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玄幻奇幻 > 蒸汽时代的修道者 > 第六十五章 疯妇人

第六十五章 疯妇人

    雅致院落内的一处凉亭,正中间摆放着一张楠木八仙桌,上边托着9碟做工精细的糕点果子,凉亭下是一方清池,池中点缀着假山奇石、水草花木。

    春风一来,吹得湖面涟漪阵阵,扰得潘惠仙坐立难安。

    他把手中茶盏放下,用有些不安的眼神看着对面老神在在的吴清涟:

    “清涟公,此事.......”

    “咚,”吴清涟手指轻轻敲击在桌面上,右手拿起茶杯,笑道:

    “莫急,先吃茶。”

    潘惠仙此时心中焦急,哪还有什么饮茶的心思,但吴清涟的面子,却不是他可以无视的,故而只能耐着性子,再次端起茶盏,不顾茶水滚烫,将杯中茶水一饮而尽。

    “清涟公,你给句准话.......”放下茶杯,潘惠仙顾不得拭去嘴角的水痕,直截了当地开口问道。

    吴清涟微微抿了一口茶水,拿过杯盖,像是没有听到潘惠仙的质问一般,饶有兴致地细细嗅闻盖底茶香。

    片刻之后,似乎是见潘惠仙已到忍无可忍的地步,终还是开口安抚道:

    “潘运游,你的心乱了。”

    “潘某能不心乱吗?”潘惠仙左手狠狠拍了一下自己的大腿,有些慌乱又有些愤怒地说道:

    “江心那件事情,是不是会中做的?”

    他下意识地压低了声音,似乎即便是深处吴氏腹地,在说这件事情之时依旧让他有些感到心惊肉跳。

    “哦?”吴清涟的语气中有些惊讶、又有些玩味,

    “何以见得?可是刑异司那边查出了什么?”

    “这倒不是,”潘惠仙摇了摇头,“可别人不清楚,潘某还不清楚吗?江心这么大的动静,不可能瞒过会中,故而江心之案,要么本身便是会中做下的,要么便是得了会中的默许。”

    “既然潘运游都这么说了,”吴清涟坦然笑到,只是在那笑容之中,总让潘惠仙觉得潜藏着深深的寒意,

    “吴某也就不卖关子,同你透个底吧。”

    吴清涟放下茶盏,潘惠仙身子微微向前倾,做出洗耳恭听的模样。

    “这件事情并非会中做的,但确实得到了会中的默许,甚至有一位会首,专门看顾着此事进展。”

    “什么?”听到会首二字,潘惠仙身子都抖了一下,他明白玄舟会会首的分量,故而此时并未因吴清涟的话语获得多少宽慰,反而更有口干舌燥之感。

    “安心,会首已经传来了消息,此事便到此为止,既然你等先前并未插手,也就无需担忧会被此事牵连。”

    “可这官场之上,”潘惠仙脸色依旧难看,露出一个勉强的、夹杂着讨好与谄媚的笑容道,

    “又哪是说得准的呢?即便我等并未插手此事,但只要先前为会中处理的一些事务被发现,暴露出一些蛛丝马迹,保不齐那神都来的钦差不会起那杀鸡儆猴或者另起炉灶的心思。”

    “莫要担心,有我等几大世家的支持,就算那钦差是强龙,也断然压不倒你们这些地头蛇。”

    吴清涟又端起茶杯,向潘惠仙十分肯定地保证道。

    *

    “叨扰了,之后也要留心注意,若是有看到行踪诡秘之人,尽快向坊公所上报,核实无误者可以领取10金元赏金。”

    诸葛刚一边退出院子,一边毫不费力地大声宣传着。

    吹台坊属于郊区中的郊区,故而这边的房屋要么是自带围墙的院落,要么是好几户人家合并在一起围成的大院子,基本上没有高楼,三层的坊公所就可以称得上是此处最高建筑,当然,这是把望火楼排除在外的情况下。

    “没什么线索吗?”叶赫从巷子对门拐了出来,由于他缺少问询的经验和相应的能力,故而和李秋二人一组,而诸葛刚则一人负责一个方向。

    “没有,”诸葛刚摇了摇头道,“人手还是有些不够。”

    “是啊,”叶赫也稍稍感慨一句,忙活了一天,即便是一直在打辅助的他,也感到疲倦,不到百人的刑异司队伍,散落在人口过万的坊市之中,还是有些捉襟见肘,更何况由于缺乏高楼,整个吹台坊的人口密度都偏低,居住区域分散,故而每一处人家都必须细细盘问,以免漏过盲区。

    “走吧,去下一户,”李秋似乎掌握着某种稳定情绪的诀窍,再怎么艰难繁复的工作,她都能很稳当地一点一点将之拿下。

    叶赫和诸葛刚看着李秋平稳前进,不见一点烦恼、疲倦的步伐,同时流露出敬佩的神情。

    “秋姐真是,这个。”叶赫在李秋身后做了个行礼的手势。

    诸葛刚赞同地点了点头。

    “还不快跟上,”李秋没有回头,但在背后议论的叶赫和诸葛刚还是乖乖地快步前移跟了上去。

    由于禁令的原因,此时街巷之内,没有任何行人走动,只有巷子两旁院落中偶尔传来的锅碗之声、交谈之声,才能让人感受到丝丝缕缕的烟火气。

    叶赫他们需要一间一间地探访,故而没走几步,就来到了下一处院落。

    李秋正待敲门入内,由于并非主力,一直有闲心打量四周的叶赫,却在此时,察觉到巷子口,走过一道身影,那是一名老妇,形销骨立、衣衫褴褛。

    “秋姐,”叶赫有些奇怪,那老妇人为何没有回到家中,不过就穿着打扮来看,他揣测对方可能是无家可归之人,这让他稍微动了一些恻隐之心。

    李秋停下即将敲门的手臂,顺着叶赫的提示看去,也马上发现了那名老妇人。

    她眉头微皱,这让叶赫稍稍有些不安,尤其是联想到李秋公事公办的名号之后。

    “嗯哼,”李秋轻咳一声,位于对门的诸葛刚立刻收到讯号,回头看了过来。

    叶赫见状,无声用手指了指巷口的方向。

    诸葛刚立刻会意,看向李秋,李秋向他做了一个原地等待的手势,带着叶赫向巷子口走去。

    “你是何人,为何在此处?”隔着三丈的距离,李秋开口问道。

    同时,她向叶赫比划了一个准备动手的手势。

    这让叶赫有些担忧,不过他知道李秋的应对并没有错,在眼下,他们不能排除对方是凶犯同伙的可能。

    毕竟所有人都回家了,就独独剩这么一位老妇在街面上行走,确实不太正常。

    “我,”那老妇有些麻木地抬头看向声音的来处,起初她的动作十分僵硬,可就在她的眼神接触到叶赫二人所穿辅校院官服的刹那,她像是突然还了魂一般,猛地向叶赫二人冲了过来。

    “莫要冲动,有事慢慢说,”叶赫抢在李秋之前喊道,同时把手放在腰间的剑柄上。

    他仍旧试图用平和的方式同老妇人对话,但丁剑客记忆的磨炼,让他拥有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果决。

    李秋见过各种阵仗,小小的个子却有着难以言喻的镇定,她伸手向前,另一只手握住剑柄,对那冲来的老妇人说:

    “若有要务,可直言,若再冲撞,有逾矩之行,我等将秉律执法,勿谓言之不预。”

    老妇却像没有听到一半,径直向两人冲去。

    “铮,”叶赫微微拔出了一点剑。

    李秋此时却忽然向他使了一个再等等的手势,然而此时那老妇人越来越近,很快就距离两人只剩半丈,可以说是近在咫尺,这让叶赫的心悬到了嗓子眼。

    “扑通,”

    忽然,在两人的注视之下,老妇人重重地跪倒在二人身前的夯土巷道上。

    叶赫有些惊讶,有些不知所措,但他的剑仍未收回,依旧保持警惕。

    “两位可是辅校院的官人,”那老妇跪倒在地后,就用充满哭腔的语调,一边叩拜一边说道。

    “大娘子,快快起身,莫要折煞我二人,”李秋并未靠近,但语气中明显多出几分关切,“你若有什么冤情急务,可细细说来。”

    叶赫缓缓把剑收回,眼前这一幕让他有些手足无措,他一个二十一世纪穿越过来的年轻人,真没见过这种阵仗。

    “吾家绍儿,去岁隆冬,在这吹台坊失踪,人间蒸发,毫无踪影........”老妇人说着说着,双目就开始向下垂泪。

    “孩子走丢了吗?”叶赫前世看过不少寻亲故事,知道这是一种怎样的人间惨剧,心中对老妇顿时升起不少同情,他缓缓蹲下,试图先劝老妇人站起,再了解一下相关案情。

    而李秋,在听到对方口中内容之时,眼神却没来由地暗了一下。

    “是,是,这位官人,吾家绍儿,是很懂事,很孝顺的孩子啊,他是断然不会抛下老身独自离去........”老妇人见叶赫搭话,跪着向叶赫方向挪了过来,一边挪一边用啜泣声不断的话语说道。

    “叶随侍,”李秋忽然很正式地叫住叶赫,这让他稍稍有些发愣,并很快开始自我审视,是不是此时的应对出了岔子。

    然而事实却并非是叶赫揣测的那般,李秋叫住他后,并未马上对他说什么,而是蹲下身去,先扶起那老妇人,再向坊中公所的方向走去,同时回头对叶赫吩咐:

    “你先和诸葛一起探访,某将老人家送去公所安置,去去就回。”

    言罢,在叶赫的目送中,她搀扶着老妇人,缓慢地前行与巷道内。

    李秋前后态度的变化让叶赫稍显困惑,他不清楚到底是哪一点让她对老妇人放下部分戒心。

    不过至少从结果来说,情况还算好的。

    “希望她可以找回自己的孩子吧。”叶赫在心中默默祝福,接着转身向诸葛刚走去。

    *

    各坊市的望火楼都十分显眼,因为如果条件允许,它们必定会被修建在坊市正中央,吹台坊便是如此,不过由于这些年吹台坊向南向西都扩建了一些民宅,故而曾经位于中央的望火楼,如今看来却是处于稍稍偏向东北侧的位置。

    此刻,望火楼上,牛复正立在栏杆边缘,向着坊市西侧看去。

    “详断,”一道脚步声从身后传来,是栾羽。

    “方才那件事,已经办妥了,另外几组探查的人来报,说是吹台坊南侧排查到了相关的踪迹,目前的线索显示,那伙凶犯应当是在坊市西北侧,曹正录他们已带人前往。”

    牛复颔首,看向坊市西北侧。

    此时已经入夜,天色昏暗,月明星稀,吹台坊偏远,路上只有些星星点点的路灯,民宅之中的灯火也不多,毕竟此地多是穷苦人家。

    “西北吗?”他念叨着。

    *

    “遮好,”凶犯首领用恶狠狠的语气低声呵斥,几名被训斥的壮汉连忙站直身形,举起有些酸痛的手臂,把手中的黑布高高抬起。

    他们一共有八个人,抬着一块巨大的长方形黑色麻布,遮挡住下方的地洞和照明用的灯火。

    毕竟在夜晚,这么多灯笼、煤油灯聚集在院子中,还是有些太惹眼了。

    故而众人皆是小心小心又小心。

    然而就在这等氛围里,忽然,院子门处,再次响起了敲门声:

    “咚咚咚,”

    众人一时噤若寒蝉。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