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都市言情 > 重生之男神养成指南 > 第四章 有钱好办事

第四章 有钱好办事

    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可是万万不能的。

    当你攒足了钱,这个世界就会对你很温柔,你也就不再会患得患失生怕被人辜负;即便有钱不一定幸福,但离开谁你都能从容开始。

    钱虽然很俗,但这个世界都为钱让路,它会令你底气十足。

    男人的魅力大小很大部分取决于事业,证明事业成功无非是名和利。

    不过名和利向来不分家。

    所以想成功很简单,名利二者取其一即可。

    把吉他放回包里,为了能在大学里自由飞翔,苏墨坐在书桌前思考着目前能够赚钱的路子。

    彩票?直接pass,他从来就不相信这玩意。

    股票,目前没资金,玩不动,pass。

    做回程序员?苏墨瞅了两眼除了书以外空荡荡的桌子,好家伙,连设备都没有,咋做?pass!

    巧父难为无米之炊!

    苏墨不免有些郁闷,随手拿起桌子上的《知音》杂志翻了几页,有些往后二十几年的阅历,再看这些青春杂志味同嚼蜡。

    作为新时代比较出名的几家杂志社。

    《知音》算是相当有实力的,今年3月就被评为全国妇联系统先进集体。

    这不,刚过6月,知音杂志社又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集体,月发行量突破450万册,其发行量居世界综合性期刊最新排名第6位。

    虽然故事内容是千遍一律的心灵鸡汤,多以悲惨曲折的爱情故事,以及名人轶事等内容与精英文化形成对垒。

    但架不住人们就喜欢喝鸡汤,听名人们调侃爱情故事。

    那这么一看,给杂志供稿似乎也是一条不错的赚钱路子。

    按照一篇稿子千字400元的价格,大部分杂志社现在都是半月刊,也是一个月可以投两篇稿子,每篇三千字左右,那一个月就是能有2400元稿费。

    付出的是什么,仅仅是点点脑力劳动,纸笔能要几个钱。

    如此一算,简直大大的有利可图啊!

    要知道现在大城市白领的月工资才3000元多点,普通打工人平均工资500元都不到,还累死累活,有时候还要不到钱。

    至于苏墨的老爸苏轻尘在政府办当公务员,一个月也才2000元出头,在皖西市这个地方已然算得上高薪了。

    2400元只是一家杂志社两篇稿子的收入,他要是多投几家呢?

    《青年文摘》,《读者》,《意林》甚至《皖西日报》一类的报社也可以投。

    或许他自己想不出来那么多故事,但没办法,谁让他是重生者,抄书总会吧?

    说干就干,苏墨取出纸笔就开始写,这灵感来了挡都挡不住,一直写到晚上,足足写了三篇稿子足足一万字左右,差点把手都累断了。

    晚上用过午饭,苏墨提笔准备继续写,这次他思考了一下,准备写一部连载的中长篇青春小说投给《知音》。

    小说名字就叫做《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

    说起来他和萧茉染倒是与沈佳宜和柯景腾有点相似又有点不同。

    或者基本上所有人的青春都有着相似之处,那就是喜欢得不到想要的回应,爱而不得大概是人世间最痛苦的事之一了吧。

    柯景腾在感情里是个懦弱的胆小鬼,始终和沈佳宜保持着友人之上恋人未满,最后落了个分道扬镳的地步。

    苏墨或许不是个懦弱的胆小鬼,但最终的结果却和他们两个一样。

    真是有点讽刺。

    感情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主动的人总是会容易输的一败涂地,遍体鳞伤。

    喜欢一个人没有错,被喜欢的人也没有错,那到底谁的错?

    爱的人撕心裂肺,被爱的人永远有持无恐。

    谁的青春不迷茫?

    所谓日久生情不过是对岁月的妥协,一见钟情只是见色起意罢了。

    叹了一口气,苏墨原本是想把沈佳宜和柯景腾两人的感情线以及结局给改改的,最后想想还是算了,不完美才是最完美最真实的结局。

    翌日清晨。

    照常一样,五点钟准时醒来。

    苏墨起床打开窗户,一阵清凉的微风拂面而来。

    少了后世呛鼻的尾气味道,反倒是有点不适应了。

    坐在书桌前发了一会儿呆后,苏墨提起笔打算趁着脑袋清醒继续写个几千字文章。

    两个小时后,用过早饭,苏墨告别出门上班的父母,转头拿着写好的稿件来到本地邮政局把稿件分别寄给了选好的几家杂志社和报社。

    毕竟是第一次投稿,苏墨有些谨慎,杂志社他只投了《知音》和《青年文摘》,报社投了《皖西日报》和《皖省商报》。

    贪多嚼不烂,这个道理他还是懂得,暂定这四家投稿。如果没什么意外的话,他写的文章很大概率会被采纳。

    根据投稿所述,大概十个工作日左右杂志社方面就会给他回信,至于报社估计要慢一点。

    不出苏墨所料,八天后也就是七月底,《知音》和《青年文摘》的回信先后被他从邮政局领回家了。

    拆开两个邮包,里面各有一本样刊和一封信,一张汇款单。

    看样子他的文章应该是赶上了杂志社七月下半月的期刊。

    投给《知音》的因为是中长篇类小说,所以该杂志社的编辑很是客气,信的封面就是:“望,尊敬的“墨语”先生亲启!”

    “墨语”就是苏墨投稿所用的笔名。

    啧啧,虽然还没打开信看内容,苏墨就感觉到了一种莫名的舒爽是怎么回事?

    前世他赚够一千万的时候都没这么爽,这又跟当老板,属下拍马屁那种爽感不同,难道这就是被人尊崇的感觉?

    怪不得古往今来,那么多人都想当名人雅士了。

    这“名”之一字真是妙,妙不可言。

    整理好心情,苏墨打开信件,内容写的很少,不过态度非常诚恳。

    只要苏墨同意签订合同,以后在《知音》杂志社上连载《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知音》就把他的稿酬提高到每千字六百元的水准。

    关于合同大致是相当于后世的独家授权,因为03年华夏的版权问题远不如HK和TW那边完善,所以作为杂志社主要考虑的就是供稿人的诚信问题。

    合同只是加了个保险,能起不起作用还是两码事。

    假如苏墨不打算在《知音》上连载了,完全可以提前宣布完结,转头在别家杂志社比如《青年文摘》上改个名字,主角内容都不用变,继续更新。

    《知音》能怎么办呢?打官司?两部作品名字都不一样,怎么打赢?

    靠内容相似甚至一致来辩解?那天下文章一大抄,一样的、类似的多了去了。

    有那功夫和花费的资金还不如多花点钱买个作者的良心实在管用。

    所以啊,这每千字六百元的稿酬,更多是在刷苏墨的好感度。

    目前来看,苏墨还是挺满意《知音》给的待遇的。

    信的最后追加了一点是:务必优先考虑选择《知音》再刊全本《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

    看样子,《知音》杂志社非常看好苏墨写的这部小说。

    有眼光!连单体出版都想到了,不简单。

    苏墨拿出汇款单一看面额,好家伙,今生的第一笔大钱,足足1800元整,快抵得上老爸一个月的工资了。

    如此看来,《知音》倒是诚意十足,钱先一步给到位,财大气粗就是霸气。

    这更加让苏墨难以拒绝了。

    对了,还有《青年文摘》的没看呢。

    苏墨赶紧拿出另一张汇款单,结果一看才900元整。

    这下倒是抵得上老爸工资了,甚至还有多的!

    同样的三千字,《青年文摘》却只给到了他每千字300元的稿酬。

    足足相差了一倍的待遇。

    行吧,蚊子再小也是肉,终究聊胜于无。

    有了对比,苏墨随意扫了一眼《青年文摘》的信就把它扔到了一边。

    信很简单,表面啥也没有,内容无乎是编辑标准化的一套说辞,夸赞“墨语先生”文笔老练,内容丰富,层次分明,对都市情感剖析到位,引人入胜……

    最后希望“墨语先生”多多投稿。

    说到底实质性的好处是一点没有,典型的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

    “小摘啊,你这不给哥加点钱,哥表示很难办啊!”

    苏墨咂咂嘴,有点不高兴。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