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天启,天启 > 第十七章 小朝改(2)

第十七章 小朝改(2)

    朱由校自己创业建立大家庭产业,天天找人汇报听人汇报,对这种责权跨界可能产生的问题,心知肚明。

    就以最简单的事务性沟通为例好了:

    负责计账的部堂属官发现账面上有几百两银子的似是有问题,需要核查,业务上他就要与库管对接。但他跟库管没管辖关系,所以要做这个事他要报到上司批准并需要上司去协调好库管事项。

    这样一来,整个汇报和决策线,就需要这个部堂属官按自己的汇报线先报部堂的司,司再报部堂,部堂再报内阁,内阁再报皇帝。

    皇帝说知道了,查!然后下令内廷太监,太监再下令管库太监,管库太监再下令库管,配合核查。这算是库管系统启动了。

    部堂线上呢,内阁把皇帝同意核查的意见传回部堂,部堂再传回司,司再传回具体做事的人。才能推动与具体库管对数这件事。

    然而,这只是麻烦的开始。这件事涉及审计,要不要东厂或锦衣卫介入?部堂这边哪个级别主管此事?又谁来主管?又对接对面库管哪一级?对接后具体核查怎么查?查了以后怎么定性?定性以后怎么汇报皇帝?

    所以部堂、内阁大臣们在听到下面汇报要核查的那一刻,就已经是一肚子怒火。

    你们就为这几百两根本还不知道咋回事的银子,让我去找皇帝说事儿,那不是让我找骂吗?知道我们跟皇帝商量银子的事情,都是以万两为单位,还是即时拨付的吗?

    管这事儿的是谁啊?!让他别干了!回家歇息去吧!

    这件事中,所有的人都没错,所以是程序和规矩定的有问题。

    所以这个核查机制根本发挥不了效用。

    不过,朱由校觉得,这个祖制还是很有循例的价值的。这坐实了内廷管理架构上存在根本性问题。这就足以让他推动组织机构调整了。

    想到这里,朱由校问王安道:

    “大伴,为什么内廷24衙门的设置,跟外廷差得很多?。

    内廷完全独立于外廷。但是管的事务范围和规模,跟外廷其中有很大的相似处。比如大伴折子所写,内承运库存银数量,已经比太仓国库都要盈实。而具体事务上,内廷手上也有外廷的朝政事务。也有象朝堂管子民一样,有实际管辖皇庄田亩及皇店经营。按说二者面对的事情相似,机构设置应相近才对。

    可是,内廷机构和外廷机构设置完全不同。内廷24衙门都负责具体事务,而朝堂则内阁及六部统领,还有御史衙门监查。

    内廷24衙门根本看不到这些。“

    王安听到这里,直接傻眼加惊愕。

    这个事他没想过,也不敢想,因为,他是奴婢。

    是的,这就是明朝内廷最大的问题。它是按奴隶制规则运营的,上对下以生命权为一切管理的依据,规矩底线等利益平衡完全不被考虑。所以内廷放出去就是疯狗。因为他们只会以“奴婢”方式生存和做事,其他都不会,也不理解。

    朱由校看到王安这神情,知道这与他太监铸就的价值观差距太大了,一时半会不一定跟得上他朱由校的思路。所以也不做过多解释,而是直接拿出解决办法:

    “大伴,你在内廷组建一个专门的班底,研讨内廷现有机构运营机制,检讨得失,并提出变革调整方案。

    我的想法是,内廷司礼监以下,分独立的皇产、后宫、政务三条线。

    皇产这条线管辖的内容跟朝堂接近,所以参照朝堂体制,搞一个小朝堂。人数当然不能按朝堂人员设置得那么多,但职份要全。

    后宫这条线暂时按现在的模式不动,但太祖宫女5年服役制度,研讨一下是否可以恢复。重点研讨服役结束的宫女安置问题。

    政务这条线,大伴考虑一下扩大现在正在研究萨尔浒之战的参赞机构,使之具备参赞全局政务的能力。以后这个参赞机构就放在大伴司礼监下面,就叫参谋司好了。

    新设机构的一应棒禄、品级、赏赐、爵位等,均先参照朝堂报个提案,到时再议。”

    王安坐在那里愣起了神儿,眼中一忽儿失望一忽儿期待。一忽儿迷惘,一忽儿向往。在百般表情转换中,忍不住问了朱由校一句:

    “陛下这意思,是以后内廷太监与朝堂官员份位一样了?,”

    内廷变革,组织机构调整引发动荡和风波,朱由校不算太担心。因为根脚是奴隶制,掌控度极高,错了改回来,代价也不会太大。

    前朝太监强力机构东厂、西厂、内行厂轮番出现又轮番撤并,但太监内廷并没有大的波动,就是明证。

    但是组织机构改过之后,太监体系整体转变思想,从“奴”而为“臣”,这却是最根本的,也是最难的。如果这个不转变,任你组织机构玩出花儿,太监体系仍然是那个疯狗。

    既然王安已经敏感地意识到此中差别。朱由校当然是不会放过这个向他确认并引导他这个太监大头对的机会的。

    重重地点了下头,对王安的问题予以确认,然后说道:

    “大伴,你已经早都称臣了。你是臣,没道理你下面大大小小的太监,就不是臣。所以朕要请大伴安排班底,理清这个理儿。”

    王安低头想了一会儿,起身回道:

    “陛下,臣……”

    说到这里王安停顿了一下,然后继续道:

    “臣王安启奏。

    臣扪心自问,跟朝堂虽日日交往,但眼中只有内阁和阁员,其他部堂官员人等,只似雾里看花。

    臣作为内廷总管,尚且如此,臣之下太监对朝堂机构的理解可想而知。

    故只是依靠太监系统,恐难胜任陛下所托。

    臣请陛下调原东宫属官文臣进入参赞班底,以策周全。”

    朱由校心说,让你搞的产业条线的规矩,将来是要公开做事的,所以别说文臣,我也不会少介入。所以立刻回道:

    “准奏!

    大伴,政务和后宫体系,涉及皇帝隐私,不足为外人所道。

    但产业这条线朕既然叫小朝堂,那将来必是要大行天下的。所以文臣系统自叶向高、方从哲始至九品官员,大伴想请谁来参赞就请谁来。只要大伴请得动。

    朕在大伴班底没有形成基本提案之前,不宜口谕或下诏让文臣介入,那等于让文臣伸手内廷了。所以大伴先行按需要自行去找文臣参赞。

    大伴记着,你这套关于产业的小朝堂规矩,成熟后将象太祖大诰一样公示天下,并接受各方质疑,且可能要做相应调整。”

    朱由校说到这里,笑眯眯地对王安强调道:

    “大伴。立德立言立功,此所谓三不朽。修文能如大诰者,立言而不朽当是跑不了的。

    大伴找文臣参赞此事,可将此语说与他们听。既以叶向高、方从哲当面,亦是此语。看他一众读书人,可放得下这不朽之名!”

    王安听到皇帝这样讲,脸上一股潮红涌上,直觉得这天地全都变了样。

    我王安,一个残缺之人,也可不朽?!

    TND!拼了!谁TN敢挡道,砍了他!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