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锦衣辅国 > 286、朝争3

286、朝争3

    这绝非夸张,一个人能够扭曲到什么样,看看朱祁镇就知道了,他做不出来的事情,估计没多少,认贼作父都毫无压力,卖自己的江山都毫无压力,其他的事情还有什么他做不出来的?

    这位也是个奇葩了,不比完颜构差多少。

    就在这种风波之下,时间慢慢过去,朝廷上下,不论文武,只要觉得自己有那么几分希望的,都开始上蹿下跳,四处钻营,这种事情不赶紧瞪起眼睛来还等啥?搏一搏,万一呢?

    万一上面的人眼瞎,选了我呢?

    大部分人都是这样的心里,毕竟自己有几把刷子,大多数人还是有点数的,只不过是抱着侥幸心理罢了。

    倒是内阁推荐的几人,李秉、白圭、王竑没什么动作,李秉、王竑赋闲在家,白圭则是通政司右通政使,虽然此时的通政使没多大权势了,但也算是一方山头了。

    尽管三边总制非常诱人,但苦也是真苦!白圭虽有报国之心,却也不敢说自己一定就能办好这个差事。要把整个陕西给管起来,军政一把抓,没点本事可不行。

    所以,反而是李、白、王三个最有希望的人在整个风波中岿然不动,反倒是那些凑数的在哪儿搞风搞雨的,整个朝廷被这些人给闹得乌烟瘴气。

    这些跟张璟没什么关系,虽然这么大的阵仗是张楷这老先生因为他而弄出来的,但张璟并不会因此而心生愧疚,他现在哪里顾得上这个?

    边墙的修建到了关键时刻,经过四个多月的修筑,已经近乎完工了。虽然是充分利用地形以及故长城,铲山而成,但有些关键的地方还是不能马虎的,不说包砖,起码也得夯土吧。这可是关乎将士的性命、百姓的安定、国家的安全,是万万马虎不得的。

    张璟是运气好,遇到了一个张楷这样的搭档,非但不拆他的台,不跟他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反而无条件支持他。

    这真的是张璟运气好,遇到了一个没有一身腐儒毛病的同僚,否则,张璟就等着各种扯皮吧。就算无法阻止什么,也得好好恶心一下张璟。

    没办法,这是文武双方的立场决定的。大明的某些文官们干别的不行,但论起嘴上一套、做起来一套的本事,他们认第一,没人敢认第二。

    嘴上是主义,心里全是特么的生意。让他们自我标榜,个个都是不世出的大清官,实际上呢?老百姓的日子好过了,家里的那万顷良田,谁给他们种?谁还卖儿卖女,他们家的下人从哪里来?

    所以说,这是一个阶级离场问题。

    文武之争也是一样,你武臣的权力大了,我们文臣的权力就会缩水,这怎么可以!亏谁,也不能亏我们这些读圣贤书的官老爷啊。

    都是立场决定的。

    而张楷如此支持张璟,一来,老先生并非真正的官僚,老先生是真正的士大夫,和那些只知道揽权捞钱的厌物天生就不是一路人。这也算是这个时代读书人的两个进化方向吧,一个自然是进化成张楷老先生这种以家国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而另一种则成了令人不齿、只知利益的官僚政客。

    二来,老先生的性格狷介清高,对于看不上的人,自然没什么好说的,但若是能入得了他的法眼,他可不会管你是文官还是武将,只要对了他们脾气,那就青眼有加。

    不要以为如张楷这种老先生书读的这么好,能诗善文,就一定是顽固不化的书呆子。这样认为可就大错特错了。

    越是老先生这样的人,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便越强,因为他们知道学无止境的道理,而且心胸开阔,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并非是一句空洞洞的口号,而是真正的学问人所追求的探索、求索精神。

    正如屈原所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若是连这点胸怀都没有,怎么配谈“成就”二字?

    而古代的读书人之所以被刻板的理解成抱残守缺的保守、不知变通、迂腐形象,只能说,如老先生这般,充满求真务实精神的、真正的读书人太少了。

    或许这些人刚开始的时候,纷纷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己任,但随着地位的变化、岁月的流逝,他们往往忘记了自己的初心,而变成了自己讨厌的颜色。

    “东翁,”方言在徒弟的搀扶下,和张璟等人一起爬上了红山,红山虽然不高,但老先生年纪也不小了,而且跟着在野外熬了四个多月,别说老先生了,就连张璟都有些受不住了,“此处老朽已经看过了,若修筑哨台,规模太小的话,倒是没必要了。”

    张璟当然知道,这里与其说是一座哨台,倒不如说是一处堡寨,皆因此处位置险要,控南北咽喉,北虏若想侵犯榆林,此台一旦修筑完成,北虏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自己的眼睛。

    而且此地易守难攻,扼守南北咽喉,在此驻扎一哨士卒,便可以与榆林城形成守望之势。北虏若是想攻打此台,张璟便可挥师来救,届时里外合击,北虏定然是讨不了好果子吃。

    而北虏若是敢绕过此台,直接攻打榆林城,那么此次守军完全可以截断北虏后路,让北虏进退不得。

    要形成这等战略优势,就得看方言老先生怎么依据此处的地形,建造出一座雄关来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咱们还剩不少银子。”边墙已经修了个七七八八,张璟心里高兴,边墙修筑起来,就代表延绥镇有了一定的战略纵深,便可以一改之前只能疲于应对、被动防守的局面了。

    现在能够让这种局面变得更好一些,哪怕耗费点银钱,张璟也不会心疼,反正还剩不少银子呢,可劲造!民夫也是现成的,干脆一劳永逸,省的以后还得重新征兆,怪麻烦的。

    “这倒不是银子的事儿。”方言摇摇头,按照张璟的要求,这座瞭望台起码得十丈多高,以现在的技术,这不是什么苦难的事情,但难在在山上筑这么高的建筑,对于建筑技术和材料的要求可不是一般的高。

    光用夯土,是造不了这么高的城的。砖头、石料、木料都需要准备,光准备材料,起码就得小半年。

    “今年准备材料,明年修筑吧。”方言把自己的打算告诉了张璟。

    张璟虽然着急,但也知道这种事情急不得,当下也只能答应了,专业的事情,就得听专业人员的,他一个外行,胡乱发表意见、做决定的话,很容易出问题的。

    眼看边墙快修完了,张璟也松了口气,从三月份一直忙到现在,七月底快八月了,用不了一个月,北虏估计又要开始不安分了。

    根据哨骑的消息,毛里孩部已经开始往河套迁移了,今年据说足足有四万余人,大小部族十几个,算是毛里孩大部分的家底了。

    去年毛里孩和孛来去宁夏转了一圈,收获却没那么大,宁夏那个地方,过于荒僻,能抢点什么东西?所以,今年他不打算跟孛来一起活动了,所以早早的就开始准备前往河套驻冬了。

    河套水草丰美,虽然得地方大明军队,但毛里孩也知道,此时的大明可不是太祖、太宗时期的大明了,能够固守防线就不错了,出兵河套、千里奔袭,对于此时的大明而言,可没那么简单。

    所以,他一点都不担心。即便大明的边军会偶尔派兵搜套,也不过是小打小闹,若是以前自己的部族只有很少一部分族人迁来河套的话,还会顾忌一二。

    但今年,毛里孩打算举族前往河套,以后就不打算走了,自然就更不会把明军放在眼里的。

    延绥镇总共才两万余士卒,要防守近两千里的防线,大明拿什么跟兵强马壮的他打仗?这倒并非毛里孩盲目自信,打阵地战,明军的确可以以一当十,但那是在有充足补给的情况下。

    毛里孩就不信,深入河套的明军能跟据城而守的明军一样,有充足的补给,可以跟自己打消耗战。

    所以,毛里孩完全不担心明军所谓的“剿套”。你们把补给线拉的这么长,看看谁先承受不住。

    若是明军不来“剿套”,毛里孩也不会闲着,你明军能修墙,难道我们就不能破坏了?明军这种长蛇阵,只要突破一个点,便等于全线突破!届时自己兵强马壮,来去如风,明军凭什么跟自己打?

    正在帐中休息的毛里孩一边喝酒吃肉,一边琢磨自己举族迁往河套地区的利弊得失。

    想来想去,他都没想到明军能拿出什么有效的办法来,遏制自己。所以,毛里孩毫不犹豫的拒绝了孛来邀请他今年继续从宁夏入边的提议。

    宁夏那个鬼地方本来就没有多少百姓,加之去岁种兴的战死,势必会让宁夏的守军加强戒备,今年还想跟去年一样,直接打到固原城下,就别做那个清秋大梦了。

    驻守固原的柳溥就算是只猪,今年也会加强防备的,怎么可能还会让孛来轻轻松松的南下。

    毛里孩想的不错,柳溥的确不是猪,问题是,柳溥连猪都不如!去岁因为他未曾及时救援,致使孛来、毛里孩大肆抢掠一番后,满载而归。

    朱祁镇却并未处置柳溥,因为柳溥是他的亲信,出了这么大的纰漏,朱祁镇也不过是不痛不痒的训斥了柳溥几句罢了。

    这肯定让柳溥更加变本加厉的。破罐子破摔呗,我就是畏战不出,怎么了?反正宁夏镇这破地方也没几个百姓,让鞑贼可劲的抢,才抢多少东西?

    至于会因此而死多少人,会有多少人家破人亡,他才不管呢,反正死的人又不是他。

    也难怪大家都看不起勋臣,甚至连整个武将群体的风评都被害。就是因为柳溥这种人给害的,再加上有人推波助澜、变本加厉,武将于是也就成了怕死、饭桶、败类的代名词了。

    一来,话语权不在自己手上,二来有些武将做的的确不地道,人家能不编排你吗?

    况且还事关朝政大权,可不是得可劲的黑你。哪怕你没有那么多破事儿,都得给你编造出来,更何况像柳溥这样的武臣越来越多。

    打仗不行,见到敌人一个个跑的比兔子都快,捞起钱来又不择手段,多下作的事儿都干的出来,不黑你黑谁?

    不出意外,孛来今年在宁夏定然还是畅通无阻,若是他乐意,能一口气打到长安府。

    但毛里孩若是想复制孛来的胜利,可没那么容易。

    张璟不是柳溥,岂会容忍毛里孩耀武扬威?就算张璟兵力不足,无法发起剿套之战,但只做防御,让毛里孩不得寸进,还是能够做到的。

    毛里孩部族的人虽然多,但女人老弱至少占一大半,算一下,毛里孩的可战之兵,也不过万余人罢了。他起码得留下一半人马,防守老巢。

    若是毛里孩该尽起大军南下,张璟就敢率精锐来个千里奔袭,先抄了毛里孩的老巢!

    毛里孩也是做到北虏太师的人物,将来更是把孛来给杀了,岂会连这点谋略都没有?所以,毛里孩即便是南侵,最多也只能派出个三、四千人。

    三四千人好干嘛的?若是想玩点什么花活,什么围点打援、多点开花之类的,张璟保证让他们有来无回。

    三、四千骑兵聚在一起,若是无法将他们诱至预设战场,张璟肯定是没办法一口气吃掉的,因为打不过,北虏可以跑,一旦北虏逃跑,张璟大概率是追不上的。不论是马匹,还是骑术,大明的骑兵还是要比北虏差一点的。

    这没什么可讳言的,差距就是差距。别的不说,大明的马政此时形同虚设,太祖订下的那套官民联合养马的政策早就崩坏了。

    大明从鼎盛时期的九十多万匹马,到现在的无马可用,用了仅仅几十年的时间,也是够讽刺的了。马匹不行,士兵的素知再高,可以以一当十,但追不上人,有什么用处?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