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玄幻奇幻 > 圣人不死 > 第二百九十二章:类比皇考仁庙祖父

第二百九十二章:类比皇考仁庙祖父

    “百家文官没有动作,全楚会馆一直很安静,新年期间大门紧闭,张正没有与任何人见面。”怀恩没有隐瞒,恭敬的回答景泰帝。

    他很清楚这不是景泰帝希望听到的消息。

    但,锦衣卫监视的情报,就是如此。

    景泰帝收复了部分锦衣卫,却无法真正掌控大权,完全无法重现锦衣卫在太祖、太宗时期的权威,检查百官的情况,更像是水中月一样。

    最为关键,还是仁宗上位的时候,东厂和锦衣卫被压制的厉害,很难再次恢复曾经的辉煌。

    宣帝在位的时候,对东厂和锦衣卫进行的改革措施,分割了两者重叠的权力,又继续存在互相监督。

    锦衣卫这个天子亲卫,成为了对外的情报,监视机构。

    东厂则是成为了对内机构,检查百官,保护皇帝。

    景泰帝从上位就不信任东厂,多次削减东厂的资金、权力,更是更换了几次东厂提督太监,想要收复、掌控,最终却都以失败告终。

    东厂的内宦从上到下,都是宣帝时期的老人,被宣帝信任,效忠自然是正统。

    景泰帝是宣帝的次子,却不是正统继承人,是正雍帝天崩北狩期间,被诸子百家强推上去的。

    在这些家奴的眼中,自然算不得正统,更是被视为谋逆。

    特别是上皇南归,景泰帝没有还政正雍帝,让东厂上下一直对景泰帝怀恨在心,抱有极大的恶意。

    至于景泰帝曾经想要裁撤东厂,又或者另立一个新的类似东厂机构,在各方面的制约下,没有半点机会。

    何况,在东厂失去了皇帝支持下,又被百家文官围攻,是太后一直在维持东厂运转,越发让东厂对太后和正雍帝感恩戴德。

    内宦是皇帝的家奴,是没有人权,是被士大夫们厌恶的存在。

    圣汉的崩灭,多少与内宦存在一点的关系。

    后来南方建立的中原汉家王朝,先后的覆灭,同样与内宦存在一定的联系。

    特别是旧宋王朝,皇帝为了限制士大夫的权力,提拔内宦对抗,让士大夫们更加的厌恶与掀起。

    天元太祖总结了内宦危害,定下了内宦不得干政的组训。

    只是,后来太宗皇帝修建北都,建紫禁城,三月大火,锦衣卫灭火不及时,不得以建立东厂,以内宦为主,监视皇宫,保护皇帝。

    而,宣帝在位,被繁琐的国政缠身,又加上百家文官的逼迫,不得不提拔内宦,建立司礼监,来对抗内阁与百官。

    东厂更是在宣帝手中,成为了对付内阁和百官的利器。

    宣帝在朝,南都的科举舞弊案,税赋偷漏案,就是宣帝依靠东厂掀起的大案。

    可惜,景泰帝在无法掌控东厂,收复皇宫全部内宦为自己所用,基本上失去了对内阁和百官的抗衡,无法做到与自己父亲宣帝一样的手段。

    漠东大捷,打的瓦剌的马哈木身死,草原王廷假意臣服,宣扬宣帝武功,展布皇权。

    南都科举舞弊案,税赋偷漏案,更是逼得士绅大族和南方书院,不得不求助学宫,来放弃利益,唯皇权独尊。

    其中,有武勋的功劳,更多是内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继续监视,放出一些谣言,说上皇喜朱见原,说出了‘类比皇考仁庙祖父’的言论。”

    景泰帝心累无比,道。

    他自然是不愿意自己好不容坐上的皇位,到头来是一场空,不是自己一脉的后人坐。

    那就必须要把魏王治好,中原散修没有能力,玄门国教不会插手,依靠只能是诸子百家了。

    诸子百家喜欢仁宗皇帝,宽待天下读书人,优待文官士大夫,在位的时候,更是放宽了对读书人,文官士大夫被套上的枷锁。

    给了一直努力,想要再次重回旧宋旧例的起始。

    而且,在最早的时候,诸子百家同样喜欢宣帝,那句‘好圣孙,可望三代’,就是圣宫的圣人,借由当时才子解文之口说出。

    让太子之位稳如泰山。

    可惜,他们看到了自己希望的君王,仁宗皇帝,却看错了宣宗皇帝。

    也许是太宗皇帝已经察觉出来,诸子百家的谋划,在准许百家名家为宣帝老师,也在亲自教导宣帝帝王之道。

    景泰帝则是要用百家文官,最喜欢的仁宗皇帝的名声,来逼迫诸子百家救助魏王。

    怀恩点了点头,没有多说什么,离开了乾清宫。

    此刻,内阁同样发生了争吵,内阁中书舍人被屏退离开,不允许入文曲阁,站在距离较远的地方,畏惧看着文曲阁的方向。

    今日朝堂上,发生的一切,早已传遍整个北都。

    首辅张正上奏,邀藩王诸子入京,庆贺太后生辰。

    只要不是特别愚蠢的人,从九寺六部内阁下到吏员、上到官员,都很清楚代表是什么。

    诸子百家放弃了景泰帝,也不愿意正雍帝复位,想要从别的藩王子嗣中,选择一位过继到陛下膝下,立太子,培养下一代皇帝。

    “于谦,别忘记你也是士大夫,是文官,更是诸子百家的人。”

    张正坐在首位上,提醒于谦自己的屁股该坐在哪里。

    “你有挽天元崩塌之功,是救世的能臣,不是皇族的家奴。”

    他冷声提醒,道。

    张正敬佩于谦,两人是同科进士。

    一人牧守一方,一人被皇帝看重认为文气太重,被扔到了军队中历练。

    境遇是大不相同,却又殊途同归,最终都成为了内阁重臣,更是天元的救世能臣。

    张正主内,改革国朝弊端,振奋天元。

    于谦主外,遥控指挥,布局战略四方。

    诸子百家谋划南方,收复河套,在无法亲自下场的情况下,两人就是代表,是朝堂百家文官的主心骨。

    但是,张正与百家圣人想法相同,既然皇帝不行,那就由士大夫来做。

    相权压皇权,来实现诸子百家的抱负和理想。

    于谦是爱国,同样也忠君,认为正统在世,不应该小宗入大宗。

    当初景泰帝上位,那是没有办法。

    正雍帝北狩,成为草原威胁天元无法忽视的因素。

    唯有出现一位新皇帝,才能把正雍帝这个无法忽视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