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明歌汉骨 > 第十三章 刀盾弩箭

第十三章 刀盾弩箭

    边军中,刀盾手的攻防招式还真不少,浒山一套功夫练习下来,有几十个动作姿态,辗转腾挪间显得颇为威猛。

    只是这些人初学乍练,招式比较生疏,单独看还能入眼,凑在一块就变得乱七八糟。

    有的流民实在是太笨,学了几遍,仍旧把招式打得“缺胳膊少腿”,急的浒山暴跳如雷,跳脚大骂“蠢货”。

    “哈哈哈”

    “我不是说过嘛,他们这么练肯定不行。”

    吴彪忙出一头大汗,又坐到方楠身边,看到这副景像笑得前仰后合,不时的点指在一旁打趣。

    浒山面沉如水,拿出做总旗时的兵头作派,抄起木棍冲进人群是连踹带打,这就使本就操练杂乱的行伍,顿时就变得鸡飞狗跳。

    “嗳~”

    “没有三两个月,他们也练不出什么明堂。”

    牛秀才捋着杂乱短须,夸张的连声叹气,双腿一盘也坐了下来。

    看他眼角细纹中隐藏的笑意,任谁都清楚,这是在打击浒山热情。

    虽然是嘻闹之言,但不可否认这句话说的到也是实情。

    方楠看在眼中却是微笑不语。

    这么一会功夫,他已经看出来,明时部队操训手段和拼杀套路,在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后,还是非常完整的。

    只是在组织和配合上不如后世细致,这也是因为当下正处于冷兵器向热武器战争转变中,训练思想有些落伍了。

    刀盾手在浒山“死气白脸”强制下,已经列成一排操练,放缓节奏校正招式动作。

    方楠这才注意到,他们施展的刺击和格挡,多是用于单兵对抗,相互之间毫无配合可言。

    其实这也并不奇怪,在古今中外战争发展史上,大多数刀盾兵,根据战斗任务分为两种。

    一是持举立盾防御。

    再就由手持轻盾精悍士兵,组成的突击步兵,用于展开近战或是突击,也就是跳荡兵。

    他们具备一定的冲击力,虽然效果不及骑兵,但突破能力还是非常强的。

    犹其是在近战中,只要被刀盾手贴身,长矛手和弓弩手,就会完全处于下风。

    如果训练得当,士兵配合默契,齐同并进所形成的整体冲击力,会变得非常可观。

    古罗马和十六世纪西班牙的剑盾手,都是同时代战争中的核心力量,在战史上赫赫有名。

    后期之所以会退出历史舞台,不只是因为火器逐渐推广的原因,而是他们均在受到重大损失后,又受到国力衰败的影响,才难以恢复往昔。

    这也与剑盾手选拔条件高,培养周期长不无关系。

    (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远征英国时,舰上搭载了2.1万名步兵,大部分为剑盾兵。

    舰队覆没后,这批当时西班牙最精锐的剑盾兵,也随之葬身海底。

    剑盾兵不同于长枪兵,这个兵种对兵源素质要求较高,训练周期长、装备昂贵,西班牙限于战后经济衰落,就把这个兵种淘汰掉了。

    浒山现在传授的是边军格斗技巧,注重培养个人能力。

    操练精熟后,与流贼打打,或是和土匪火拼还可以占点便宜。

    要是拉到战场上去,与千百人组成的军阵抗衡,那就是开玩笑了。

    这不是人数上的问题,而是取决于战术优劣。

    依靠个人勇武,单打独斗个自为战,根本就杀不过有组织的配合,那样就更体显不出刀盾手的冲击能力。

    方楠想着想着,便信手折了十段树枝,并排插在地上。

    牛秀才不懂军阵之事,捋起短须疑惑看着,而吴彪怎么说也是在边军中混过,看到方楠的举动,低头仔细琢磨起来。

    “只要兄弟们步幅一致,排列出紧密队形进行冲锋,很容易达到突破敌人军阵的目地,采用动作幅度更小的刺击招式,格杀效果也会提高一筹。”

    方楠环视众人,将地上树枝靠得更为紧密,然后轻抚了一下,没有一根被带到,显然是相互得到支撑后,队列变得更加稳定了。

    吴彪手托下巴思考,推演方楠理念布置默然不语。

    他也知晓一些刀盾手的战法,只是平时涉及的不多,一时半会也不敢确定,站起身抖了抖衣服上沾着的草叶,笑道:“咱们先试试吧!”

    刀盾小队一字排开,这次经过方楠指挥,相互之间肩肘贴靠,手举的盾牌,也错落有致如鱼鳞般形成一堵盾墙。

    这个情景浒山和吴彪并不陌生,在边军中是防御时的形态,不同的是,方楠要求更为紧密。

    浒山不禁皱起眉头,在他的印象中,刀盾手相互挤靠在一起,防护性虽然好了,可一但动起来,就会受到步伐节奏和大小影响,队形也马上会乱做一团,那样一来,还怎么去进攻别人。

    “听我口令,保持姿态!”

    方楠这时由横队左侧,向右侧巡视,手握一根树枝敲在大川的盾牌上。

    “向后一点,盾牌再向下一点,对!好!就这样保持住!”

    “丁成向后缩什么?向前些,盾牌再举高点。”

    “嗯”

    “这还差不多!”

    方楠此时一脸严肃,本就干枯晦暗的面孔,露出股肃杀之气。

    深陷的眼窝中,眼球圆瞪显得份外黑白分明,目光流转时带着凌厉神彩。

    谁都能看得出,他现在一言一行是极其认真。

    所有人也收起嘻闹心思,按照要求左脚在前右脚在后错步站立,同时身体微躬,右手持盾牌目视前方。

    方楠检查了一圈又回到队伍左侧,刀盾小队经他这么一调理,姿态也变成得更为齐整。

    “收步!”

    听到方楠的口令,刀盾手同时收回左腿站直了身体。

    “预备!”

    当口令再次响起后,所有人同时跨出左腿,虽然步伐大小略有差异,但队伍仍旧十分整齐,这也是因为每个人的高矮不同,方楠针对性的调整了步幅。

    大家现在都记住自己一步迈出多远,当我喊“一”的时候,就是预备,“二”就是迈右腿,“三”是左腿,“四”右腿。

    方楠拎着木棍,在众人面前又试范了一遍,把一个循环动作又演试一次。

    他将前进的动作拆解开,并且用“一二三四”的口令命名。

    完全是因为,刚才浒山在整体训练时,仍旧是按照边军经验,在标准和尺度,都不规范细致的情况下,训练的不得要领,造成了配合上不能齐同。

    于是方楠才想到用数字口令带起节奏,达到协同一致的目的。

    吴彪和浒山可以说是一点就透,马上就看出来方楠这套操训手段,可比边军方法精细,效果也好得多。

    两人对视一眼,相互在对方眼神中,看到欣喜之色。

    训练了一个时辰,刀盾手前进八步,仍旧保持队列整齐。

    虽然频率慢了点,但在口令节奏影响下,动作齐同度却非常高。

    即便刀盾手贴靠很紧密,也没有出现相互影响的现象。

    现在所有人都看出来,按照这个方法训练,用不了多久,刀盾手前进时,就能达到缓跑加速,蓄力冲阵的程度。

    在弩手掩护下,冲击手执长武器方阵,也不是什么问题。

    还有一个让人意外收获,那就是刀盾手在列队行进时,只要喊着口令,队伍会走的非常整齐。

    “好~好~”

    牛秀才双掌交击,眉目舒展情不自禁的喝起彩来。

    对于军伍之事,他可以说是个门外汉,但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吗,“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牛秀才现在用看热闹的眼光,就能感觉到方楠这个训练手段肯定差不了。

    “哈哈哈”

    “只要操演熟练,我看再走它几十步也能保持整齐。”

    浒山用力拍着吴彪的肩膀,欣喜之色是溢于颜表。

    “几十步算什么?”

    方楠看到他俩高兴的神态,心道,你们要是看到后世阅兵盛况,就知道再走出几百步仍会非常齐整的。

    有了训练方法,青壮们动作虽然生涩,但却不显一丝杂乱。

    他们都清楚当下处境,想要生存下去,必须具备强悍的拼杀能力,所以都十分认真。

    方楠看着眼前这副场景,不禁想到自己孱弱的身体,便拎着根木棍,在大树旁边站定。

    “呵呵哈哈”

    为了尽快恢复臂力,他就捅起了树干。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煅练身体,而且还能提高刺击的准确性。

    虽然是一种笨方法,但在与人搏杀时非常实用。

    只是不过片刻工夫,方楠手掌上便摩出了几个水泡。

    他忍住疼痛没有停止,直到将树干戳出几寸深的小洞。

    天色未亮,吴彪就干起了老本行,带几个人先行探路。

    浒山和大川选拔出适合作剑盾手的流民,拿着简单武器,兴高彩烈窜进树林,一边捕猎一边搜集制弩的材料。

    而方楠则带着剩下的人,抬着受伤的流民,根椐阳光来辨别方向,爬山涉水走了八天。

    直到吴彪带回消息,井陉关最近通过的兵马频繁,哨探遍布方圆百里。

    方楠无奈之下只得提前东转,去正定(今石家庄)附近看看。

    他最初选择去井陉,不过是距离较近,能更快弄到盐和粮食,顺便了解明朝现状。

    如此一来,方楠只好转向正定与井陉间的山区,先找个落脚的地方,毕竟带这么一大群人,招摇过市太过扎眼,肯定会被当作流贼给抓起来。

    好再这些天适应了在荒山野岭中生存,又学会了在山中寻找“兽道”,不用斩棘为径的在山野中行进,所以绕道而行也只用了十天,便走到井陉与正定之间的大寨山。

    这里只距离正定百余里,处于山区与平原的交界地带。

    方楠俯视山脚下蜿蜒的官道,看到不时有三三两两行人,和商帮马车匆匆经过,这才感觉来到了明末。

    想到这一个月的经历,他会心的笑了,周围的流民也跟着大笑起来,可两者笑的含义,却是南辕北辙截然不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