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武侠仙侠 > 天玄英雄 > 第58章 士诚迁都元璋起家

第58章 士诚迁都元璋起家

    平江路总兵达鲁花赤手下副将王与敬一看主将已死,看到李行素如此神勇,不敢恋战,主动带领残部一千多人想逃回苏州城。结果城中驻守的江浙行省参知政事脱因害怕其中有诈,命令守城的将领杨椿闭门不开,王与敬只能带兵退往嘉兴。

    等到李行素带领先锋队来到苏州城下,由于起义军多数都是受降的元朝汉人军队,军队服装也没换,看起来都差不多,因此守城的将领杨椿还以为又是一波残兵回来,依着参知政事脱因的命令,仍然不给开城门,但是也没有对城下的队伍开弓放箭。

    当晚深夜李行素带着先锋队一百人开始攀援城墙,守城的军队很快就发现了有人攀城,可是没有接到攻击命令,他们也不轻举妄动,怕误伤了自己人。等到李行素率领先锋队攀上城墙,开始大开杀戒的时候,这时候已经晚了。城头守将杨椿被李行素一刀砍掉脑袋,鲜血喷出三尺远,城头士兵吓得纷纷扔下刀剑,跪地投降。

    李行素等人打开城门将张士德率领的大军迎了进来,苏州城内守军大多数投降了张士德率领的大周军队,只有少部分守军跟随平江路总管府总管贡师泰打开了南城门逃往杭州城。

    江浙行省参知政事脱因躲在苏州城内俞家园,准备负隅顽抗。李行素带人冲了进去,虽然脱因练过武功,本来实力不差,但是当官时间长了,剑法生疏。被李行素三刀砍翻在地被俘,至此苏州城已经被张士德率领的大周军队占领。

    张士诚的大周军队攻占苏州后,准备进军杭州。张士德率兵数万人转道进攻杭州,杭州守将江浙行省丞相达识帖睦迩完全没有守城的决心,直接弃城逃走。逃走后达识帖睦迩求助于苗军首领杨通贯,请求他帮助夺回杭州城。

    苗军首领杨通贯胆子很大,仅仅带领少量精兵,趁着夜晚攀越城墙,夜袭张士德大军驻守的杭州城。大周军措手不及,乱做一团,战败不得已再次退守苏州城。

    李行素在当晚准备在乱军之中将杨通贯这个首领给杀了,可是在他靠近杨通贯的时候发现,杨通贯武者实力极强,可能还高于刺杀张士诚的元军将领哈剌答的筑基期初期,于是根本没敢上去动手送死,连忙护着张士德逃往苏州。

    江浙行省丞相达识帖睦迩吃过被张士诚的大周军夜袭的苦,很快苗军首领杨通贯就以同样的夜袭,给张士德率领的大周军还了回去,看来天道还真是很公平,并没有偏向谁,就看谁的军队指挥胆大心细,谋划得当,准备充分。

    杨通贯进入杭州城后仗着手中的嗜血苗军,表面上顺从作为江浙行省丞相的达识帖睦迩,实际上他已经在杭州城操控生杀予夺大权,达识帖睦迩不过成了个只能在文书上签名的傀儡而已。

    杨通贯在杭州城内筑了一圈三四里长的墙围,把抢来的财物女子都收纳其中,终日纵情享乐。另一方面又用苗疆那一套严刑酷法虐待杭州百姓,百姓苦不堪言,连元朝的官吏也都感到受不了。此时杨通贯的苗军已经威震东南,壮大成为将近二十万的虎狼之师。

    至正十六年三月,张士诚率领大周主力军进驻苏州,把平江改名为苏州府,张士诚把大周都城从高邮迁到苏州城,与杭州城遥相对峙。

    同年,朱元璋一举攻克了和县,接着朱元璋亲自统率水陆大军,第三次进攻集庆。经过三天奋战,攻破城外的江宁镇陈野先的儿子陈兆先的军营,陈兆先识时务为俊杰,当时就率领手下三万六千人归降了朱元璋。陈野先和陈兆先父子俩真是一脉相乘,投降起来都非常快,一点都没犹豫。这场进攻集庆的战争进行得十分顺利,不到十天,朱元璋便攻下集庆。元军守将福寿战死,水军元帅康茂才投降。朱元璋的大军进城后,号令军队不得骚扰百姓,同时下令安抚百姓,改集庆为南京应天府,建立江南行省。大宋韩林儿任命朱元璋为江南行省平章政事,任命郭子兴的长子郭天爵为行省右丞,朱元璋不久后升任丞相,职位此时已经高于郭天爵,他此时就以应天府为自己的根据地,逐步发展自己的军事力量。

    元末各行省地方官的官职比较乱,基本跟随中书省的官员的设置,行省就是行中书省的简称。中书省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设中书令一人就相当于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下面就是右丞相、左丞相各一员,都是正一品;再下面是平章政事四员,从一品:其次是右丞、左丞各一员,正二品;再下面是参知政事二员,从二品。

    各地方行省如果有丞相的话,丞相官最大,节制辖区内的一切军政事务,官职是从一品,比中书省丞相的低一级。但是丞相经常会没有,此时排在丞相下面的平章政事就是地方最高长官,但是平章政事通常有两个,正常情况两人权利应该一般大,但是通常强势一人的权利略大一些,官职也是从一品,与中书省平级。比平章更低的就是左右丞各一名,官职是正二品;再下面是参知政事两名,从二品;这两个职位与中书省都平级。

    次年,朱元璋手下的大将耿炳文攻克长兴,徐达攻克常州,而朱元璋亲自率众将攻取宁国。随后赵继祖克江阴,徐达克常熟,胡大海克徽州,常遇春克池州,缪大亨克扬州。后来部下陆续攻占浙东余下各地,至此朱元璋部控制江左、浙右各地,向西与徐寿辉的地盘相邻,向东南与张士诚的地盘贴邻。

    此时,尽管朱元璋拥有十万兵力,但是占有的地盘仍然很少,而且四面受敌。北面是元军,东南是张士诚,西面是徐寿辉。虽然同是反元起义军,但是张士诚、徐寿辉二人同朱元璋所在的小明王韩林儿的军队却相互敌视。不过,由于北面小明王韩林儿和刘福通率领的红巾军主力大大牵制了元军,而张士诚、徐寿辉此时的力量还不足以兼并朱元璋。这样一来,朱元璋暂时面临着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

    朱元璋在浙西驻扎六年,借助覆船山为中心的秘密明教总舵,奉行徽州谋士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迅速秘密扩张自己的实力。

    后来“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刘基被朱元璋请至南京应天府,委任他做为朱元璋的谋臣。刘基根据当时形势,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与陈友谅和张士诚两线作战,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

    至正十五年,天完皇帝徐寿辉派遣手下大将倪文俊率领红巾军攻破沔阳,渔民出身的陈友谅和张定边在黄蓬起义后,被编入倪文俊手下,参加了徐寿辉的天完政权的起义军,此时天完政权已经占领了湖广江西地区广大的地盘。

    这个年头朱元璋已经在安徽抗元多年,张士诚打完了高邮之战,在天完政权中陈友谅和张定边的位置排在徐寿辉、倪文俊、明玉珍、赵普胜等人之后,与丁普郎、傅友德等人估计不相上下。在本身在起点比较低的基础上,此时的陈友谅和张定边充其量算是天完政权手下一个不错的中层领导人,实在是乏善可陈,暂时还不能跟张士诚和朱元璋相提并论,能相提并论的暂时是天完称王的徐寿辉。

    陈友谅与张定边参加起义军时,陈友谅三十五岁,张定边比他大两岁,他在起义军中成绩不大,但是张定边《西天雷音诀》的修炼已经很有成就,此时内功境界已经达到筑基期三层,与苗军首领杨通贯不相上下,比四大门派的同样年龄的内门弟子还要高出不少。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