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明歌汉骨 > 第九十章 鞑兵夜袭

第九十章 鞑兵夜袭

    出了石门镇,方楠率领家丁加快行进速度,连续赶超三三两两“气喘吁吁”的卫所兵。

    经过询问,他才知道这些掉队的士兵,全部都是营州后屯卫的。

    指挥使杨国柱,正率领三个千户,两千多人支援大安口。

    在“乙巳之变”中,卫所兵损失严重,虽然经过补充,但现在的卫所能有两千人,已经算是不错了。

    方楠启程时,吩咐家丁每人携带一些粮食,所以同行三十辆马车上,装载的粮草并不多,于是吩咐车夫,顺带上掉队的士兵。

    前行三十多里,方楠发现身穿鸳鸯战袄,呈纵队前进的营洲后屯卫主力。

    这支队伍拉长成三个部分,首尾相距两里多,百余骑兵跑在队伍前列,簇拥着一名三十多岁的武将。

    杨国柱见队伍后面赶过来一支骑兵,心说这是谁的部队,跑的还挺快。

    “兄弟是哪个卫所的?”

    杨国住好奇心起,带停战马随口问了一句。

    士兵马不停蹄匆匆掠过,但却没有一个人回答。

    大川看他是个参将,减缓马速抱拳施礼。

    “神机营方守备的家丁。”

    话音未落,便催马匆匆向前赶去。

    杨国柱看到这些名骑兵,不仅长的魁梧高大,而且身披铁甲武器精良,还是一人双马。

    想了半天,他也没猜出大川口中的方守备,到底是何许人也,不禁在心中暗骂:“这他娘的是哪来的有钱人,要马有马,要甲有甲。”

    他哪里知道,“剑锋队”家丁由于体重过大,加上盔甲武器沉重,普通战马载负几十里便筋疲力尽。

    方楠给他们配双马,也是不得以而为之,并非是充门面摆阔。

    大川带领“剑锋大队”赶超过去不久,方楠和浒山率领部队,也赶了上来。

    看到路边的杨国柱,他在马上抱拳:“兄弟方楠,率领部队支援大安口,将军怎么称呼?

    杨国柱见赶上来的队伍,旗号与过去的那部分骑兵相同,而且多数士兵背着一杆火铳,行伍森然有序。

    所以不敢有轻视之心,连忙抱拳回礼。

    “兄弟是后屯卫指挥使杨国柱,正是去支援大安口。”

    方楠没想到会路遇杨国柱,据他所知,杨国柱在松山会战中,力战不降最后战死。

    “这也算是个汉子。”

    方楠在心中感慨了一下,然后指向不远处的马车。

    “杨将军,后面是小弟的车队,一会儿如果有士兵体力不支,可上车休息。”

    “这么说来,方兄弟也是赶去大安口,幸会,幸会。”

    杨国柱闻言非常高兴,他的部队如果再这样高强度的跑下去,抵达大安口时,能剩下三成人马就不错了。

    收笼掉队士兵需要一天时间,这是距离不远,如果是长途奔袭,收拢工作不是几天能够完成的。

    他的车队,装载着粮食和物资,已经被甩的很远,现在是指望不上了。

    有了这几十辆马车,士兵们可以轮换休息,这让他省了不少心。

    方楠与杨国柱打过招呼后,命令队伍连夜赶路。

    抵达大安口时,杨肇基闻讯出迎,将方楠接进官厅,详细介绍现在大安口和喜峰口的军事态势。

    并且还告知方楠,莽古尔泰已经近逼喜峰口,所以营州中屯卫与右屯卫,于昨天晚上开拔,去支援喜峰口了。

    现在大安口防务,由驻守隘口的卫所兵,会同杨肇基标营,与营州后屯卫来接管。

    “老督师严令,一定要守住大安口五天。”

    “抚宁卫”“营州左卫”和“营州后卫”已经在支援大安口的路上了,五日之内必会到达。

    营州前右两卫,东胜右卫,和兴州三卫,共六个卫所一万一千人,正在迅速支援喜峰口。

    孙太傅已经吩咐“抚宁卫,卢龙卫,开平卫,三个大卫所,也前往喜峰口集结。”

    届时喜峰口将会有两万多明军驻守,只需坚守半个月,莽古尔泰便会因补给不足而自行退去。

    杨肇基讲完兵力部署,向方楠拱手笑道:“这次敌兵撤退后,一定要上奏朝廷为老弟敘功。

    “支援大安口是份内之责,敘功之事,杨总兵就不用放在心上了。”

    方楠这次出兵,不过是打着训练的名目还个人情,跟本就没有想过斩获军功,急忙摆手拒绝。

    “杨总兵,小弟此行为“巡防练兵”,万不可与蓟镇战事联系在一起。”

    蓟辽两府很多要职仍在空悬,每天朝堂上都争议不断,方楠可不想莫名其妙就沾染上什么事非。

    第二天中午,杨国柱带领营州后屯卫才赶到大安口,加上杨肇基亲自带领的镇朔卫,明军已经集结了近八千人。

    在大安口内一处广场上,杨肇基亲自训话,讲了一些鼓励将士勇猛杀敌的事迹。

    但很多人的注意力,却被方楠的家丁队,和夜不收的形象所吸引。

    吴彪带领的夜不收,并没有配戴头盔,身上穿的是“正蓝旗,镶蓝旗,正红旗,镶红旗”的夹铁绵甲,五颜六色显得十分扎眼。

    这副形像与众不同,因此才引起了很多明军士兵的关注。

    方楠把夜不收定位为轻骑兵,所以准备单独设计出轻便的头盔和铠甲。

    现在装备不齐,方楠不允许他们参与战斗,只可以进行侦查和收集情报。

    当晚,杨肇基在官厅中宴请二人。

    酒过三巡,他与杨国柱都对方楠“剑锋大队”的盔甲非常感兴趣。

    方楠让大川站到厅中,使两个人方便察看。

    杨国柱发现盔甲上身,虽然只有四片,却是使用厚达四毫米的“百炼钢”打制,而且胸前还贴附了一块,锃亮照人的圆形钢板,这是李铁锤在方楠那套“大汉将军”明光甲上获得的灵感。

    大川下身穿的是一件夹铁裙甲,看起来有点像女生穿的过膝筒裙,只是前后“开襟”高了些,但让人一看,马上就能确认出是明军装备。

    杨国柱粗略估算一下,全套盔甲有七十多斤,他上摸摸,下瞧瞧,不时用指节敲击几下,然后又扣摸几下钢板。

    “好东西哟”

    “怎么也得三十两银子一副吧?杨国柱羡慕的问道。”

    方楠笑了一笑,“这些都是自己家工坊打制的,上身甲重三十斤,盔四斤,甲裙二十八斤,兽头嵌铁腰带六斤,一共六十八斤,在防御上抵得了双层铁甲。

    杨国柱兴奋的试穿了一下,是赞不绝口。

    他咂咂嘴:“一套就要三十两,你的护卫队七十人,就是一千八百两啊。

    “方兄弟真是大手笔,这样好的盔甲我们可是穿不起”。

    杨肇基捏着酒杯在一旁微微笑着,心道:“这小子现在可是有钱人,装备几千两的盔甲算什么。”

    这也不怪杨国柱感叹,现在卫所兵现在是一两五钱月响,还都难以及时足额发放。

    前段时间朝廷刚发放了一笔钱粮,用来恢复卫所战力,他这才把兵额补充到三千之数。

    兵多了,手头上就有些捉襟见肘,他也只能为每个士兵配发一件鸳鸯战袄,再修补些武器后,基本上也所剩无几。

    方楠笑道:“小弟开办了一家船厂,有几十个铁匠,杨大哥只须拿出一万斤生铁锭,得空帮大哥打制五十套。”

    杨国柱乐得合不拢嘴,连忙给方楠倒酒,搓着双手眉眼带笑十分殷勤,那个模样与死战不退的形象皆然不同。

    方楠要是不了解战史,还真无法相信眼前这个人就是杨国柱。

    “那就多谢兄弟啦!”

    杨国柱用力抱拳,感觉像是放下了一件心事。

    方楠略一思索,便知杨国柱为何如此看重这五十套盔甲。

    原因无它,自己手下有“剑锋”这队勇悍的家丁,其它将领肯定也有尖兵,在战术上用于解决关键问题。

    看得出来,杨国柱此时也正在筹建。

    吃过晚饭,三人围在地图旁,根据夜不收传回的信息,分析满珠习礼可能会采取的破墙方式。

    “夜不收探报,满珠习礼现在距离大安口,还有八十里路程,他好像并不知道,我们已经有所准备。”

    杨肇基用手指在地图上圈画出一片区域,看向二人。

    “这两天,满珠习礼行进是不紧不慢,似乎并不着急,预计明日上午,他才能抵达大安口。”

    杨肇基目视舆图,凝神思考。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一切难料啊。”

    夜里,方楠睡得并不踏实,总感觉有什么不对劲儿的地方。

    临睡前,他叮嘱大川和浒山,“今晚所有人员,衣不卸甲,武器近身,合衣而卧。”

    这次再临大安口,他感到一丝紧张,总觉得会有不好的事情出现,不由得更加小心谨慎。

    入夜之后,关口内外燃起一堆堆篝火,映红了半边天空。

    三更时,杨肇基又增加了三百人上关墙防守,使值班部队达到了七百人。

    方楠巡视一遍家丁营帐,看到所有人都已经休息,他也躺在榻上和衣而卧。

    恍恍惚惚中,方楠梦见大安口外漫天黄沙,在风沙中突然出现一支蒙古骑兵,每个人手执弯弓射出数千羽箭,抛射到边墙上空。

    守卫的士兵,被密集箭雨成片射倒,上千手持弯刀的蒙古骑兵,跳下战马爬上云梯蹬上城墙。

    大川手持青龙偃月刀,左突右杀,无数蒙古兵丧生于刀口。

    突然,一只羽箭射中了他的咽喉,大川口鼻流血仰面摔倒。

    方楠心中一急,由睡梦中惊醒,发现内衣已经被汗水湿透,稳了稳心神,庆幸刚才只是做了一场噩梦。

    拿起茶壶“咕咚”“咕咚”喝了两口,方楠擦掉嘴边水渍,转身准备再次躺下。

    “铛铛铛铛铛……”

    紧促的锣声突然响起,方楠心中一惊。

    “难道是敌袭?”

    “大川,大川。”

    方楠立刻在床上跳起来,伸手就把钢剑抄在手中。

    “哎~……来喽!”

    大川连声回应,快步跑进来。

    “小楠,外面打起来了,蒙古兵蹬上城墙,关门被打开,刚才杨国柱带人顶上去了,不知道现在是什么情况?”

    方楠拎起帽盔步出大帐。

    “快通知吴彪和浒山哥,让他们不必过来,直接把部队带到关口汇合。”

    街道上呼唤叫嚷声噪杂成一片,三五成群明军士兵,不断汇聚涌向关门。

    此时,杨肇基在一群护卫簇拥下,正站在关门不远处指挥。

    方楠发现他右胸扎着布条,鲜血已经浸湿了大片盔甲。

    据往来士兵述说,他才清楚,刚才蒙古骑兵突然出现在关外,对城墙上士兵发动了一次急射。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