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历史冷知识 > 第十二章 古代的年夜饭

第十二章 古代的年夜饭

    在春节前的除夕夜,是全家一起吃年夜饭的时候。

    现在的年夜饭越来越丰富,但要是在古代,中国人在年夜饭上能吃到些什么呢?

    吃“麦饭”

    无论年夜饭上有什么山珍海味,主食都是必不可少的。米饭、馒头、面条在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主食之前走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路。先秦时期,中国人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是所谓“五谷”中的粟、黍、稷,也就是现在俗称的“小米”和“黄米”,吃的时候直接将它们煮熟即可,这叫“麦饭”。“麦饭”,是古时的一个泛泛称谓,并不一定严格唯用麦粒烹饪,许多时候杂以其他谷类,通常是与豆合煮。如清代风俗类书籍所记:“大麦粒和豆煮曰麦饭.....夏之辅食。”中国是大豆的故乡,古代民众主要是靠菽类作物以保障基本需求,如,各类豆饭、豆粥、豆羹等。

    而孔子、孟子年夜饭的主食只有“粗粮”。不过,在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生产技术落后,食品加工比较粗糙,小麦割下来后只简单的脱一下壳,煮一碗麦饭就是极好的了。

    吃年糕

    年糕也是古人过年的必备食品。年糕又称“年年高”,寓意着每年都会有新的发展和进步。

    古人在过年时,会将糯米磨成粉,蒸熟后切成块状,再油炸或者煎炒食用。如今,年糕已经发展出了各种口味和形状,成为了春节期间家家户户喜爱的美食。

    喝“屠苏酒”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古诗。而这里的“屠苏”便是古人过年时必不可少的屠苏酒。过年时一家人依次饮下新春的第一杯屠苏酒,期盼着开启一年的吉祥好运。

    但其实,屠苏酒除却新年祝福的美好寓意以外,本身是一种药酒,是由大黄、白术、防风、花椒等药材入酒浸泡而成。《备急千金要方》记载道,其主治岁旦辟疫气,令人不染温病及伤寒。

    吃饺子、汤圆、元宵

    饺子在唐朝时已初现雏形,在宋朝它称为“角子”,在元朝被叫做“扁食”,后来也有“水点心”、“煮饽饽”等名字。

    因其外形如元宝,被赋予“招财进宝”的含义,同时又便于人们把各种象征吉祥的铜钱、糖果等包在馅里,久而久之,到了明朝,饺子成为北方人过年的必备食品。

    南方过年的标配汤圆起源略晚,前身是北宋上元节(元宵节)吃的“圆子鼓豉”,南宋已有“乳糖圆子”、“山药圆子”、“金桔水团”等不同馅料的做法。明朝时,北方在正月初九后吃“元宵”,制作方法是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白糖、玫瑰为馅,洒水滚成,形如核桃大。

    吃羊肉

    过年餐桌上当然少不了肉。现在中国人吃猪肉最多,牛肉和羊肉次之。但是在魏晋直至唐宋这段时间里,由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养羊区域扩大,羊肉超过猪肉,成为中国人餐桌上最主要的肉食。宋朝更有“御厨止用羊肉”的规定,以至宋真宗时,宫中一年要杀数万头羊。在这种示范作用下,老百姓不免争相食羊。金朝占领北方后,江南羊肉产量不足,猪肉的地位上升很快。临安城内肉铺众多,在过年前后,每家能卖出数十头生猪。

    不过古代因要用牛耕田,历代政府大都禁止杀牛,违反者会被施以重刑。过年时,大家如果要吃炖牛肉,只能冒险到黑市上去买“非法牛肉”。这里多说一句,在宋朝卖牛肉那是真正的暴利行业,因为买一头活牛5—7贯(1贯通常合1000钱),而牛肉一斤100钱,那么一头两三百斤牛能轻易卖出20—30贯了。

    吃素菜

    在古代冬季,能吃到的蔬菜实在是屈指可数,尤其是在北方,普通百姓们为了冬天有菜吃只能提前腌制咸菜,因此晋朝时石崇能在冬天让来宾吃到韭菜,也算是一种炫富方式了。到了唐朝,长安附近有许多温泉,皇室于是安排专人负责利用地热栽培反季节蔬菜。宋朝时,温室技术进一步推广,农民已掌握暖棚种植技术,他们利用温泉地热栽培反季节蔬菜,大部分供皇室、高官享用,小部分流入市井。

    除夕夜,富贵人家的餐桌上会出现一盘绿莹莹的蔬菜:五辛盘。即用大蒜、山葱(小蒜)、韭菜、芸苔(油菜)、胡荽(香菜)五种辛味蔬菜组成的拼盘,宋词“节物映椒盘,柏酒香浮白玉船”,说的就是年夜饭的五辛盘。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