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明歌汉骨 > 第一百六十二章寻根问底

第一百六十二章寻根问底

    寨墙之上,金国奇指挥十几架床弩和六门三斤佛郎机,阻击建奴马甲。

    虽然追兵众多,但床弩和佛郎机近距离杀伤效果还不错,延缓了建奴追击,迫使他们在两里外迂回跟随,等待冲锋时机。

    这样一来,金国奇也无计可施了,他看向方楠一眼,无奈的笑了笑:“还是用老弟的火炮打一下看看吧!”

    方楠吩咐小豆子拿出一杆小红旗,向火炮阵地挥了几下,然后站到金国奇身旁,手扶垛口聚精会神向远处观望。

    火炮装备到部队后,方楠这也是第一次用于实战,在兴奋同时,心中又充满了期待。

    “轰轰轰……呜呜……。”

    隆隆炮声在山腰上响起,由于炮弹顶部,有风车式的引爆装制,所以在空中飞行时,呜鸣声音十分悠长响亮。”

    金国奇听到炮弹在空中划过的啸声,他还手搭凉棚向天上望了望。

    轰!轰!轰轰轰轰!轰轰!

    一轮齐射,十二颗炮弹中的六枚,准确落入到一个牛录队列之中,炸得是硝烟滚滚,泥土混杂着雪沫四处飞溅。

    这是火炮第一次应用于正面战场,经过多次修改,方楠对硝化火药威力和炮击精准度,也不是十分了解。

    此时看到半数炮弹命中目标,纷纷触地炸响,提着的心也放了下来。

    一股股硝烟,在火光四射的爆炸中腾空而起,形成一个个灰黑色云朵,在空中渐渐散开,慢慢将这个牛录笼罩在其中。

    队列中爆炸点附近,倒伏着三十多匹战马和建奴尸体,另外还有十几个马甲,缺胳膊断腿,倒伏在炸点外围痛苦的呻吟。

    几天前,宋桥在营寨外围设定了很多射击诸元,所以第一轮火炮齐射,准确率还比较高。

    方楠在千里镜中,虽然没有见到后世炮击那种地动山摇的震撼场景,但也看到了气浪飞卷,人腾马翻的现像。

    虽然甘油炸药,照比近现代的合成炮药,威力小了一些,但方楠仍是满意的点了点头。

    “全部是落地开花!”

    金国奇惊呼了一声。

    看到炮弹爆炸效果,他这时有些不淡定了!

    方楠嘴角上翘,脸上露出一丝淡然微笑。

    转过身,他发现金国奇正用双手擦抹眼睛,举起千里镜仔细观察,脸上逐渐露出一丝心喜,并且还小声的自言自语。

    “火炮炸点很集中,方圆几丈内的泥土和草皮,被爆炸掀飞,几十名建奴被当场炸死了。”

    “好炮,好炮!”

    金国奇又是连声惊叹,挥拳重重砸在垛口上。

    在他的营中,也存有几颗开花炮弹,造价高误差大,使用效果照比方楠的火炮可差远了。

    金国奇放下千里镜,右手扶了一下头盔,“蹬蹬蹬”转身跑下寨墙骑上战马,冲向山腰炮兵阵地。

    金国奇站在一门火炮旁边,首先看到的是,圆柱形尖头炮弹,此时顶部撞针外漏的小风车,已经被套上一个,带有条形镂空的外罩,所以他也看不清内部构造,只能看到略显圆润的弹尖。

    随着炮长一声声指令,金国奇站在旁边,认真观看操炮士兵装弹,校正,发射。

    炮口猛的一缩,然后被制退器推出复位,而炮身只是轻微震动了一下,却并没有像将军炮和佛朗机一样震跳起来。

    操炮士兵迅速清膛,然后继续装弹发射。

    建奴追兵被炸的队形散乱,而且还找不到“轰天雷”出现的位置和原因,更显得错愕纷乱。

    皇太极发现部队损伤越来越大,却没有办法防范,只好下令收兵。

    “哈哈哈哈……”

    金国奇搂住方楠肩膀,神情十分兴奋:“方老弟,这种火炮我要十二门,组建一个炮队,价格就按老弟说的,一千两一门,什么时候能够交货?”

    方楠看到金国奇那副急吼吼的样子,咧嘴笑了一笑。

    “金大哥,这种火炮成本是五百两左右,老弟也不能多要你的银子,只是现在工坊制造急用设备,所以人手不足暂时无法打制。”

    当下,千里营也只有这十二门,说完这些方楠还摊开双手,表示无奈。

    金国奇对一旁的金国凤喊道:“二弟马上去收罗几十名家世清白的铁匠,送到方老弟在德州的工坊。”

    金国凤兴奋的应了一声,转头跑下了寨墙。

    “等等!”

    金国奇忽然又想到了什么,连忙喊了一声。

    “二弟顺便再寻几十名造过海船的工匠,也一同送过去。”

    金国凤二十来岁,性格很活泼,头也没回随口说了一声知道了,然后迅速跳上战马。

    金国奇热情高涨,那个模样,让方楠无奈的摇了摇头。

    经过几日休整,杏山堡援军和千里营士兵也都熟悉起来。

    这几天也学会了“为了谁”“霸王别姬”等几首歌曲,几支部队在长山营寨中,每天欢声笑语歌声阵阵,一扫战争阴霾。

    炮击建奴那天,杨肇基去了锦州,回来后听金国奇描述炮击当时的情形,马上找到方楠索要十六门火炮。

    方楠无法摆脱他的“纠缠”,只好答应明年夏天交付,如果现在要,只有两个字“真没有”。

    这几天,皇太极率领部队,在“长山大营”突遭炮击,损失了几百人,因此他非常郁闷。

    清晨,皇太极又接到哨探奏报,长山明军一边训练一边还唱歌,士气高涨了很多。

    他忧心顿起,马上召集几大贝勒共同商议战情。

    多尔衮把拾到的翠衫骑兵装备,也一同带到汗帐,借此将运粮之战,向众贝勒和皇太极解说明白,免得日后成为他打压两白旗的借口。

    皇太极命护卫递过投矛,在手中颠了一颠,竖起矛杆仔细观察了一下矛头。

    多尔衮在一旁介绍:“矛头是铁制的,但却装着精钢打制的矛尖,两者通过旋纹扣相接。”

    皇太极也发现矛头是浑然一体的结构,只是矛尖儿有半寸长的白色,他用拇指和食指掐住半寸长的矛尖用力一拧。

    矛尖变得松动,他接着又拧动几圈,钢尖便从矛头孔槽中脱落出来。

    皇太极看到矛尖儿下部,有一个带有旋纹的细小铁柱,正好与矛头中心位置,一个内带旋纹的孔洞相吻合。

    皇太极眉头一皱,并未言语,而是看向多尔衮。

    众贝勒也捡起投矛,学着皇太极的样子,用手指拧出矛尖。

    阿巴泰手指粗大,拧动时打滑,只好用牙齿钳住矛尖转动矛杆,这才拧出矛尖。

    代善用手指掐住矛尖,环顾了一下众人:“这种刻画旋纹技巧,营中工匠多会使用,并无奇特之处。”

    多尔衮一手拿着矛杆,另一只手掌中托着矛尖,面向众人说道:“营中工匠的确可以制作旋纹,但要打制如此细小,又要在孔洞中内刻旋纹,并且使两者紧密连接,确是不能。

    据工匠所说,矛头孔内旋纹,和矛尖上的旋纹,都是由模具刻画而成,而我们却无法制造出这样的模具。

    多尔衮又拿起一杆双管马铳,右手指向二尺长的铳管。

    “这就是明国火器专家赵仕桢设计的挚电铳,使用子铳装填极为快捷,虽然是由火绳触发,却极非常适合骑兵使用。”

    多尔衮将两尺长的弯形木托,挟在腋下作射击装,向众贝勒笑道:这比关宁铁骑的烧火棍子好用多了,可惜没有发现明军尸体遗落,现在是有铳无弹。

    皇太极接过马铳,先是在手上掂了掂,然后又挟在腋下单臂托起。

    “不错,很适合骑战使用,泱泱大明多有能人异士,竟造出这么好的武器。”

    “佟养性,你熟悉铳炮,过来说说,我们能不能也造出这种火铳?”

    “这可是好东西呀。”

    皇太极说完,还用左手轻轻抚摸了一下铳身。

    佟养性出身于商贾之家,现在又掌管二十门红衣大炮,对于器械物资格外敏感。

    他拿起马铳反复验看,沉吟片刻之后,向皇太极拱手回道:如今有了成品,我们打造火铳并非什么难事。

    “只是……”

    “只是什么?”

    “别说话吞吞吐吐的!”

    皇太极佯怒,一抖袍袖坐在虎皮椅上。

    “打制马铳所需的材料,市面上都有售卖,只是价格都比较高。”

    “就拿两只铳管来说,就需要六斤苏钢,这就是五两银子成本,加上报废率,铳膛难钻,废品率增加,细算下来八两银子也不高。”

    听到这里,皇太极眉毛一皱,心说这价格,都已经赶上半套铁甲了。

    “另外,挚电铳弹丸都是弹药一体,与佛郎机子铳结构差不多,若是想提高气密性,就必须便用纯铜弹壳,虽说不是一次性消耗,但是用于战斗总会磨损,可以说打出的都是钱,一只成品火铳加,没有二十两银子做不出来。”

    “竟然这么贵?造价与环臂铁甲不相上下。”

    皇太极轻捋短须若有所思,“估计那些绿袍骑兵,必然是明国一支特殊部队,只有那几百人才,装备了这种火铳。

    “对了,绿袍骑兵的根底查清了没有?”

    “济尔哈郎,现在有眉目了吗?”

    “回皇上,这几本全查出来了!”

    “嗯”

    “你说说吧!”

    “绿袍骑兵,现在已经更名为翠衫骑兵,隶属于明国漕运总督府的千里营。”

    “什么千里营?以前没听说过有这么一号部队。”

    “济尔哈郎,你慢点说。”

    皇太极喝了一口茶水,抬手示意各大贝勒都坐下听听。

    “回大汗,说起这个千里营,可能知道的人并不多,但是论起他的出处和战例,在座诸位都不陌生。”

    “该部兵马,脱胎于明国原兵部右侍郎,刘之纶手下的一支弓弩营,在已巳之变后期,竟成功躲过了娘娘山之役,没有同刘之纶所部一同覆灭,反而深入满城等地大肆破坏。”

    “原来苏和泰那个牛录,是被他们伏击的。”

    代善满面怒容,忽然站起紧握双拳,一副总算找到仇人的模样。

    “二贝勒先别动怒,让济尔哈郎继续说下去。”

    苏和泰牛录遭遇伏击全军无一生还,这一直是代善的隐痛,他始终没有查出是哪部明军干的,现在知道仇人是谁,恨不得马上就去复仇?

    代善重重拍了一下桌几,向皇太极拱了拱手又坐回到椅子上,暗自寻思找个机会,一定要将那伙明军斩杀干净。

    “呵呵呵呵”

    “吃暗亏的,可不只有二贝勒的正红旗。”

    济尔哈郎扫了一眼莽古尔泰,淡谈一笑。

    众人听他这么一说,立刻都来了精神头,面带专注之色,开始认真倾听济尔哈郎讲述。

    “谁曾想到,在明军进攻遵化时,还是他们首先攻上城头,迫使阿敏只能弃城而逃。”

    “还有什么?继续说。”

    皇太极突然出言打断,这让济尔哈郎想到,关于裁撤阿敏镶蓝旗旗主的诸多内幕,立刻话锋一转。

    “该部人马,在已巳之战后被编入京营,曾两次在大安口,会同蓟镇兵马与我军大战。”

    说到这里,济尔哈郎面带微笑,向莽古尔泰拱了拱手。

    “这些大家都知道了,快点说些别的。”

    莽古尔泰鸡皮蒜脸的挥手示意,让济尔哈郎把这段省略过去。

    他这番率直举动,引来众贝勒一阵轻笑,就连皇太极也憋不住轻咳两声,点头示意济尔哈郎跳过这段内容。

    “去年春季,该部明军进行扩编,同时调配到临清,归漕运总督府节制,一路沿河南下剿匪,曾奔袭千里连续作战,一举全歼实力最强的两股悍匪,并且由此得名“千里营”。

    “该部人马虽说是一支新军,但纵观他们这两年的战例,在大明国内,算是比较活跃的部队,而且获得了崇祯的支持。”

    “绿袍骑兵,只是千里营中一支小股部队,在未获调遣之下,就出现在大凌河战场,这就说明他们极其好战,而且还深受明国皇帝坦护。”

    “哦?”

    “原来是这两年新堀起的一支部队。”

    皇太极伴随努尔哈赤征战,通晓明朝边镇近几十年的变化,从李成梁到戚继光,他对明朝常会掘起一些劲旅并不意外。

    “说说主将是谁吧!”

    皇太极端起茶碗,说完低头轻嘬了一口,看似并未太过再意。

    与军队相比,他更关注明朝内部政局,相信没有政治支撑,再强悍的部队,也无法打赢对手。

    这时,济尔哈郎在衣袖中抽出一张纸条,翻来复去看了两遍,脸上露出狐疑之色。

    “济尔哈郎你这是怎么了?捡主要的说说就行!”

    皇太极有些不耐,轻轻将茶碗顿放在几案上。

    “呵呵呵……”

    “大汗,这个人的作为有些匪夷所思。”

    济尔哈郎笑着抖了抖手中的纸条,见皇太极面色不善,立刻双手撑开照本宣科。

    “千里营主将方楠,年约甘十有一,出生地不详,曾经系太行山中一介土匪。”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