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武侠仙侠 > 剑挽苍生 > 第九十四章 提点、抉择

第九十四章 提点、抉择

    李楚歌按着宋锺同他说的路线一直走着,一路出了阁楼,却不曾想遇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人。

    老先生,也就是学宫的宫主正襟危坐在长凳上,双眸紧闭,神态祥和,若不是早就认得,只怕是会以为只是一个寻常的富家翁。

    陪同的依然是随夫子游历的陆离,毕恭毕敬的站在夫子身后,见到李楚歌之后点了点头以示问候。

    李楚歌也露出一个微笑作为回应,心里却在揣测,夫子和陆离来这里干什么,这种地方应该不是夫子和陆离应该出现的地方吧?

    若是教人得知,学宫掌教和他的关门大弟子出现在青楼之中,只怕是会天下哗然。

    夫子没有睁眼,只是挥了挥手,李楚歌便抱拳离去。

    等到他解手出来的时候,夫子已经睁开了双眼,站起身来,对着他笑道:“我这有几句话,愿不愿意听?”

    端得是询问的语气。

    李楚歌原本还有些拘谨,闻言放松了许多。自从知道了这个老先生是学宫的掌教之后,李楚歌有些不自在,而宋锺又同他说了那么多夫子如何严厉,就查没有把夫子说成了一个三头六臂的鬼怪了,以致于他内心对夫子都有一些惊惧。

    夫子自然也看出了李楚歌的拘谨,只是微微一笑。

    李楚歌看得有些失神,这笑容他只在一个人身上见到过,随后泪眼阑珊。

    于是点了点头。

    夫子拉过他的手腕,带着他一步一步的往前走,边走边说道:“都知道了?”

    李楚歌伸出另外一只手搽了搽眼角的泪光,带有些鼻音的应了一声。

    夫子又继续说道:“宋锺怎么和你说的?”

    李楚歌愣了一下,随后抬头望向夫子,看了一小会儿,才把宋锺先前说的话一五一十的全说了出来。

    李楚歌心里知道,其实以夫子的实力,未必不知道他们之间的谈话,可夫子既然问了,他便说了。

    李楚歌以为夫子听完之后,会把宋锺一顿臭骂,他已经做出了要拦下夫子的决定,可是夫子只是轻轻的点了点头,很认真的说道:“这些话倒像是从他嘴里说出的,那么多年了还是一点没变。”

    李楚歌有些意外,问道:“老先生,你……”

    夫子接过他的话,笑着说道:“是不是觉得我会生气,然后怒气腾腾的冲过去把他拉出来打一顿,甚至让他把千字文抄个几百遍?”

    李楚歌点了点头,宋锺口中的夫子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脾气火爆,雷厉风行,还特别喜欢让他抄写千字文。

    夫子抚须一笑,“如果他还在金陵的学宫里,我还是那个给他授业解惑的夫子,他还是我的学生,我当然会这么做。只是如今,这里不是学宫,我也不是那个夫子。”

    李楚歌听明白了。

    夫子继续说道,只是已经不在说这件事了。

    “读书破万卷。但是书不能光读,就像日子一样,也不能平平淡淡,不要一年重复三百遍,会把自己的心上的光芒给熄灭掉。”

    “人生也一样,总要有些波澜,才有一颗敢翻山越岭,敢劈波斩浪的心。”

    李楚歌若有所悟。

    老夫子见到他如此,决定给他提点一番,却也仅仅只是一句话。

    “剑道也是如此。”

    平平淡淡的一句话,仿佛一道刺眼的光芒,刺进李楚歌的内心。

    李楚歌好像明白了什么。

    他的剑道之前因为有李青莲和太始真人的引导,走得一帆风顺,如马踏平川。

    此番第一次遇到瓶颈,好长时间都没见得有一丁点儿的头绪,犹如无头苍蝇一样乱窜。剑道仿佛被一道坚硬如铁的大门给挡住了,任凭他无论冲撞都打不开,唯有钥匙能够打开这道门。

    举目四望,如同身处一个昏暗的空间里,看不到出路,也寻不回来路。

    李青莲说过,剑道第一个难关就是选择。在岔路口,该怎么走,选择哪一条路?

    李楚歌现在面临的就是这么一个状况。

    或许是因为长时间不见有突破,心境上也有了一点变化。只是这变化不算太大,加上李楚歌自己当局者迷,没有意识到。

    直到夫子的这番话,才让李楚歌发现了端倪。

    他的剑道如今已经饱和,如果不做出选择,决定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他哪怕再花十年的时间都还是会卡在这一刻阶段。

    他现在就如同一只落入井底的蛙,以为井口便是天之大。若是不跳出这口井,便见识不到更高的天地。

    “夫子,那我该如何选择?”

    夫子摇了摇头,没有给李楚歌说,只是问了一句:“是你学剑还是我学剑?”

    一句话,李楚歌便明白了。

    既然是他的剑道,那么他自己所选择的才是对的,哪怕夫子给他指明了一条个方向,那么这个方向一定是适合李楚歌自己的吗?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这句话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所有人,它不具有普遍性。前人的经验只是给你提供了一个参考性,而不是决定性。

    李楚歌点了点头,目光澄澈。

    “剑道分支,既有内剑外剑之分,也有三脉之别,还可以因为出剑的情况细化成坐剑行剑站剑之分。”

    “三者即是相互包容又是相互制约。内剑犹以飞剑和剑阵居多,两者都是以术证道,只是把剑作为媒介,本与剑道本身还是有区别的……”

    李楚歌摇了摇头,放弃了这一条路。剑阵和飞剑都是以气御剑,虽说是剑术,但更多的还是道术,与李楚歌心中“一剑在手,无事不可平”的理念不符。

    并不是说不可以内剑外剑双修,只是若是一样东西与你的本心不符,这样东西不但不能称为你的绝技,反而成为你的累赘,最后落得一个偷鸡不成蚀把米的结果。

    得不偿失。

    “至于三脉之别,剑术剑气剑意,如今我的剑气和剑术按照李叔叔的话来说,已经算是登堂入室了,定然没有放弃它们的道理。至于这剑意……”

    李楚歌有些头疼,剑意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不如剑气和剑术这些实在的东西。剑术李楚歌可以凭借苦练和查看典籍,甚至与人交手可以慢慢的提升;剑气也能够在日常的温养和锤炼中,把它滋养得更加庞大,更加坚韧更加精纯。

    而剑意便没有这种途径了。

    并且剑意对剑气和剑术还有着反哺的作用。剑意可以附加在剑气和剑术之上,让原本杀力本就非同寻常的剑士在这一方面更是如虎添翼一般,真正达到了独步天下的地步。而剑术和剑意却不能附加在剑意之上。

    李楚歌还记得他曾经问李青莲道:“剑道三道分支里,没有前后轻重之分吗?”

    李青莲沉默了半晌,才缓缓开口:“没有前后轻重之分,是因为这三条路把其中一条走到深处,都能直达山巅。但若是真有区分,剑意还是要比剑气剑术更重要一些。拥有剑意的剑仙在杀伐之力上,要胜过寻常剑仙。只是剑意可遇而不可求,如果要强求剑意而丢了剑气剑术,也是不可取的。”

    李楚歌心里的路已经逐渐明朗,他自然也想剑气剑术剑意都会个遍,但是他也知道,剑意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都是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的。

    “而最后的行剑,站剑和坐剑……”

    这三者倒是与剑术关系较大,也因为养剑及出剑方式不同,侧重点不同。

    坐剑也叫不动剑,与其他两种最大的区别,就是快。剑术本身就是轻灵且快,但是坐剑术是精益求精,把快字发挥到了极点,较为典型的就是拔剑术。

    出鞘,入鞘。

    看似很简单的两步,中间却夹杂着快到令人窒息的剑术,在你还没有反应过来,剑光就已经落在你的身上。

    但是坐剑的弊端也很明显,就是只有第一剑威力很大,后续的剑招杀力有它的十之一二就很难得了。

    李楚歌不太喜欢这种剑路,这种路子通常都是江湖杀手居多,剑出,封喉,脱身,一气呵成。

    不过也不代表李楚歌就要放弃,论杀力,它确实是三种路子中最大的。

    毕其功于一役。

    准确来说毕其功于一剑更合适。

    可以用来当成杀手锏,或者是一门秘剑。

    而站剑就是介于行剑和坐剑之间的,两者的特点都兼而有之,却又都不突出,类似于儒家的中庸之道,算是比较均衡的一种路子。

    也是世间剑士选择最多的一种。

    最后一种行剑,就是一种偏向身法的路子。用身法或者步法来施展剑术,把剑器的轻灵发挥到极致,攻势连绵不绝。一旦取得上风,便是无穷无尽的剑招,稍有不慎就会中剑而亡。

    缺点就是行剑对剑术和身法要求极高,并且缺一不可。

    李楚歌还是比较偏向于行剑的。

    行剑灵动飘逸,以身御剑,身与剑合,剑与神合。无论是观赏性还是实用性,都是最好的。

    而且他所学的众多剑法中,无论是李青莲的青莲剑歌,还是五师兄太始真人的剑典,大多数都是行剑剑招。

    青莲剑歌七式,第二式为站剑式,第六第七式为坐剑式,其余四式为行剑式。

    岸上谁家游冶郎;姑苏台上宴吴王;笑倚东窗白玉床;风此路蹰空断肠;碧水浩浩云茫茫;吴姬压酒劝客尝;美人不来空断肠。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