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玄幻奇幻 > 扛鼎记 > 第22章 守孝

第22章 守孝

    拿到令牌时,王啸松了口气。寻思三天的时间,够用了。

    按计划,先去“紫竹观”看望师尊。人之常情嘛!

    路程很近,以他的脚力,查了三十个数,便到了十里外。一路上吸引了一些宗门弟子的目光。

    很赶时间么?

    这次,他没走后门,是以内门弟子的身份,从正门进入。而且光明正大的进入。

    一到阶前,便觉得不对。这里少了往日繁华的景象。但香火气息不减。

    一个年青道士出门相迎,是春平道长。内门弟子到访,他不敢怠慢。

    “呀呀呀……贵人驾到,有失远迎,还请恕罪则个!”

    春平道长认识王啸,之前不以正眼瞧的小人物,如今须仰望了。

    造化弄人啊!

    王啸没功夫听他啰嗦,一摆手示意他退后,“春晓人呢?”

    “春晓不在……”

    春平道长说,脸色微微变化。

    “哦!在下师尊呢?”

    “在后庭……”

    他大踏步进了前殿,左右一瞄,寻思找个通道,别走丢了。紫竹观范围不小呢,房间较多。

    正殿供有几尊金身雕像,有一个平民女子跪于前祈祷。右殿门后有个小道士,正以空洞的目光看着自己。

    场景冷清。

    据春平道长说,观中外门弟子大部分,调去了六道河村。目前剩下少数几人留守。春晓也去了。而清正道长因为年事已高,便留在观中了。

    因“千鬼夜行”风波,导致人心惶惶,最近很少有百姓上门了。连老山集也受到影响,店铺大多歇业了。

    听了对方叙述,王啸心下忽觉不安。没想到鬼患如此厉害,这一行恐怕要九死一生啊。

    殿内金身雕像自然以“八卦天尊”为主。两侧其次是“广法道德尊者”,伏牛尊者。

    另四个小像分列正殿左右。

    即纯阳子、广闻子、红云上人和东湘子。

    王啸有“东湘子”的手札本,所以比较熟知。

    其中的广闻子和红云上人,后来被王啸所灭。左殿是专门供奉玄鹤门老祖的。

    他稍稍停顿后,便示意春平道长领路。

    九曲十八弯后,到了伙房,出了院门。上甬路几步远便到了师尊住处。

    敲了门,恰好清正道长在呢。鬼患闹的,他也没敢出门。

    且不说师徒二人如何见面,也不说宗门内的遭遇,王啸报喜不报忧。不想师尊担心。

    最后提及了刑老大二人。清正道长告诉王啸,二人回乡了,他和春晓、靳勇几人送的行。又看了刑老大留下的书信。

    言罢,二人不免唏嘘一场。

    还说到肖家村的肖让兄弟,在刑老大走后第二天,前来登门道谢。贵重之物拿不出来,倒送了一些特产。果脯、腊肉什么的。

    王啸的枣红马,目前在肖家村寄养呢。

    “唉!怪贪道嘴馋,将这些吃食殆尽了……”

    “呵呵呵……”

    王啸笑中带泪,安慰道,“即使在徒儿手中,也会孝敬于师尊的,这叫借花献佛,提前献于师尊您呢!”

    师徒二人叙话,不知不觉到了傍晚。因宗门任务所限,不能耽误时辰,便挥泪告别。

    王啸还未到老山集,金蟾子突然说话了,“王啸小子请留步,老夫有一件不幸的消息告诉你。”

    “什么事快说?干嘛非留步不可?”王啸道,但脚下慢了许多。

    “清正道长圆寂了……”

    “不我说金蟾子,你再胡说八道,当心和你急啊?”

    “千真万确,老夫已瞥见他的魂魄跟着你,喊你的名字,但你太快,跟不上,若老夫所料不差的话,你出门之时他便去了,呆会儿即有鬼差拿人的……”

    脚步渐停,直到不动。他不敢相信,不能相信。但直觉和理智告诉他,这是真的。

    待他返回清正道长住处时,清正道长肉身尚有余温。

    金蟾子又告之王啸,清正道长的魂魄与他交谈,将他毕生的积蓄留给了王啸。就在床下的木箱里。

    “师尊……”

    一声厉吼,有穿破黑夜的气势,直传到很远。

    “玄鹤门”的红楼之内,贺长老在闭目修炼中,给吼声一惊。

    “来人呐,去紫竹观看看,发生了什么事?”贺长老道。

    室外立刻有人应答,“是!师尊!”

    女道士即梁凤仪,领命后即时动身。很快飞临紫竹观上空,脚踏飞剑朝观后飞去,那里有人说话,不少人提着灯笼,向事发地汇集。

    然后看见了庭院中的王啸,背影微熟,有道士给他披上孝服。后者泣不成声。

    她马上联想,有那么一个美妙的月夜,在这院墙外,有个少年作诗吟哦。好美的诗句呵!好有才情的少年郎!

    没想到是他……

    师尊已逝,愿逝者安息!王啸弃宗门任务不顾,执意为师尊守孝三天,于第四日发丧。

    按师尊生前遗愿,希望死后落叶归根。王啸决定任务完成后,倾尽全力去办这件事。

    老道的家乡,远在几万里之外的郑国,对凡人来讲,是很遥远的地方。听说那边正在与秦国交战。

    古人讲入土为安,树碑立传。火葬不多见。王啸便立下誓言,将清正道长遗体运回故土,葬于黄花山的脚下。

    黄花山!那里曾经有几回回魂牵梦绕的家乡,一个宁静的村庄。

    少小离家八十载,至今未归家一趟。老道的思乡之情,于留下的法门心得中,有过描述。也正是他突破瓶颈的关键一点。

    不说了,王啸止住悲伤,收好清正道长的遗物。

    其生前,只留下几瓶丹药,一部心得和六十枚灵石,及低阶道器宝剑一件。

    其他金、银等财物,将来要转交给师尊后人的,上述之物,对凡人百姓无甚大用。也算给其后人一个交待,为师尊的一生画上圆满的句号了。

    交待好后事,拜托春平道长,保存好老道的遗体,择日来取。便头也不回的出发了。

    屈指一算,从出宗门到现在,耽搁了四天半。误了报道的时辰,实属无奈。

    只用了二个时辰,火急火燎的一路狂奔,到了头道河村。

    先看见了一片庄稼地,路边有界碑,经辩识正是此地。

    再顺官道转入田间小径,正遇几十个男女老少,堵塞了道路。赶了一些牛、羊、鹅、狗等牲畜。有马车装载家什,或肩扛手挑各种物品。

    还有少归怀中婴儿啼哭。

    一问之下方知,他们是二道河村的村民,是最后一批。

    之前曾在官道上见过的一拔,举村搬迁的。

    据长者称,他们六个村业已全部迁移。现有官府和道门的人在,还劝穿孝衣的少年回头,莫断送了性命。

    “受教了!”

    啸冲长者一抱拳,又从怀中掏出来一个金锞子,拋了过去。随后便绝尘而去。

    “是仙人么?咋一转眼不见了?”有人道。

    “先来了一个和尚,又陆续来了送死的……”

    长者喃喃自语。

    他旁边老妇,却伸手夺过金锞子,用牙去咬,去分辩真假。

    和尚么,在北地不多。南方能多些。道长佛消的时代嘛。北地自白鹿王时代,开始禁佛,焚毁寺院或驱逐僧侣……

    田野尽头出现一条小河流,有小木桥。桥对面的几十户人家,便是头道河村了。小木桥已有官差把守,许出不许进。

    一个年轻的校尉,看了腰牌之后,马上放行。

    据校尉称,州府和白帝城已贴出了悬赏告示,诚招能人异士。目前,已有僧人、尼姑和散修多人集结。

    依次穿越了二道河村、三道河村,一直到四道河村,王啸才停下脚步。每个村口皆重兵把守,一副如临大敌的景象。

    “咣咣咣……”

    一个院落传来木鱼声。传令兵已走,无人问话。王啸好奇,顺声音,从土墙翻了过去,到了另一个院落。

    木鱼声戛然而止,屋里的人听见了有人闯入,遂道,“施主不请自来,是何居心啊?”

    “你这和尚,也不是你家,何谈不请自来?”王啸道。

    “嗯!那施主请便了。”

    和尚闹了个无趣,哑口无言。

    某人四处逡巡,以他修为相对应的感观,发现周围有不少修仙者的存在。想必是官府招募者的聚集之地。

    “喂!大和尚,问你一个事呗?”

    “施主请问?”

    王啸便站在院落中晒太阳,练练拳脚。也想弄清这里的状况。与和尚一言一语对答。谁知道,说着说着变了调调。

    “呃!你这头发多久刮一次吖?给粗香烫过没?对了吖,都说寺院附近必有尼姑庵,你们那里是不是也这样吖?”

    边说边施展拳脚,并以唠家常这种方式,排解失去师尊的悲伤情绪。这对修炼是很不利的。

    院墙的另一边,有几个散修听了直摇头。

    寻思了,这谁呀?嘴忒碎了?不找抽么?

    若不是有人眼色示意,早有人跳过来干架了。

    岂料那和尚非但不恼,还耐心解答。

    对于和尚与尼姑,某人一直抱有坏心思。非要弄出个风花雪月事不可。

    似乎和尚和尼姑,必须是天生一对,绝配良缘。

    絮絮叨叨说了一通。教和尚彻底无语了。而墙那边,散修们则笑到肚子疼。

    直到金蟾子再也听不下去了,斥责了王啸几句。某人才悻悻跳出院门。

    不久之后,王啸见到了和尚本人。其法号叫“晦明”,乃独行僧一个。

    从外表看不出实际年龄,褴褛的僧衣,风尘仆仆,刻尽了沧桑。

    头发已长成有二寸,若非有人问询,晦明才记起,上次剃头还是在鲜羌国的草原上。

    鲜羌国么,在五千里外,乃齐国东边的国家。

    早已过了宗门时限,他反倒不急了。遂在下一个村,即五道河村呆了一夜。

    这夜,乃是不眠之夜。王啸第一次感到害怕,和五个兵士挤在一个炕上,还是怕。

    远处的天空下,鬼哭声呜呜呜不断,隐隐传来,让人心惊肉跳。

    间或,六道河村方向的上空,偶有一道白光或红光闪过,鬼哭声便能暂停一阵子。是仙人的剑光,斩灭了靠近的鬼魅。

    听兵士说,若害怕可去寻仙人庇护。

    说去就去,紧靠和尚住所的院落中,十几个散修正在院中赏月聊天。王啸敲门拜访。

    大门开了,这一身白袍孝服,乍一看给人吓得不轻。相互介绍的一段暂且略过。

    坐在木墩子上听人吹嘘,是一种享受。从这些人口中,能了解更多的内幕消息。

    话说三个月之前,信州城急报白帝城武千秋,说境内盘云谷阴气波动,致多人阴气袭染……

    众人聆听,只有少数几人神色冷峻,眉头紧锁。

    接连几日,奏报传来,事情比想象中的要诡异、严重的多。

    信州府衙趁夜堪查,却发现不是普通的百鬼夜行,而是罕见的千鬼夜行出户……

    “千鬼夜行,好象有越聚越多的趋势……”说到这里,叫李广的散勉强咽了口唾液,“又连几日,有一伙高人闻讯而来,也不是千鬼的对手,修仙名宿闻白子侥幸逃脱,其弟子三个被群鬼分食……”

    “闻白子?!”

    有人反应过来道,“此人在民间很有威望,筑基九期修为,法师出身,手段高明,其遇群鬼落荒而逃,足可见群鬼之强悍,非同一般呵……”

    众人闻言纷纷点头。

    有人猜测,千鬼夜行,无风不起浪,事出必有因。

    “闻白子法师经信州城时,对家父有所交待,声称千鬼夜行乃阴间门户大开所致,其中夜叉鬼、摄青鬼、罗刹鬼不计其数……”

    听见夜叉鬼与摄青鬼,别人不觉怎样,王啸听得头皮发麻。

    要知道,那几种鬼乃是极厉害的角色,寻常的法师、道士偶遇一只,很难解决,更何况遇到了一大群呢。

    李广后来所述,与王啸掌握的基本一致。朝廷诚招的能人异士。经登记的便有几百人。

    然本域内“玄鹤门”为最强仙门,自当顺应民意,派人驻扎,以确保万无一失。

    现在的六道河村,由紫竹观的徐长老挂帅,外门、内门近千名弟子辅助。

    让徐长老出头,乃是因为他观中常接触妖魔鬼怪,民间发生的怪异事端,先经过他手,属正管,有相关经验。比较有发言权。

    据说,燕国的国师付仁礼也接到了邀请,不日将前往六道河村。

    付仁礼大燕国人。乃大燕国境内“五圣观”观主。

    说到国师,王啸很认同以下观点。

    每一个国家都有一个国师或者天师。是因为背后都有一个修仙门派扶持。

    比如“天尺门”扶持的大厦,有国师袁天放;而玄鹤门呢,也扶持了楚国王室,包括燕国国君。

    而自恃强盛的北地东周,和中原之地的强秦等少数几个国家,他们的皇帝比较聪明了。

    无需扶持,但有散修团体为之效命。另外派遣有资质的王室子弟进入仙门修炼。也算有了倚仗。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