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玄幻奇幻 > 嗜人之夜 > 第四十章 魔鬼靡菲斯特出场

第四十章 魔鬼靡菲斯特出场

    那声音再次从黑暗无底的深渊中传来——

    “我的朋友,也许你已经忘记我了。不过这并没有关系,你曾称我为‘地狱之子’【1】,我曾是你的仆人,浮士德先生。你是否还记得那句话——‘从哪里来,必须从哪里出去。’这是魔鬼与幽灵的法令——自由与奴隶。你我曾定下契约,但上帝将那契约撕毁。我无所得,对于这个恨念我从中世纪便牢记到现在,它深深地折磨着我......”【2】

    阿瑟-浮士德听得发懵,这到底是谁。说话的人话语是这般的凌乱,让人难以理解。

    “你是谁?我问最后一遍,倘若你再故作高深,那我将就此离去。”阿瑟-浮士德振振有词地说道。

    “离去?”笑声响起,从两侧的黑暗中传来——“你的两边都是通往地狱的匝道,你要往哪里去?我的朋友。”

    “我的内心会告诉我正确的方向,我遵循我的直觉。”阿瑟-浮士德说。

    “直觉也会犯错,它会使你误入歧途,它会带着你走向地狱深渊。”

    “那总比我在这里跟你浪费时间的好。”说罢阿瑟-浮士德转身便朝着自己左手边的方向走去。

    突然刮起了一阵风,那风很大,正面吹拂着阿瑟-浮士德。

    阿瑟奋力地向前走去,他迎风而上,任凭那风将他的衣服吹得难堪。

    见那风挡不住阿瑟-浮士德,地狱之子将风的风力提高。风变得强大有力,几乎将阿瑟整个人逼退到原地。

    “你到底是谁?为什么要阻断我的去路?”阿瑟-浮士德对着深不见底的黑暗怒吼到。

    “与虚无相对立的事物便是你们这个愚蠢的人世,尽管我费尽心思,可仍然不知如何处置。我用地震、烈火、狂风、暴雨、巨浪——但到头来大海陆地依旧无恙。我依旧无法消灭人类与野兽,我无法消灭——被我埋葬的何止千万!可是总有新鲜的血液在循环!”【3】

    那声音变得无比愤怒,变得激昂。好似烈火在即将喷发的火山口前翻滚沸腾。

    这句话阿瑟-浮士德感到熟悉,但是他终极回忆不起来。此时的他已失去耐心——“那你究竟要干什么?既不让我走,又一直说这些高深得如哲学一般的话语。”他急迫地问。

    “非也,我的朋友。我只是要让你回忆你的前世。但是这对于你来说太残忍了。我的主人,毁灭人类是我的目的,你的内心是复杂的,你既是捍卫又是反对。但是他们已经将你的幸福破碎,将你的一切深深踩踏,犹如量子破碎一般。你的内心我捉摸不透,就像与几百年前一模一样。但是,是时候坚定你的立场了——人类一败涂地,你本就是一个亡魂,你不必为他们辩护,更不必为他们悲哀。我的主人,我的朋友,我只是想来提醒你,命运多歧路,人类多悲哀,一切都只看你的内心如何选择。”

    突然,一个人形从黑暗中走来。

    阿瑟-浮士德紧紧地盯着那个人影,但是那个人影又瞬间消失,脚步声从他的身后响起,他猛地转过身去——他看到了什么?

    “地狱有一条法令,第一是自由,第二是奴隶。一败涂地的人类只能接受奴隶,他们的心中有一种奴性根深蒂固。所以第一条法令对他们无效。所以他们惧怕死后坠入地狱。可怜的人类,他们以为天堂的法令只有自由与享乐,那可是上帝的谎言!天堂便是地狱,同样有着奴隶的法令,人类之所以没有看到,那全都是因为上帝在作祟!上帝为了所有的人都忠实于他,编造了这一谎言。他!才是真正的集权统治者,他统治的是人的信仰,那远比统治肉体可怕的多。”

    那个声音突然又从阿瑟-浮士德的上方传来。阿瑟-浮士德猛地向上望去,但依旧什么都没有,仿佛是空气在说话。

    那个声音继续从黑暗中传来——“上帝远比那个叫做弗朗西斯-奥威尔-马斯洛的人高明得多。那个自称为‘老大哥’的人仅仅只能够控制人们的行为,他用一种压抑,令人们为之演戏——确实,那是一种演戏,形式主义下的傀儡!每个人都是双面人,包括他那个最得力的女婿。我赐予他面具,遮盖住他那真实的一面。那面具是从炼狱中吸取万千冤魂而来的,那些冤魂将会侵蚀他、解放他,让他真实的一面呈现出来。

    “你们几乎每个人都怨恨弗朗西斯-奥威尔-马斯洛,我能从你们所有人的心中窥视到那种压抑的恐惧。尽管你们演的很像,成功地塑造成为了一个忠实的老大哥崇拜者,但是这都是你们身体的不诚实。你们的身体背离了你们内心的信念,长此以往这将会成为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在这座城市里,你们无法自由的说话,每一句话都得小心翼翼,每一个词都得深思熟虑。这是多么可悲!多么悲哀!

    “我可以肯定,这座城市里的人几乎都是演出来的,一个个都是优秀的粉丝。但是对于上帝,每个人都是虔诚的。上帝才是真正恐怖的统治者,他紧紧地控制着每个人的信仰。控制了信仰便是控制了心,人们打心底里地爱慕上帝,至始至终并幻想每个忠实上帝的人都能在死后进入天堂。这才是真正的独裁统治!谁说天堂就没有仇恨,谁说天堂就没有死亡。这一切都是上帝的谎言。人类最大的悲哀就是割裂了自由与奴隶——这两个东西就是这世界唯一的两条法令,到哪里都是适用的,无论是人间还是天堂地狱,哪里都有,在哪里都是平等的。这是一条固定的自然法则,没有人能够违背。所以,不要被上帝的谎言所迷惑,人类一败涂地。”

    阿瑟-浮士德摇了摇头,他对着黑暗说道:

    “人类一败涂地,但却十分辉煌。你是魔鬼,地狱之子,正是因为你来自地狱,那个被人误解的国度,所以你说的一切都只是站在你的立场上。这一点都不客观。你把人类说得一无是处,你把老大哥与上帝也说的一无是处。但是上帝给人的是一种信仰,他让人从善,给人一种正能量而活着。老大哥虽然专制,但是,你无法否定他将整座城市每个人的心都团结在一起。虽然他有一些地方做的不好,比如阶级迁移,过度的个人崇拜。但是,可以说我们的这座城市在集中统一之下高速快速地发展。人们的心都靠向老大哥,不论是真心还是假意,每个人都体现出来了,这就足够让外邦人敬畏,我们能够集中人力物力去把很多外邦人都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办好。我觉得这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所有的一切都需要牺牲。就像我们牺牲了一部分的自由换来了城市的强大。我觉得这没有错,尽管我不信仰上帝,尽管我崇尚无政府主义。没有一件事情是十全十美的,所以请你不要完全只站在你的角度上去看。当然,我这番话也是站在我的人类的角度上,所谓角度不同,分析事情的结果也就不同。总之这个世界是混乱的,也是统一的,只要换个立场换个标准,任何的事情都是合理的。”

    管道的风停了下来。一个人影从阿瑟-浮士德的面前闪过。

    阿瑟-浮士德迈开脚步向前走去,但同一时间一个人从黑暗中走出——那不是人,是一个人形的魔鬼。它穿着一身中世纪壁画上魔鬼的同款服饰——那是一个长长的披风,盖住了除了头部以外的地方。它的两个虎牙长长垂下,头顶长着两个角。它的身后是一对没有张开的翅膀,它面容恐怖,有着人的形态,那是中世纪恶魔该有的样子——像蝙蝠。

    它停在了阿瑟-浮士德的面前,挡住了他的去路。

    “所以,你到底是谁,为何我看你如此的眼熟。”阿瑟-浮士德并不惧怕身前的这个魔鬼。

    “我的朋友,我的主人,我就是你内心里的那个声音。”魔鬼说道,“我常想作恶,但却常将善事做成。”

    “靡菲斯特?”阿瑟-浮士德本能地问道。

    “正是在下,我的朋友。”魔鬼靡菲斯特点点头,它的面容恐怖至极。

    “你为何千里迢迢来跟我说一堆高深的话语,一堆大道理,又挡住我的去路?”

    “毁灭——为了你们所谓的罪孽。”【4】

    “你不必规劝我,你的满口胡话只会被我当做笑话。少费点心我的朋友,先且让我回家。或许你可以为我指条明路,毕竟你是如此的神通广大。”

    “我的神通在一些人的面前都是雕虫小技。好吧,你走吧,你先且记住我此时此刻给你的忠告之言——你现在面前的路是你通往回家的路,但是也是你通往悲剧的路,爱情的悲剧【5】。你将会坠入深不见底的痛苦之中,犹如这黑暗。而你身后就是通往堕落反抗的路,我希望你跟我一起走那条路,人类一败涂地,让我们一起将这群一败涂地的蝼蚁毁灭——为了你们所谓的罪孽。两条路给你选择,一条是深不见底的悲痛,一条是光芒四射的伟大。”靡菲斯特用着吟诗一般的口吻说到。

    “请你离去吧,不必费心,我选择我面前的这一条路,我不会跟你一起走的。请你离去!”阿瑟-浮士德说罢便向着身前走去。他穿过了靡菲斯特的身体,靡菲斯特就如一道影像一般并非实体。

    阿瑟-浮士德穿了过去,头也不回地先前走去。

    “你现在走的是一条通往悲剧、绝望、痛苦的路。我敢肯定你会悔改的,我的朋友,我等待你的回头。”

    话音落下,靡菲斯特化作一道灰尘随风消逝。

    下水道变得无比宁静,恶臭依旧让人窒息。阿瑟-浮士德迈开步子大步向前,向着那黑暗的深渊走去。他只想快点离开这个肮脏的地方......

    -----------------------------------------------------------------------------------------------------------------------

    注释:

    1.地狱之子:歌德的《浮士德》中浮士德称靡菲斯特为“地狱之子”。

    2.“‘从哪里来,必须从哪里出去。’这是魔鬼与幽灵的法令——自由与奴隶。你我曾定下契约,但上帝将那契约撕毁。我无所得,这个恨念我从中世纪便牢记到现在,它深深地折磨着我......”:《浮士德》中靡菲斯特引诱浮士德与他签署了一份协议——魔鬼靡菲斯特将满足浮士德生前的所有要求,但是将在浮士德死后拿走他的灵魂作为交换。但是最后上帝还是带走了浮士德的灵魂。

    3.“与虚无相对立的事物便是你们这个愚蠢的人世......可是总有新鲜的血液在循环”:《浮士德》中靡菲斯特原话,在此我在王/吴译本的基础上加以改动。

    4.“毁灭——为了你们所谓的罪孽。”同上。

    5.爱情的悲剧:《浮士德》中浮士德的五个悲剧为——知识的悲剧、爱情的悲剧、政治的悲剧、艺术的悲剧和事业的悲剧。通过浮士德一生的追求,歌德概括了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初期西欧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进步人士不断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热爱生活的过程,描述了他们的精神面貌。浮士德身上的“灵”与“肉”、“善”与“恶”的矛盾,与外界的矛盾,体现了歌德的辩证法思想,也揭示了人类自身的复杂性和真实性,同时反映了人类探求真理的艰巨性。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