为太上老君,从此太上道祖也就成了太上老君了。而太上老君和太上道祖的不同,恰恰就在于老祖分属于三界之外,老君则算是三界之内的。

    太上老君功成后,立马就发现,金皘山内,住了一只板角青牛,乃是万年木精,当即下去收服为坐骑,牛不停蹄的往蜀地青羊肆赶。至于来时的牛儿,却已被老君给遗忘了。或是早有安排?

    而得老子化胡三年的释迦,有了不一样的想法。自他年四十一时开方便之门,其实也是选择性收取学生的,但是现在却觉得,人才是关键,应该大开方便之门,管他什么资质、出生。

    于是年五十二的释迦牟尼广开门徒,并收得须菩提为弟子,十七岁的他隐隐为第一阿罗汉,却正是那护卫之魂。当然,释迦只觉得像,却还未领悟到投胎转世这种东西。

    此后二十多年间,老君一路育文始,教孔子,一路和一众大罗仙们讨论着教学实验所得的收获。坦白讲,作为三界唯一大罗仙培养学校的承办人兼校长,他自己培养的人确实是最多的,但是其他“中学”的教学方式也是可以颁发文凭的,而这一段时期,恰巧就是在商量扩招的问题。那是要直等到第二届蟠桃会召开了。

    西方呢?沙门占据了思潮的高地,渐渐的脱离了异端,成为了主体学说,而这时的内部矛盾则开始凸显起来。释迦自然是伏魔扬佛,继续大开方便之门,但是却并没有因此而得到迅速扩张。

    尽管燃灯是一个好老师,但是他传法不传道,论起修为,释迦是不够看的。是故,尽管佛教大开方便之门,却不是一时显学,你不挑人,人家还挑你呢。那么人家凭什么选择你呢?

    这一点要是想不通,这异国王子,怕也是趁早别继续干了。

    凡人能和仙人一样吗?不能,所以才叫仙凡有别。想当初玉帝花费许多时间,借助天道大势,才能在王母的蟠桃中获取一些分配权,现今的释迦,要人没人,要权没权,哪里能够把自家的思想开花于西方大地。

    人生的成长,在于见识,在于历事。那异国的王子有子有妻,出的家来,却也年过七十。此时妻子具皆不在,却是身灾厄厄,有后称之天王如来者犯五逆十年。直至双贤入灭,直至那王子入灭。

    释迦入灭,须菩提化菩提树,守候,不想,此年已八十的老者涅槃,却是得道升仙。死去生来,在菩提下有所领悟,乃草创大乘,干脆称己为佛,以别仙名。此时正前四百八十五年。

    想他四十五年间身教大于言传,信徒非多,悟了的佛陀陡然间明白了头顶的菩提,正是一直护卫着自己的人,想来眼泪滚滚,不堕红尘。这让释迦牟尼非常的痛心,遂自号为如来。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其实正是心怀这位子弟,人家不仅仅是第一阿罗汉,而且还解空第一,正是说他没有带着什么目的的来,也不知去向了何方,却守护了自己前后五十九年。

    这不是西方第一个升仙的人,也不是最后一个,偏偏那玉帝却在此时看了过来……

    西方的事,有此而已,相反的却是东方,自天庭成立以来,东方仙岛本就是仙人们聚集的地方,不受拘束,自由散漫,新思想层出不穷,谓为散仙。岱屿、员峤、方壶丈、瀛洲、蓬莱者,号为海上五仙山,巨鳌驮载之,天柱绝时,龙伯钓走六只,岱屿、员峤随之沉没。无奈龙伯人大,纷纷饿死,只留下了方丈、瀛洲、蓬莱三岛。随着仙人聚众,纷纷固岛。

    散漫之地,原本并不适合修行,却非常适合思想的蓬勃发展,东木公,东皇泰一尽皆在此地修行。要知道,东胜神洲之地,虽然是“人仙”集聚之场所,但是不喜欢被管束的的仙人们,还都是到此地安享的。

    都放弃了渡量劫?还是都不想知道?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