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我的祖父是唐王 > 第24章 商山别院的年产收入

第24章 商山别院的年产收入

    “殿下,大商山山高林密,地势险要,若能够在山中建立坞堡。”

    “足以藏兵一万,倒是一座天然的藏兵地。”

    在朱云飞送走孙云山他们后,刚才一直在屋中,没有说话的宋献策。

    却看出了朱云飞的心思。

    “宋先生,岂不闻法不传六耳的道理?”

    “慎言,慎言。”

    朱云飞淡淡的看了眼宋献策一眼,沉声告诫了他一声。

    “卑职失言,失言了。”宋献策虽然有些本事,但这个时候毕竟年轻。

    得意难免忘形,在看出朱云飞心思之余,竟然宣之于口。

    这明显是不成熟的表现。

    故而朱云飞也是神情严肃的瞪了他一眼。

    “刚才你也听到了,我准备推广新农作物种植,这种子的购买。”

    “就交给你去办。”

    朱云飞现在发现宋献策留在身边,暂时用处不大。

    这个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懂得观测天象,善于分清大势走向。

    属于战略性人才。

    却缺乏细节的处理能力。

    而这点,朱云飞身为重生者,恰恰比他更善于把握大势。

    与其留下他跟随在身边跑腿,不如把他派出去,做一些具体的事务。

    朱云飞无法离开南阳封地。

    自然也就没法前去广东、福建去寻找种子。

    现在大明境内,朱云飞基本可以确定。

    红薯,土豆,玉米这些种子,在广州港,泉州港这些港口城市,必然能够买的到。

    “殿下,卑职失言,您不会要把卑职发配吧?”

    听到朱云飞要安排他南下福建广东。

    宋献策的脸上立马大变。

    大明朝的两广布政司行省,虽然已经得到一定的开发。

    但对于中原,江南地区来说,依旧属于流放之地。

    中原地区的人,一般都不大愿意前往岭南。

    “宋先生,这事不容商量。”朱云飞正色的看着他。

    “你既然善于观察天文地理,应该知道天象即将大变。”

    “未来的十年,二十年,关中,中原乃至举国各地,都会出现极端气候。”

    “夏天会连续干旱,冬天则会连年寒冬。”

    “这意味着什么,你可明白?”

    宋献策的脸色微微一变,他没有想到,朱云飞竟然能够说出十年,二十年即将发生的事情。

    这让他对朱云飞,莫名的产生了一丝敬畏感。

    “长期的天灾,必然会引来人祸,天下巨变,就在未来的二十年。”

    “你我身在局中,岂能不求变?”

    朱云飞伸手拍了拍他的肩披。

    “我会安排人,跟你一起南下。”

    “无论如何要在来年开春前,把我需要的种子买回来。”

    “还有,你此番南下,若有机会,不妨去澳门岛看看。”

    “若是遇到落魄的红毛洋人,可以花钱雇佣他们回来,我有大用。”

    宋献策把朱云飞的话,认真的记下后,这才躬身作揖拜道。

    “请殿下放心,属下一定办好您交待的差事。”

    刚才朱云飞提到洋灰,也就是水泥。

    这东西烧制不难,只要有材料,就很容易烧制。

    虽然不一定能够达到后世的标注,但只要达到六七成的坚硬度。

    那就足以进行筑城和筑坝。

    而烧制水泥的主要材料,就是石灰石,粘土,进行碾碎磨细。

    然后放入窑洞进行烧制,然后加入一定比例的石膏粉。

    这个技术含量,工艺水平,其实不高。

    朱云飞前世就挖掘过,近代被废弃的水泥烧制窑洞。

    所以对于烧制水泥,他还是很有信心的。

    有了这个想法的朱云飞,当即做起了文案工作。

    先把计划方案做好,下一步就是在大商山中,寻找材料,挖掘窑洞,进行进一步的烧制。

    这一忙,不知不觉已经到了晚饭时间。

    “夫君,该吃饭了。”

    提着一盏灯笼而来的张嫣,轻声打破了房间的安静。

    “啊,天已经黑了吗?”当朱云飞抬起头时,这才发现天色已晚。

    放下手中毛笔,朱云飞起身活动了一下手脚。

    放下手中灯笼的张嫣,有些心疼的上前一步,来到朱云飞身后。

    “累了吧,我帮你捏捏肩膀。”

    “是有点累,咱们先吃饭,吃饱饭再请夫人,好好帮我捏捏。”

    朱云飞微微一笑,拉住她的手,轻轻的抱了抱张嫣。

    这几天张嫣白天跟着自己上山查看地形,晚上回来还要帮朱云飞一起看账簿。

    其中的辛劳,一点都不比朱云飞少。

    “云飞,你这画的是画吗?”松开怀抱之后,张嫣看了眼桌面上的设计图,有些好奇的问道。

    “这个堤坝,用来修水库的。”

    “这个是窑洞,用来烧制水泥的。”

    朱云飞笑着解释了一句。

    张嫣聪明好学,年龄又还小,好好培养一下,将来定然是个好贤内助。

    “夫君真厉害,什么都懂呢。”张嫣也没有不懂装懂,摇了摇头表示完全看不懂的她,眼神之中却对朱云飞露出崇拜之色。

    “小嘴儿真甜,让为夫尝尝。”

    免得朱云飞的打趣,虽然面露羞涩,但张嫣还是主动把小嘴凑了上来。

    一番拥吻之下,有些口干舌燥的两人,脸色都有些发烫。

    “讨厌,人家都喘不过气来了。”

    一脸潮红的张嫣,喘着粗气,推了朱云飞一把,两人才打消了尴尬之情。

    吃过晚饭,朱云飞回到书房,继续构思他的计划书和图纸。

    张嫣也把商山别院,这三年来的账簿,统计数据整理了出来。

    见到朱云飞忙完,坐在一旁的张嫣,连忙站了起来。

    “夫君,喝口凉茶解解渴。”

    “谢谢。”朱云飞接过茶杯,喝了一口笑问道:“是不是数据都统计出来了?”

    “是呢,可把我累坏了。”张嫣撒娇着撅了噘嘴。

    虽然从小跟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学习过记账算账,这么一大笔账簿,让她统计也确实为难她了。

    “辛苦了,来夫君抱抱。”朱云飞张开双臂,抱起她的身体,原地打了个转。

    惊喜之余的张嫣,开心的抱着朱云飞的脖子,发出了爽朗的一阵清脆笑声。

    “咯咯咯……”

    接过账簿看了一遍的朱云飞,也不由为商山别院的产出,感到暗暗吃惊。

    商山别院的账簿上,记录在册山地药田,足有八千亩。

    山谷桑田三千亩,每年圈养的羊群超过一万头。

    另外还有牛猪等牲口,足有上万头。

    药田的利润和桑田的利润,基本上纯利润,都在两贯钱一亩地的产出。

    基本上商山别院的土地,一年的纯利润,差不多有三万贯钱的。

    三万贯钱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要知道这个时期,大明内部相对稳定,一石大米,也不过一贯五百文钱。

    差不多相当于十文铜钱一斤大米。明代的一石,是一百五十斤。

    三万贯钱可以买下两万石大米。

    而两万石大米,足够一万人马吃上一年。

    唐王府下辖十五个庄园,只要有三个庄园,有商山别院的规模。

    朱云飞一年就可以囤下六万石粮食。

    如此,有个三五年准备,足以养活十万大军。

    当然,这一切都只是想象,具体执行起来,显然不会这般轻松如意。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