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回忆

    窗外的秋风吹卷着落叶飘飘而下,半开的窗前一双无神的眼半开半阖,仿佛眼里什么也没写,又仿佛写满半生。

    吱的一声,一位身穿白色工作服的护工推门而入,冲着床上侧脸躺着的女人叫了一声:“刘慧!”,然而床上的女人毫无反应。护工微叹了一声,走到床边,轻轻的把女人的头摆正,拿出了体温表,开始了例行的检查。

    护工望着床上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女人,脸上写满了同情,半是可怜半是无聊的对着女人说:”下午你这个房间就要安排新人进来了,有点动静也好,要不你自己待着太静了也怪害怕的......明天你就要交下个季度的费用了,不知道你儿子是手机交还是来看看你再去财务室交”。

    听到护工谈及儿子,女人终于有了点反应,张了张嘴,却没发出来任何声音,嘴角只有口水留下来。护工抽了张纸,擦了擦女人的脸,收拾好东西,替女人盖好被子,叹着气的将纸巾扔进垃圾桶,打开门走了出去,走向下一个病房。

    床上的女人这时有了精神,努力的把头转向窗的方向,似是陷入回忆,眼眸里投射出前半生的辛酸苦辣。

    床上的女人名叫刘慧,此时不过48岁,却已是孤身一人静静等待死神的状态。刘慧也是在一家人的期待中出生,在那个一胎是女儿可以拼二胎生儿子的年代,刘慧的爷爷也曾动过念头,不过刘慧的妈妈刘霞毅然的上了环拒绝了爷爷。

    少时的刘慧也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在外忙碌挣钱的爸爸,在家照顾家庭的妈妈。似是一次错误的选择,刘慧爸爸错失机遇,就此沉寂在小县城里,随着孩子的长大,父母的老去,这个家庭由此陷入经济危机。自此刘慧每每在选择的关头,都会听到妈妈的一句夸奖:“闺女真棒,又给爸爸妈妈省钱了。”,慢慢的磨成了一个中庸的性格。

    一个根基不深的家庭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一个普通的夏天,正在学校上课的刘慧被姑姑接走,送到医院看望车祸手术后的爸爸刘正炀。这个家庭仿佛在那时那刻摁开了鸡飞狗跳的按钮。

    在爸爸住院的日子,刘慧住遍了亲戚家,最后赖在了最熟悉的姥爷家。爸爸出院休养的这段日子,刘慧的姥爷因为想帮女儿减负,冠心病加重住进了医院,没有足够的金钱支持,姥爷的生命走到了尽头。见证了爸妈从赌气冷战、到小吵再到歇斯底里的大吵,最后吵到了民政局办起了离婚的刘慧,也变得比同龄人成熟了些。普通中学,普通高中毕业的刘慧,上了一个普通的一本大学,做些毫无意义的兼职,与另一个同样中庸的男孩子谈起了恋爱。

    平淡的恋爱最终因新鲜活泼的学妹分了手,在刘慧的心里添上了另一道伤疤,那段时间刘慧常挂在嘴上的话是看透了男人。可惜没有就此激起刘慧奋斗的劲头,留下了中庸的毕业论文从学校毕了业。

    没等刘慧在公司拿到中庸的称号,刘慧的抚养人妈妈刘霞因为脑出血住进了医院。刚刚毕业的刘慧一下子麻掉了,在医院病房刘慧仿佛失去了一切,在姥姥的帮助下她近乎行尸走肉、毫无印象的度过了最痛苦最难的时刻,后来在爸爸的示好下住进了爸爸家。

    中庸的混到28岁,与一个承诺给刘慧安稳的后半生、同样经历过父母离异的事业单位合同工结了婚,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可刚刚结婚的刘慧,在孕期最疼爱她的姥姥同样因为脑出血离世,幸好有老公的陪伴,刘慧扛过了波折,生下了儿子。

    像是循环一样,“贫贱夫妻百事哀”的定律在刘慧身上重演,儿子的长大、双方父母的老去、老公事业的停滞给这个家庭带来了一层又一层的阴霾。

    不知是何时起,老公开始爱上了喝酒,酒后那些刻薄的话语和生活的压力压倒了刘慧,和妈妈一样,刘慧选择了离婚。与妈妈不同的是,因为孩子奶奶病重时的请求,刘慧并没有拿到孩子的抚养权,孤身一人开始了之后的生活。

    刘慧一直都知道自己高血压、脑出血的风险很大,俗话说人到中年身不由己,不是特别出彩的刘慧离婚后虽然少了些烦恼,但也多了些别的烦恼,挣的每一分钱还没打到卡里仿佛就写上了用途。致使刘慧也没有能力那么关心自己的身体。

    在她48岁5月份的一个早上,刘慧觉得自己起床头晕头痛,没有放在心上的她奔向厨房为与儿子团聚的晚餐做准备,也理所当然的忽视了后颈的疼痛和肢体的麻木。

    没忙碌一会儿站不住的刘慧开始了呕吐,倒在了厨房里。提前来到母亲家的儿子将她送到了医院,可惜为时已晚,刘慧失去了行动能力,躺在了疗养院的床上,成为了儿子的负担。

    可能由于自身求生欲望不强,刘慧的器官损伤越来越严重。在一个天高气爽的秋日,刘慧莫名的想见儿子,却又不想再撑下去了。她越来越重的眼皮,突然有了力气,她心想:“这就是回光返照吗?不知道她们发现我快去了没有,有没有帮我叫儿子?”使劲一睁眼,看到的却是挂起的蚊帐和床边的迷彩服。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