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明歌汉骨 > 第一百七十六章 孤注一掷

第一百七十六章 孤注一掷

    方楠看完书信后,不禁莞尔一笑,眼前清晰浮现出萧思音的影像。

    顺手拆开了第二封信:几日前刘宗周到访天音楼,在歌曲中感受到她的感伤,进而开导了几句,解开了她内心中不少忧惑。

    经过萧思音再三肯求,刘宗周才答应收她为记名弟子学习理学。

    萧思音果断将香音楼交给了王丰,只带一名小丫鬟,跟随刘宗周和几名师兄游学去了。

    方楠看完信后,感觉自己有负于她的情意,平时对她关心又太少,使本就举目无亲的萧思音,生出了不少忧思。

    不知觉间,萧思音已经在方楠心中,占据了一块重要位置。

    刘宗周这个老头,方楠并不了解,前世与朋友调侃时,偶然听说过他在南明朝覆灭后,不肯成为满清子民,为唤醒民众反抗,绝食而亡。

    方楠非常钦佩他这种具有钢骨品性的文人,因此还有些印像。

    能够被刘宗周收为记名弟子,方楠还是很为萧思音感到庆幸,只是不知道何时才能再次相见,不过依她跳脱的性子,想来应该不会很久。

    晚饭时,方楠对孙承宗提起刘宗周这个人,孙承宗放下碗筷轻捋胡须微微一笑:“刘宗周此人过于迂腐,但性情耿直,这几年开始研究程朱理学,是当代的一名“大家”。

    牛秀才带来的书信,通篇都是注意安全,最后说了一件喜事,等这场战事结束以后,他要娶妻了,现在万事俱备,只等方楠回来操办。

    放下书信,方楠嘴角微抿,脸上露出淡淡的笑意:口中低声骂了一句,早就看出来你按耐不住了。

    千里营中,每个士兵都收到了家书,在得知家中安好,生活过得蒸蒸日上后,他们心中少了对亲人的牵挂,部队精神面貌都有所提高。

    这几天,明军虽然连续进行袭扰,但皇太极却稳如泰山,反而加紧对大凌河城进攻和劝降,只是派出几支骑兵,应付小股夜不收袭扰。

    这就使孙承宗和杨肇基有点着急。

    毕竟距上次运粮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大凌河城中的粮食,现在肯定难以为继。

    帅帐之中,方楠随两人一同望着沙盘发呆,杨肇基左手捏着代表炮营的小红旗,插到大凌河城与小凌河之间,然后又微微的摇了摇头。

    他左手捏着小旗又在几处地点插下,拔起,最后叹了一口气:火炮机动性很好,只是在建奴大营五里外开炮,逃脱机率太小了。

    “如果炮弹能打到七里,那就好办了,打完之后能够有更多时间撤离。”

    “那样的话,皇太极可就再也坐不住了。”

    “这个嘛?可以有!”

    方楠站在旁边,抱着肩膀呵呵笑道。

    杨肇基闻言眼睛一亮,但是瞬间又变得无精打采,看向方楠一敝嘴:和光就不要逗我了,老哥打了这么多年仗,据我所知,能够打到七里远的火炮,只有宁远和山海关城上的二十几门大将军炮,但都重量太大,不方便运输。

    孙承宗在旁边看着沙盘,点头应承他的说法。

    方楠搂住杨肇基的肩膀:“这个难点还是可以解决的。”

    杨肇基闻言还是摇了摇头。

    “呵呵呵”

    “和光,所言非虚,几日前刚刚运来的重炮,能够打到十里远,虽然只有八门,但也能让皇太极,无法安心攻城了。”

    “走,一同去炮营看看!”

    孙承宗起身披上大氅,看向二人笑道。

    方楠向帐中护卫挥手,几名士卒飞快抬来一张软椅,帮助杨肇基披上皮裘。

    炮营暂时被安置在长山寨墙之后,方楠等人在远处,便看到八根斜指向天的炮管。

    营寨中,宋桥正在指挥四百多个士兵,轮流熟悉火炮操作。

    冯敬康率领一部分新营炮手,也加入到训练之中。

    当孙承宗和杨肇基,看到他那副弼马温妆扮时,也忍俊不禁。

    宋桥见三人到来,马上吹响铜哨,士兵快速在营地一角列队。

    宋桥与冯敬康小跑到方楠面前立正,手扶腰刀高声大吼:“火炮大队正在训练,请将军指示。”

    方楠笑着点了点头,回身搀扶孙承宗,走向营地中排列整齐的八门火炮,宋桥和冯敬康这时退到几人身旁陪同介绍。

    八门舰改火炮,身管均匀笔直长有九尺,与三寸步炮结构相同,由外观上看,整体要比青铜大将军炮更大,需要六匹挽马拖动,以孙承宗和杨肇基对火炮的认知,也只能看到这些了。

    而方楠确很清楚实际数据,眼前这八门火炮,是正规的舰用加农炮,可不是那十二门步兵炮能比的,虽然口径上只多出半寸,但炮弹却重达二十斤,装药量增加了近一倍,平射距离达到了四里,使用榴弹可达十二里,命中距离也高达六里,总重一千八百余斤,是三寸步炮两倍有余。

    孙承宗仰首看向炮口时,紧皱的眉头舒展了一些。

    而杨肇基却依然神情凝重。

    “虽然危胁建奴的火炮有了,但这还足以迫使皇太极尽遣主力跨过小凌河,即便达到目标,解围部队也拥有一天时间发动攻击,还是太紧迫了。”

    他沉思了片刻,绝然看向孙承宗:只有放弃小凌河西岸营地和冯敬康手下的三十门火炮,才能让皇太极看到,攻破长山大营的希望。

    不然的话,他还不能够下定决心,渡过小凌河攻打长山大营。

    孙承宗手捋胡须微微点头:“太初分析的不错,这次咱们方大老板,可要花点本钱了。”

    夜幕刚刚降临,在笔架山码头上,六十艘马船和沙船,在杨华征率领下悄然驶出了港口。

    此时在小凌河边,八门火炮,在四十个马夫驾驭下,由八十匹挽马牵引,逐门小心翼翼驶过浮桥。

    杨肇基携同王之敬,率领仅有的四千各部骑兵,加上一万步卒,在百余辆偏厢车掩护下,向北快速行进。

    千里营士兵,全部披上白色披风,由方楠亲自率领,沿小凌河东岸向南行进十里后向东急行。

    这次进攻,方楠不但带上了千里营的全部人马,还有一千名因为家中有亲人被围困,自告奋勇充任陷阵兵的辽镇士卒。

    出发不久,天空中洋洋洒洒飘落起雪花,为方楠隐蔽行军增加不少便利。

    孙承宗站在长山大营的寨墙上,遥望着两只部队渡过小凌河,目光中充满了坚定。

    两支人马是他最后本钱,这位耄耋老人做了自己人生中,唯一的一次孤注一掷。

    “老爷京城来人了!”

    “那就带他过来吧!”

    卢九德恭恭敬敬的将崇祯的手书,交到老仆手里。

    孙承宗看完书信,望向天空中飘洒的雪花,凝视了良久。

    冯敬康骑在战马上,仍然穿着那套五品官服,披上方楠赠送的银狐披风,看起来还是有点不仑不类,他此时正不停督促着炮队,加快前进速度。

    冯敬康没有想到,自己能够指挥重炮炮队,每当看到九尺长炮管斜指向天空,心中就有一种莫名的兴奋。

    重炮要比三寸步炮大了一倍,冯敬康第一眼看到时,便深深的被它吸引。

    这次行动,方楠将八门火炮交由他指挥,乐得冯敬康半宿没睡,每当想起这件事,他都会晃着脑袋沉醉一下。

    宋桥派来的辅导员,远远跟在后面,他真是怕了这个求知欲,近乎于疯狂的游击将军了。

    只要被冯敬康粘上,那就是一通不休不止的提问,各种刁钻细致的问题层出不穷,有时候实在解答不了,就带他去问宋桥。

    不过让方楠欣慰的是,冯敬康还有些测距定位的天赋,在估算炮弹落点上,并不比宋桥差多少。

    估计这可能是与他做过多年的夜不收,经常进行窥探有些关系。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